“我不能只做個道德符號!”此話出自洪戰輝之口。4月7日,洪戰輝在鄭州市外國語中學做完報告后,掌聲還未遠去,他猶豫了一下,又拿起話筒:“我這次還帶來了我的新書,每本15元,我提成1.5元……”臺下一片嘩然。“報告講得挺高尚,沒想到原來是賣書的。”學生們議論。對此,洪戰輝想不明白,自己憑雙手賺錢到底有什么錯。并表示,他不能只做個道德符號,更想像個普通人一樣掙錢、生活。(《河南商報》4月12日)
如果說,此前洪戰輝因為收養小妹的義舉成就了道德英雄的話,那么,此番表白似乎使他成了反道德英雄。其實,我應該在后一道德兩字上加引號,因為它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色,浸透了封建理學,有些假仁義的味道。這種“道德”將人推向圣壇。你既然成了道德英雄,就要像英雄那樣活著,高高在上,摒棄七情六欲,甘守貧窮,樂于奉獻,不講條件。
于是,我們總是用圣人的眼光去看待、要求那些英雄、勞模、偉人,以遠離人間的道德標準對他們實施道德捆綁,將他們置于道德烤架反復炙烤,或者就把他們當作神高高地供奉在神圣的祭壇上,點幾支香,來頂禮膜拜。殊不知,這樣一來,其實是在迫使他們成為偽君子,是在用一種道德的名義對他們進行道德扼殺,極不人道,極不道德。
以勞模為例。他們為社會所作的貢獻與他們享受到的福利待遇相比,往往不成比例。許多勞模的經濟處境十分可憐,可因為他們頭上罩著一層英雄的光環,有困難不敢向政府提,有錢可賺又不敢賺,擔心被人批評。杭州市有位勞模曾經這樣說,以他的技術和勤勞,仍落到如此不堪的地步,就因為身上背負的道德十字架,抽空了他的世俗欲望,想掙錢也不敢啊!
洪戰輝終究是洪戰輝,他是好樣的,是一個真正的道德英雄。他用一句真情告白:“我不能只做個道德符號!”一針見血指陳國民那種貧弱的心態,即在對自我精神進行矮化的同時,習慣性地熱衷于造神運動,沒英雄硬是要造一個英雄,有了英雄就非得用一種貌似熱愛英雄實則戕害英雄的方式,來滿足自己的逐神幻想,最終毀滅了英雄。與此同時,洪戰輝還用另一句更憤激的話,“也許我不應該把自己的全部都奉獻給社會”,向人們宣示了一種公民常識。我理解他的意思,人應該像人一樣活著,即使英雄亦然。
衡量一個公民社會成熟與否的標準之一,就得看社會的寬容度是否發展到了足以容忍各式各樣具有獨立人格的人按自己所想自由地生活。所謂將一切奉獻出來的說法,聽起來好聽,其實是大話,空話,做不到,事實上也不應該要求其做到。不尊重個體的生命自由和幸福追求,設定一個把一切奉獻出來的道德標準,那是一種自大狂的虛幻。以此去要求英雄照此踐行,那是一種無視人性的野蠻要求。
其實,無論洪戰輝說“我不能只做個道德符號”、“我不想做苦難的代言人”,還是“也許我不應該把自己的全部都奉獻給社會”,意思都一樣,那就是希望人們尊重他的世俗欲望,讓他像一個普通人一樣生活。
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