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參法師的幽默公益
2013年07月31日 來源:騰訊公益
延參法師,這個1988年正式剃度出家的僧人如今的火紅程度簡直可以用“不可思議”來形容,他用一種幽默隨性的方式開啟了人們心中那扇向善之門,大家的情緒和思考一并發酵醞釀,從而形成了一種莫大的“善場”。外在幽默隨性的延參法師,他的公益心可以用八個字來體現:責無旁貸、義無反顧。
01 我是一個“僧人公民”
“做公益講究‘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如今的世人已經不可能回避新媒體時代的影響力。公益需要有內涵的傳播,就要順應時代,不應回避其現代化的特點。同樣,自古佛法多辯經,不同公益方式的效果如何,也歡迎大家一起來探討。”——延參法師
僧人是出家人士,本不應過多參與這“紅塵瑣事”,更不應與名利沾染。事實上,這正是佛教人士“關愛蒼生”的尷尬處所在。
對此,延參法師心態和樂:“勸人向善,啟發真念是佛教的主意,而公益和慈善更是僧人的基本屬性之一。我們是僧人,同時,我們也是公民中的一分子。我覺得不能把僧人與公民割裂開來,僧人也是推動公益型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我本人非常喜歡‘僧人公民’這個稱呼,因為它很好詮釋了佛教‘不忘每一眾生,親近自然和社會’的特質。事實上,僧人也應具有和普羅大眾一樣的公益行動權利,這亦是一種義務。”
“佛教不是講求隨緣的嗎?如果‘僧人公民’非常努力地去做公益,雖然履行了社會成員的職責,可這樣不就違背了‘隨緣性’了嗎?”面對“履行責任”和“隨緣”這兩個看似矛盾的問題,延參法師這樣解釋:“其實,我心目中的隨緣,就是一種努力。譬如,你遇見了需要幫忙的人和事,這是你的緣分,你上前搭了一把手,出了一份力,這就是‘隨緣’。你說你沒大能力,只能圍觀或者轉發,你也別不把這當做是一種力量,你用你的存在和行動,哪怕僅僅是一個正義的眼神,隨手復制的一條微博、短信,這也都是努力隨喜著緣分,為社會貢獻著或大或小的力量的表現。”
02幸福公益不怕“二”
“在嘈雜的時代,我們不該狹隘地來看待公益。公益不局限于捐錢、做好事。愿意心平氣和、心安地生活,愿意分享感動,不怪緣分過于凌厲,不計命運的得與失,不糾結于別人的對與錯,誰說這些不是公益的體現呢?”——延參法師
延參法師覺得,做公益能讓人收獲由內而外的真實的幸福感。“公益本就是一種幸福的能力,這種能量輻射自己和他人。自己想得通做公益會帶來‘福報’的道理,自然就會真真誠誠、踏踏實實地去做公益,不會覺得公益是個任務,心懷抗拒和厭煩,于是通過這樣的‘內修’,過了自己認知上的第一關,那么人們的公益軌跡,就會走向‘外傳’的道路,這是一定的。”
延參法師的走紅,跟他這種將愛‘外傳’于猴子的公益行為絕對分不開干系。時至今日,人們對延參法師被頑皮猴子“調戲”的視頻畫面仍記憶猶新。有人說:“延參法師你被猴子欺負得太慘了,你竟然也不生氣,你這么做會不會很‘二’啊?”可人家延參法師一點兒不覺得這是猴子們的“欺負”,也不覺得愛護動物是件又“二”又丟臉的事情。并且,延參法師將這種“二”的行為一路延展——他在河北專門開辟了一個流浪動物的集中收留地,這里面,不僅有流浪狗、流浪貓,還有雞、鴨子、兔子、猴子、驢子等。
“不能因為公益之愛‘外傳’的對象是動物,這份公益心就被說成‘二’,做公益是要少些區別心的。但說到底,人做好事,不能怕被人說‘二’,人生活到哪里也擺脫不了這個‘二’,輕松一些,灑脫一些。人生不必要那么算計,人生也不必要那么聰明。這才是一種做公益的‘大幸福’。”延參法師笑言。
喜納名氣 寵辱不驚
“我很開心自己在50歲的時候因為愛護猴子,幫助弱勢等行為獲得了大家的喜愛,名氣的確有助于善念的傳播,不過,我覺得人紅了,也不能把名氣當做一種炫耀。名氣是公眾給的,自然要將這份歡喜回饋到公益領域里面。”——延參法師
誰能想到每天接受幾萬條‘心靈求助私信’的延參法師會一一查看,并挑選代表性的問題進行微博交流和疏導呢?延參法師的這份公益心已經化作了一種習慣,融入了他的德行最深處。
作為河北省佛教協會常務理事、副會長的延參法師,目前座下弟子200多人,遍布全國各地,特別是80后徒弟成群。他認為這些年輕人是傳播公益、踐行公益的大力量。“歡迎有心修善的人來寺院打禪聽經,思索傳統文化和中國公益的未來。”
延參法師,這個用多元幽默的方式講著佛法、傳遞著正能量的“僧人公民”如今已有力推轉了公益的舵盤,而將佛禪公益這份香火延續下去,則是他如今最大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