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十四章
嚴循東 2007年4月22日
【原文】:視之而弗見,名之曰微;聽之而弗聞,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計,故混而為一。一者,其上不謬,其下不惚,尋尋呵!不可名也,復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隨之不見其后,迎之不見其首。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謂道紀。
【譯文】:視而不見,叫做無形;聽而不聞,叫做無聲;摸它不著,叫做泯滅無跡。這三者不能達到分別清楚的地步,所以混為一體。“一”這個東西,其先并非虛誕不實,其后也不是滅絕不明,連綿不絕啊!不可具體描述和形容,它反復回歸到無形無象、無聲無色的狀態。這叫做沒有具體形狀的形狀,沒有具體事物的形象,這叫做潛藏而不可見。跟著它,看不見它的后面;迎著它,看不見它的前頭。把握古已有之的“道”,用它來駕馭現存的具體事物,認識古時(萬物)的開始,這叫做“道”的綱要。
【注釋】:道這個東西,你好象看得到,又好象看不到,這就稱之為“微” ,你好象聽得到,又好象聽不到,這就稱之為“希” ,你好象抓得到,又好象看抓不到,這就稱之為"夷" 。這三個方面不可能實現完美的論證,它們是融為一體的。它們既存在于事物的表面,卻又不清楚明徹,又蘊含在事物的里面,但似乎能明察。它們就像一根由若于股結起來的繩子,每一小股你無法給它命名。雖然奧妙莫測,但它們同歸于物體之中。因此,稱它們為無形態的存在,無物質的現象,恍恍惚惚,似有似無。既看不到開端,也不知其結尾,但它們卻遵循著恒古不變的自然法則,駕馭著現實世界,它能明白物質的開端與結尾。這即是道的秩序和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