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4月23日電(記者 朱繼東)22日晚,我和父母一起含淚看完了央視一套在黃金時間播出的22集連續劇《溫暖》最后兩集。這是根據一個捐腎救母的真實故事改編而成的作品,它深深觸動了我們心中人倫之本的那根弦,讓我們感受到人性中最溫暖、最善良的一面,并在感動中明白:“家和萬事興”,家庭和諧是社會和諧的基礎,孝是家庭和諧的基石,和諧社會更需要大孝至愛的精神溫暖、感動你我。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生活中,父母為子女無私奉獻甚至不惜犧牲生命的事情時有耳聞,而子女用同樣方式來回報父母的卻不多見。《溫暖》講述了一個普通家庭同心協力挽救身患尿毒癥母親生命的故事。為救母親,主人公嚴志國帶領弟弟和弟媳、妹妹和妹夫,以赤子之情,同心協力,奔走求救,在無法找到腎源的情況下,大哥嚴志國毅然把自己的腎捐獻給了母親,用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回報母親的養育之恩,使母親獲得重生。據悉,《溫暖》拍攝過程中,劇組上下就曾幾度哭成一片,導演在喊停機之后便馬上躲到一邊,難以掩飾激動的心情。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輝。”《溫暖》使我們更體味到這詩句的深刻內涵。《溫暖》是以榮膺“感動中國”2004年度十大人物之一的田世國真實故事為原型。2004年9月,為了挽救患尿毒癥晚期的母親,38歲的田世國在瞞著母親的情況下偷偷捐腎救母。田世國在自己生命周期的巔峰將腎捐給了年屆68歲的老母,用自己的身體力行解讀了人與人之間美好的情感,帶給我們的是一種感人至深的心靈沖擊。
田世國說,父母給了我生命,捐腎救母是做兒子的對母親的回報,是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只是希望天下所有的父母都能生活在幸福里,哪怕那是個謊言。《溫暖》中嚴志國的話讓我久久不能忘懷:“孝敬自己的父母,我是在做自己應該做的,不是做給別人看的!”正如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全國婦聯主席顧秀蓮所說:“愛是孝的根基,有愛就有孝。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在任何時候都是值得提倡的,我們要學會去愛,懂得去孝。” 作為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美德之一,孝是人倫之本,也是每個人必須遵守的行為準則。古人云:“百行孝為先”,又云:“五刑歸屬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可見,孝在古代社會中分量之重。五千年來,孝已經成為人生的法度,它對加強民族團結和全國人民的親和力與凝聚力,起著重要作用。“我們的生命是父親母親給與的,作為兒女,我們能給與他們什么?”田世國這番聽似平常其實蘊藏豐富內涵的話語,給我們詮釋了何為孝道?孝道是人類繁衍的起碼倫理、道義,是對于父母舐犢之情、養育之恩的無償回報。孝道既是稍縱即逝的眷戀,又是無法重復的幸福。孝道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是生命與生命交接處的鏈條,一旦斷裂,永無連接。 《溫暖》使我想起了前不久采訪過的謝延信。這位生活在社會最基層的普通礦工33年如一日、全身心呵護亡妻的一家——癱瘓在床的父親、喪失了勞動能力的母親和先天呆傻的弟弟,用誠心、愛心、孝心和責任心譜寫了一曲大孝至愛的華彩樂章。河南省委書記徐光春感動地說:“謝延信雖然只是一名普通礦工,但幾十年來他孝心不變、守諾如山,表現出了崇高的品質……這種大孝至愛的精神不僅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充分體現,也是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品質的集中反映。”田世國、謝延信都是“八榮八恥”的積極實踐者和傳播者。
田世國捐腎救母的故事是《溫暖》的原型。(資料圖片)
田世國和母親在一起。(資料圖片) 孔子說過:“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羔羊有跪乳之恩,烏鴉有反哺之義,動物如此,何況人乎?但當今社會,人們生活越來越富足,孝道意識卻越來越淡薄。一個普遍的現象是,下一代成了家里的小皇帝,如眾星拱月,老人在家庭中的地位則無足輕重。尤其在一些地方的農村,孝道缺失現象更為嚴重。在農村,吃的最差的是老人,穿的最破的是老人,小、矮、偏、舊房里住的是老人,在田里干活和照看孫子一輩的多是老人。孝道衰落令人心憂,也影響著和諧社會的建設。《溫暖》在溫暖、感動我們的同時,也提醒我們每個人捫心自問:“我為父母的幸福做過什么?” 兒孫滿堂,病床前卻無人照料,山西省永濟市趙伊村的八旬老人王秀英凄然離世。1月17日,山西省永濟市紀檢委根據《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例》第一百五十二條規定宣布了一項特殊的處分決定,對王秀英4個有黨籍和公職的子女分別給予了黨內嚴重警告、警告和行政警告處分。這也是給每一位共產黨員上了一堂生動的教育課,也給那些不孝順父母的人敲響了警鐘!從人們對此事的喝彩聲中,我們可以感受到社會對孝道回歸的期盼。 曾子曰:“幸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可見,對父母物質上的贍養是“孝”最低層次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對父母的尊敬和精神上的慰藉。有的子女每月、每年可以給父母一筆錢,以為這就盡了做子女的“孝”。其實,現在的老人尤其是在城市里的老人,更缺的是天倫之樂,是親情之愛。因此,除了給老人提供物質上的條件,對老人生活上給予細心的照料,經常與父母進行心靈上的溝通,滿足老人精神上的要求,使老人高興、愉悅是更大的孝。如果能像田世國那樣為了父母不怕犧牲自己的一切,這種大孝至愛的精神更值得弘揚。
孝心是對今天社會轉型期人際間情感疏離的感召,大力推進孝德建設,讓孝入人心、入家庭、入社會,以孝聚合力、保穩定、促發展,在社會中形成“以孝為榮、不孝為辱、以孝為美、不孝為丑”的良好風氣。這既繼承和弘揚了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道德,又適應了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時代要求。倡導真善美,這是人民群眾發自內心的呼喚。只有愛父母、愛親人、愛家庭,才能真正愛人民、愛集體、愛國家。我們應該立足孝德建設這一道德本源,全面加強公民的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設,提高整個社會的道德水平,讓更多的人自覺向田世國、謝延信學習,這對于建設和諧家庭、和諧社區、和諧村莊乃至于和諧社會,都有著重要的作用和極其深遠的意義。 新聞鏈接:
謝延信為內弟彥妞剪指甲,30多年如一日。(攝影 新華網記者 朱繼東) 李小萌:您好,觀眾朋友,歡迎走進《新聞會客廳》。對于中國人來講,贍養父母孝敬老人似乎是我們一個基本的美德,甚至可以說是一個做人的底限。但是這兩天通過很多媒體,我們認識了一位謝延信師傅,他卻讓我們看到了大孝至愛是什么。 今年八十三歲的馮季花老奶奶帶著智力殘疾的兒子跟自己的女婿一起生活在河南省的焦作市,別看老人家已經是八十多歲的人了,可身子骨還非常硬朗,至今耳不聾眼不花。每天,馮奶奶除了下廚房做飯,還能做點針線活兒。每次有人問起她的養生之道,馮奶奶總是說這都是女婿的功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