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紅袖添香 文 / 思杰98 |
摘要:《論語》思想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和基礎,也是我國重要的文化遺產。而《論語》思想的精髓則是包含于其中的倫理道德思想,比如仁,孝悌,交友,守信等。這些思想淺入深出,光耀千年。尤其是在我們這個物欲橫流的當代社會里,更是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倫理道德,孝悌,友,守信 《論語》思想是我國重要的文化遺產,其思想深入淺出,覆蓋面大,形成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也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礎。《論語》的倫理道德思想以“仁”為基礎,包含孝悌,交友,守仁等,下面我們逐一論之。 一、《論語》的倫理道德 “仁”是孔子人格理想的根本,在《論語》中“仁”字出現了109次,孔子把“仁”看成最高道德原則和人生理想,指出人道的基本內容就是“仁”,從而建構了仁學,仁學核心是愛人,主要強調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根本道理。 “仁”字從漢字構成來看,一人是“人”字,二人為“從”字,三個人則成“眾”字;所謂“仁”,有二人便從產生的一種關系。因為,“仁”字是從人字旁加一個二字,兩個人相處之道即為“仁”。《說文解字》說:“仁親也,從人從二,仁字的基本含義是表示人與人之間的相親相愛,即像愛自己一樣體貼,愛護別人。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范疇,它主要有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克己復禮”,二是“仁者愛人”。“克己復禮為仁”是說要以周禮的標準做到“非禮無視,非禮勿言,非禮勿聽,非禮勿動”(《顏淵》),要人們從精神上做到自我控制,從視、聽、言、動的感性經驗上符合禮的規定,這種與“禮”相結合的“仁”帶有倫理規范的意義。如果人的行為皆能符合與禮,這便是實現仁了,“仁者愛人”是以血緣關系為基礎,從心理上把人的相愛感情發展為道德感情,并且進一步發展為“孝悌”、“忠恕”和愛有等差的道德行為。從這種仁與禮的統一可看出,孔子在講到“仁者愛人”時,總是貫穿著“禮”。 孔子愛人的道德感情是有等差的,對自己的父母要講孝,對君主要忠,對貴族身份的大夫、士要講友,與人交要守信。 (一)孝悌。孝指善事父母,即子女對父母的愛敬之心;悌指善事兄長,即弟弟對兄長的愛敬之心。 第一,孝悌是行仁的根本。孔子認為愛人的道德感情首先是從孝順父母開始的。因此,他說:“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君子專心致力與更本,根本確立了,道自然就會生出來,在家與社會之上,作到孝順父母,外出尊敬兄長。如“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論語·學而》);在國家上,君子有厚道,百姓也按仁道生活,如“君子篤與親,則興與仁”(《論語·泰伯》。 第二,孝悌不僅是盡贍養義務,而且有愛敬之心,孔子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論語:為政》),“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論語·為政》),孔子強調的是子女對父母發自內心的愛敬之情,而不僅僅是供給衣食或幫助干點體力活就行了。再說,子女對父母應該關切。如“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論語·里仁》)。“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論語·里仁》)。父母的年齡,不可不時刻記在心里,一方面因為他們長壽而高興,一方面他們年高而擔心。而且,不遠游,以盡養親,事親之責;不得已而遠游,也該有一定的去處,以免雙親掛念。另外,他還認為,從父母賦予自己血緣關系和養育之恩上升到孝道的“三年之喪”不是禮儀形式,而是從道德感情上懷念父母的養育之恩,這才是“仁’(《陽貨》)。 第三,孝悌是繼承遺志和恪守遺訓。孔子說:“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與父之道,可謂孝矣。”(《論語·學而》)。 第四,孝悌是按禮節來做。孔子認為孝不能違背禮節。說:“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論語·為政》),孔子非常重視對于孝的禮節,也有政治的考慮,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論語·學而》)。慎終指辦理喪事,追遠指辦理祭事。這些事辦理的好,對于收拾人心,維系社會,關系極大。 (二)友仁。孔子對于交友原則,具有廣泛性和平等性。因為它不是政治關系,也不是血緣關系。而是近與一般的人際關系。孔子說:“居是邦也,事起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論語·衛靈公》),“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妄,損矣”(《論語·季氏》)。“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語·公冶長》)。這是說,應與道德高尚的人交朋友。如果整天和小人混在一起,說得話卻沒有一句合乎道理的正經話,只喜歡耍小聰明,是孔子所反對的,即“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惠”(《衛靈公》)交友要沒看對象,更重要的是嚴與律己,虛心謹慎,善于發現別人的長處。這與自我為中心,以是否與自己有利為出發點,去品評和要求別人的高低長短的態度,顯然不是一個思想路數。但是,不要與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即“無友不如己者”(《學而》)。 (三)守信。信是做人的基本品格之一,其本義是誠實,不欺騙。孔子說:“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主忠信”,“謹而信”,“敬事而信,才能在社會上立足,才能行得通。所以,把“朋友信之”作為自己的志向之一。主張“與朋友交,言而有信”(《學而》)。信又是立國的根本,孔子說:“能行五者與天下為仁矣”。這“五者”(恭,寬,信,敏,蕙)就包括信,因為“信則人任焉”(《陽貨》)。 關于守信的問題,孔子在評價管仲時說:“豈若匹夫匹婦之為驚也”(《論語·憲問》),“言必信,行必果,驚驚然小人哉!”(《子路》)這意思是說,難道能像普通百姓那樣拘泥與小節,小信嗎?說出的話一定兌現,做事情一定果斷,不問是非曲直,意味固執己見,那是小人啊!“言必信,行必果”,這就是做人行事的原則。 二、現實意義 現代社會拜金主義流行,一些人見錢眼開,斤斤計較與蠅頭小利,甚至不惜出賣朋友,泯滅良心,把金錢利祿視為人生的全部內涵。什么理想,道德,精神追求,全被他們拋在腦后。現在社會上出現的欺詐哄騙,偷盜扒竊,貪贓枉法,侵吞國家財產,賭博販毒,兇殺色情等丑惡現象屢禁不止,就是因為有些人心理上的道德防線崩潰了,道德意識淡薄了,整個社會未能建立有效的道德激勵機制和制約機制,甚至連起碼的道德評判也出現了危機。因此,現代人們都需要重新喚起道德追求,抵制物欲的侵襲,高揚道德理性,不僅可以促進人們對道德價值的認同,而且可以幫助人們提高拒腐防蝕的自覺性。而《論語》對凈化社會環境,提高人們的道德境界,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在《論語》中,勤奮,誠實,節儉,相助相生的倫理觀念。三綱五常,孝悌忠信,禮儀廉恥,慎獨,以禮待人,講求信用,尊重別人。能促進人際關系的協調。比如,盡管在西方影響下的限度進程開始以來,人們的價值觀念和道德標準發生了變化,但在我們國家仍然保持著代代相傳的孝順父母和尊敬老人的風尚,而且特別重視禮節和道德觀念。這表現在非常重視家庭人際關系,且強調家庭的和睦性。最根本的是能夠孝順父母,敬愛兄長。例如:子女對父母履行孝順義務大概有三種:第一,每個男人有義務養育孩子,傳宗接代,以報答雙親養育他而經歷的千辛萬苦。第二,供養并服侍父母,使父母晚年享盡天倫之樂。第三,必須遵守祭祀祖先的禮儀。孝順父母不局限與父母健在的日子,而必須堅持一輩子;即使父母去世以后,按照傳統思想,祭祀祖先不是一種宗教活動,而是對已故祖先孝心的延續。這樣,孝成了現代人個人修養的根本。論語思想高度重視培養人的內臟精神力量和獨立的理想人格,這樣的人就是國家需要的人才,可成為為國家獻身的愛國者,也可以恢復逐漸喪失的人性。另外,有關“恕”的思想,成為當代圓滿處理“你”和“我”關系的倫理。“禮”起到了確立地球村秩序的基本作用。就是說,保持社會的有序狀態,關鍵就在于能否很好的處理這兩種關系中的關系:一是通過禮的制約來實現。而是通過個人的自律和寬讓解決,這意思是,天下和平來自人際關系的和諧。 看來,《論語》中的倫理道德思想仍是我們當代社會的強大精神之柱,自古有云:“半部論語治天下。”足以信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