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祭祀 讓清明文明起來
傳說中清明是2500多年前一個中國君主為一名曾在危難中舍身相救的忠臣設立的紀念日。這個后來逐漸演變成全球華人紀念祖先的特殊日子,在今天已成為廣大中國人學習感恩的重要時機。
隨著清明臨近,上海青浦的福壽園人文紀念公園內,上海紅十字遺體捐獻者紀念碑、刑警之魂紀念墻、勞模豐碑園等幾個特殊館區迎來了絡繹不絕的祭掃人群,其中絕大多數都不是安息在這幾個館區的亡靈的家人。
4月3日,四川省華鎣市陽和小學的少先隊員們來到“華鎣山游擊隊革命烈士紀念碑”前祭奠先烈。華鎣曾是江姐等革命先烈戰斗過的地方,是“紅巖精神”的發源地之一。新華社發
紀念公園副經理伊華說,自從這幾個館區2002年建立以來,每天都有不少人前來獻花、憑吊,而這幾天,許多人在替親人掃墓之后都會自發前來祭奠這些為社會留下寶貴財富的人們。僅上周雙休日就有6萬人來到這幾個特殊館區,這一數字到清明當天預計將達到15萬。
4月4日,武警沈陽指揮學院的學員在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緬懷烈士。當日,武警沈陽指揮學院上百名官兵來到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祭掃烈士墓,緬懷先烈。新華社記者謝環馳攝
“雖然也許只是一支白菊,一個鞠躬,生者卻能通過逝者體會到生命的意義,在人生長河里去更好地實現人生價值,”伊華說。
史料記載,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逃亡途中,跟隨他的臣子介子推為保其性命從自己腿上割肉讓他充饑。后來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將隱居山林的介子推去世的日子命名為寒食節,舉國哀悼,這個節日后來逐漸演變為現在的清明節。
雖然強調“舍身取義”的中國傳統價值觀近年來受到“實用主義”、“利己主義”的侵蝕,但奉獻者依然在當今中國社會備受尊崇。
4月4日,武警戰士在合肥市新落成的“警魂墻”前向英烈敬獻花圈。當天,安徽省約500名人民警察和武警戰士參加了在合肥市舉行的“警魂墻”落成暨公安民警革命傳統教育基地掛牌儀式。“警魂墻”上鐫刻著247名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在安徽犧牲的公安機關革命烈士、因公犧牲和已故榮獲全國公安英模稱號民警的名錄。新華社記者王雷攝
中國共青團2002年發起了“清明網上祭英烈,共鑄中華民族魂”活動。5年來,參加的網站從首屆的200家迅速增加到現在的千余家,參與人數從最初的100萬躍升到目前的1000萬左右。
署名為蔡冬倪的網友留言:中國的英雄們,我深知我們今天所擁有的一切都是你們以無私的奉獻和甚至是以生命的代價換來的,請接受我的鮮花和真誠的敬意。我們將永遠記住你們。
雖然“網祭”這樣新興的紀念方式越來越普及,更多的中國人仍然依照傳統到先人墓前灑水、焚香和獻花。
4月3日,濟南一名女青年在網上祭奠已故的親人。清明將至,各地迎來祭掃高峰期,網上祭掃、鮮花祭掃等多種文明祭掃方式被人們接受和采用。新華社發
在四川成都一家公司工作的羅凱提前請假,打算在清明當天隨家人到遠在百公里外的一個山村為爺爺掃墓。這位對“網祭”表示“雙手贊成”的年輕人對古老的憑吊方式同樣不排斥。
羅凱說:“爺爺是最疼愛我的人,也是我最尊敬的人,在清明表達我作為一個后輩的感激和哀思是理所當然的,至于方式并不重要?!?/P>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教授于顯洋認為,就道德層面而言,一個社會所有成員都應遵循的最基本的道德準則是理解他人,關愛他人,幫助他人,而要做到這一點,每個人都應懷有“感恩之心”。
他說:“孩子祭奠先輩,網民悼念英烈,受捐者感謝捐助者,這無不體現了一種感恩的情懷。一年一度的清明用流傳千年的傳統提醒當代中國人在追思中學習感恩,而這也正是當今中國建設道德文明所迫切需要的?!?/P>
4月4日,一名女民警(前)在合肥市新落成的“警魂墻”前瞻仰烈士名錄。當天,安徽省約500名人民警察和武警戰士參加了在合肥市舉行的“警魂墻”落成暨公安民警革命傳統教育基地掛牌儀式?!熬陦Α鄙乡澘讨?47名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在安徽犧牲的公安機關革命烈士、因公犧牲和已故榮獲全國公安英模稱號民警的名錄。新華社記者王雷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