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的宗教轉向
——佛法為何成為目前西方發展最快的學科
當西方傳統信仰日漸遠離人心、與科學不兼容、難以令人信服、疏離社會、難以吸引人、教堂關閉、教產拍賣、教士轉業日多時,佛法卻為英國學者波威爾(Andrew Powell)在《常新佛教》(Living Buddhism)一書中,指出是目前西方發展最快的宗教。洋人信佛、學佛的原因主要是和西方傳統信仰的衰微、佛教本身的優點、喇嘛僧的到來、信息流通的頻繁等因素有關。
一、西方傳統信仰基礎動搖,造成心理危機
其原因是:
【1. 教理欠圓融】
中東發源的信仰,含有神權至上的霸氣、教條主義的虐迫性、褊狹族群的排他性,與科學理性之認知甚少兼容,一般人視為過時、落伍、迷信、遠離塵世、與現實社會不相干、難以令人信服、年輕人幾乎都不再上教會,將「宗教」視為笑柄。
目前西方的傳統宗教,大體上來說,已黯然失色,日漸式微,主要是因為他們都有許多絕對要相信,不容懷疑,卻不著邊際,難以在日常生活中驗證,也無法在現實功利的工商社會施展開來的教條。因此,宗教與生活捍格不兼容,生活自為生活,宗教信仰則是遠在天外、死后才能到達的不可及世界,和現實人生根本扯不上關系的一大堆神話,例如創世紀、死后復活、耶穌是處女所生等說法,不但跟知識領域的認知相抵觸,很難以令人信服,而且根本不吸引年輕人,對于人心也不具有約束力量,給人的感覺是遠離塵世與疏離人心。以英國韋爾斯西部來說,戴維斯(Tom Davies)指出該地區半數以上的教堂都已關閉(Davies, 1993)。
【2. 專家學者的質疑】
十九世紀以來,對于西方傳統信仰的質疑漸多,如達爾文的進化論、赫胥黎的天演論、費爾巴哈的「人造神」說、尼采宣稱上帝已經死亡、郭敏達(Govinda)、史托利(Francis Story)、阿前.瓦茲都對西方傳統信仰產生很大的反感。最近英國德連市(Durham)大主教簡金斯(David Jenkins)公開在各大媒體稱耶穌是處女所生、耶穌會復活,根本與常情不相符;僅因不信上帝,就永久受煉獄之苦太殘酷了;僅因亞當與夏娃偷吃了禁果,所有后代子孫便都帶有原罪,太沒有道理了。法國Evreux大主教Jacques Gaillot則公開鼓吹準許教士結婚,以彌補神職人員流失的窘迫。因此,教會找不到神職接班人已經是很平常的事,甚至雖有不少頑固守舊的勢力還在負隅頑抗,也終究抵擋不住,不得不認真考慮讓婦女出任大主教等神職,以便減輕教會對神職人員的迫切需求。西班牙大多數的修道院,由于找不到修女,不得不到印度買窮苦人家的女孩來充當,即為一例。
教會關閉、教產拍賣、教士轉業的情形十分普遍,一九九二年佛光山在倫敦瑪格麗特街八十四號所設的「佛光寺」即是買下教堂改裝的,只是把教堂上的十字架拆下來而已。蘇格蘭艾克上達穆的三藐林寺(Samye Ling)在阿然(Arran)外海買下的圣島(St. Holy Island ),供各種信仰者閉關修行的場所,原來也是中古時代的修士隱修的地方。目前西方很多教堂幾乎部已經是門可羅雀。為了勉強維持場面應應景,改頭換面變成博物館的已為數不少,甚或經營陶瓷等其它工藝行業以茍延殘喘的也很多(Drakakis-Smith, 1994, pp.31~32),原先教會的宗教氣氛,似乎已經蕩然無存。霍夫曼在《愛因斯坦傳》中記述愛氏對于自己傳統信仰產生疑惑、失望的心情就是一個最好的寫照。
【3. 家庭組織的崩潰】
過去家庭是教會的延伸,但目前隨著核心家庭組織的崩潰,教會的權威與元氣也大受損傷,作為倫常規范的傳統信仰支柱既已破滅,各種脫序的亂象乃層出不窮,真是應驗了「家庭一破碎,教會也跟著完了。」(Roof, 1994, p.33)
【4. 生活沒重心,缺乏方向感】
過去宗教信仰是社會倫理的主要支柱;目前此一支柱既已動搖,卻又沒有更好的倫理道德架構來取代它。死后的世界既不可知,幾乎等于虛無縹緲,那么人生的指望便只有回到最原始的情欲,縱情聲色,追逐官感的滿足而已。人們熱中權力、,財富的追逐,因為那似乎成了社會地位與成就的指標,行尸走肉的隨波逐流,既不關心死后,也不關心來生,只要今朝有酒今朝醉,重視的是現前的享樂。因此,愈耽溺世樂,也就愈迷失自我,難以自拔。每個人都汲汲想要追逐快樂,可是到頭來獲致的卻是更多的空虛、苦悶、失望、沮喪、挫折、寂寞,與疲累不堪的身心。人生的無望、無奈、無助,莫此為甚。
2 科學與宗教:回歸佛學的懷抱
對西方傳統宗教信仰失望所造成的影響與現象,則是教堂關閉、拍賣或轉業,教士流失、精神空虛、社會紛亂不安,性泛濫非常嚴重,英國的少女懷孕率居高不下是歐市會員國最高的國家;希臘則是少女自殺率最高的國家。性解放并沒有給人們帶來更多的快樂和滿意的生活,反而卻是更多的失落、愁悵與迷惘。破碎家庭、單親家庭逐年成長。缺乏健康及有安全感的家庭環境,如何培養出健全人格的小孩,實在令人擔憂。家庭、工作,乃至人際關系都充滿著不穩定性及不安全感。西方流行一句話說:「除了死亡與通貨膨脹外,世上沒有不變的東西。」的確,這已點出快速變動不居的社會環境,人生的迷茫。疏離、暴力、吸毒、犯罪層出不窮,日趨嚴重,就以紐約市的七百五十萬人口來說,僅一九九四年一年,就有一千六百多人被謀殺而死于非命(Spaeth, 1995, p.30),也就是說,平均一天四、五個人。這可說是生活沒重心,人生缺乏方向感的迷惘之具體寫照。
【5. 物質繁榮,逐物喪志的迷失,引發心靈之追尋】
目前有不少擁有各種物質享受,體驗過各種想得到的一切刺激,卻依然不快樂的人。美國西沃婆絲冬(Marilyn Silverstone)女士說物質的享樂、感官的刺激,總有令人不快的郁悶:「你不停的追尋更興奮的事,但最后你卻發現每樣事都變為塵土。」(Khan, 1992)許多改信佛教者,想追尋的是一種,深陷于物質主義及中產階級規范的基督教徒,所無法找到的心靈生活(Gibson, 1988, p.55)。
跟隨「護大乘法脈」創立人耶喜喇嘛出家的美國比丘尼姬娜,在出家前頹廢的縱欲生活即是個例子。耶喜說:「姬娜對每件事都怨透了,她說她的生活非常空虛、乏味。她做過每樣事,但卻還是找不到快樂滿意。我了解她講的話。相形之下,我一無所有:國破家亡、身無分文,然而我卻又擁有一切。對姬娜及后來跟著前來問佛法的西方人士,我開始探詢他們的生活方式。我了解姬娜欠缺的是對她自己及其內心生活的了解。她不曉得她本身就具有快快樂樂生活的潛力,反而認為快樂是外來的,實際并非如此,而是源于內心。」(Mackenzie, 1988, pp.42-43)
耶喜喇嘛也說:「我認為西洋文明是建立在物質價值乃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事這種認知上。遂以為沒有任何其它東西可跟它一樣重要,這很令我感到沮喪。我曉得這不是某人的錯,我不是責備任何人,事實即是如此。我認為這是導致心理浮動與煩躁的原因。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并不是維系得很好,那令我很不愉快」(Mackenzie, 1988, pp.52)。這就很確切的指出物質生活之空虛。
【6. 理性知識的覺醒】
十九世紀以來達爾文的進化論、費爾巴哈的人創造上帝、尼采的上帝已死亡,目前德連市大主教簡金斯博士認為死后復活不可信、達賴喇嘛懷疑神是否睡著了等,都是理性的覺醒。人們難以再全盤接受一些難以理解的《圣經》神話。
二、佛法本身所具有的魅力與特色
佛法本身具有合理、可行與有效性。如果佛法僅是其它一種大同小異的宗教信仰而已,那么它就不會如此吸引人,也不太可能會成為替代西方傳統宗教的信仰。因此,這應是洋人信佛、學佛最主要的原因,殆無疑義。佛法的確具備有許多其它宗教信仰所沒有的有利點、殊勝與吸引力,充份表現在其教理的圓融上。在世界所有各種信仰中,佛法稱得上是最科學、最理性和最具有包容性的,它跟任何文化信仰都可圓融無礙地相處,既沒西方宗教派系內的互斥、迫虐性,更沒有對于其它文化信仰的排斥性。佛法跟其它宗教比較起來,更能顯現其有容乃大的包容性。
佛教與西方一神信仰迥然不同的是,它沒有因這三百年來驚人的科學發現而感到扭捏不安。佛教不護衛科學上已經證實為謬誤的宇宙論,不談創世紀的神話,只談切近人生的問題,也就是如何止息煩惱,獲得快樂自在的生命。它是建立在理性的認知,而非天啟的真理上,甚具有合理、可行、有效等特性,容易使人信服。例如,佛教不談世界怎么來,世界怎么結束,人怎樣被創造出來之類,無以驗證的許多臆想的神話。因此,它與科學理性主義的氣氛是相融無礙的。
3 科學與宗教:回歸佛學的懷抱
當西方傳統宗教的新血,基本上離不開家庭與族群來延續時,佛教卻獨能吸引成年人。相形之下所呈現出的生機,自然就具有很大的意義。佛教信眾,基本上是一個人長大成年后,透過信仰者自己本身的思惟、探索所作的抉擇。
有些人常認為學佛或遁入空門的人,無非是感倩受到挫折,或事業失敗、家庭衰落、身心體力衰弱者的選擇。這種情形當然不可能說絕對沒有,可是也不見得每個人的出家因緣都是如此。事實上,不少人學佛是跟這些事情無關的。在英格蘭的阿瑪拉跋提寺住了一年多的優婆夷霍琴(Anne Hawkins)即曾說過:「我想多了解一下佛法,我不認為我不滿意于目前的生活,但冷靜的回顧一下,我確實又是如此。我想來此的人,內心中都想要尋求什么。」(Denison, 1989)目前英國各大城都有佛教團體的聚會與活動,而且往往還不只一個。就以個人就學的英格蘭里斯特(Leicester)來說,一九九○年才僅有三處佛教中心,但到一九九六年,至少已有六處佛教徒定期聚會修行的佛教中心,擴展速度不可說不快。
【簡單實際】
佛法不談一些天外天,遠在天上,或死后世界等不著邊際的事情,更不管一些細微末節的瑣碎事,如一個人可以娶幾位老婆、行不行割禮、要不要朝拜圣地之類的事,它談的是每個人切己的問題,如何調伏煩惱妄想心、轉化心地、凈化心靈,以提高人的品質。這是每個人切身的問題,也就是苦與苦的止息。
【合理可行】
佛法應病予藥,它針對每個人的陋習,提供對治身心煩惱,確實可行的種種修持法門。斯里蘭卡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大使古魯居(Ananda Guruge)說:「佛教是個實踐的法門,而不是信仰某一特殊教義的宗教。它鼓勵人們親自來思索,自己作判斷。」(Gibson, 1988, p.54)法國史特拉斯堡大學(Strasbourg University)機械工程教授,也是法國佛教聯盟主席(The Buddhist Union of France)馬丁(Jacques Martin)說:「佛法吸引歐洲人士的主要原因在于它的理性與批判精神,它對生命的探索方式與西方科學研究一樣的精確。」(Gibson, 1988, p.54)換言之,它是個實踐的宗教,光信仰是不夠的,必須身體力行。
【契理契機】
英國優婆夷法蘭克(Lynne Franks)說:「我生活過得很好,透過學佛,我學到應該感恩與回饋,而每當我想要回饋時,就有一些奇妙的好事發生。它僅是一種維持均衡的事,因此,我一點也不覺得累。」(Miami, 1986, p.11)佛法強調善良的心地,且是一個能提供契合時代需要的信仰。盡管人類已能制造許多巧妙的機器,但善良的心地,卻不是機器制造出來的。佛法提醒人們時時照顧好自己的起心動念,才能過滿意自在的生活,實為千古不易的真理。
【平等平實】
佛法等視一切含靈,既沒有任何「選民」(selected people)的觀念,其慈悲絕對沒有任何條件,也沒有任何種姓、階級、膚色、性別,乃至人畜等差別,真是無所不包。佛法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認為一切眾生都有如來智慧德相,都有成佛的可能。它不談玄說妙,只談現實、貼切的人生實際問題,勉勵學佛的人要興起「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心,以同理心體認大地一切眾生,無不希望離苦得樂,趨吉避兇的共通想法,生救拔心,不可損惱杖辱諸眾生,最是平等平實。
【圓融無礙】
佛教的時空宇宙觀是無窮無盡、無始無終的,此世界、他世界是緣生緣滅的,生命也是無始無終,不是片斷、有始有終的。在多生多劫的無盡時空里,一切眾生都互為父母、兄弟、姊妹、親戚、朋友,彼此息息相關、自他不二。這種浩瀚無窮的宇宙時空觀念,自然要比神造萬物、神審判萬物的有始有盡的說法,來得圓融無礙與切近事實。而眾生平等,沒有任何選民之觀念,更較一些「神以他的形體創造人類」、「人為萬物之尊」、「地球為宇宙中心」的講法,更顯得至大無外的圓融無礙。
「更具包容性」
沒有「絕對真理」、「唯一信仰」的褊急與武斷,沒有派系水火不容的迫害、沖突、流血發生。佛教沒有神權至上的橫霸脅迫性、排他性。佛教允許每個人心智成長的空間、自由抉擇的機會,不急于一時硬要把一大堆教條塞給別人,「一手捧著經,一手拿著刀」,或「一手拿著機槍,一手捧著《圣經》」強迫人家不容任何懷疑的全盤接受其信仰。佛法更沒有只進不準出的強迫裹脅性,把改變信仰,說成是褻瀆尊神的唯一死罪。在核子毀滅陰影籠罩的時代中,它強調和平共存,并且在此日益惡化的環境中,宣揚各種生命體的息息相關、相互依存性,實遠較一般絕對真理的信仰來得更具包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