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敦康: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中國文化書院導師,中國易學研究會副會長 |
王守常:今天下午請余敦康先生來做易經的講座,他自己有這方面的著作,并且受到大家的稱道。下面很多朋友跟我說,會不會講到算卦的問題,我想可能在座的有些朋友可能對這方面很有興趣。我想可能北大的學術傳統里,可以專門在易經這一塊要說算卦。我們大概今天沒有時間交流,以后還有其他的一些班的話,我們可以給大家算一卦。
因為《易經》有兩個部分,一個是易理部分,一個是象數部分。它是心理醫療術,就像傳統說的信則靈,你如果相信這一套的話,算卦的人也有一個道德心在這兒,他也會按照術數這一套來解決這個問題。但是今天沒有時間講太多,術數的具體操作以后再說。這里就只講一些關于易理方面的問題。
因為《易經》是六經之首,所以我們只能簡單的闡述《易經》的理論意義和思考問題的方法,《易經》在國外也很熱。我有一個朋友是美國的猶太金融家,他87年在中國以一年一百萬美金做改革開放基金會。選我做七個委員之一,那個時候我跟王博一樣年輕,所以一定要找一個年輕的學者。而且他有兩個,他說他不是金融家,他是哲學家,因為他有哲學家,他的哲學理想有兩部分。
一個是他很推崇他的老師,就是卡朋,他有兩部著作,一部著作講的是,任何一個理論只要我們能證明他能講明問題,那么它就是真理。猶太這個民族是一個流浪的民族,這個民族需要能夠掌握世界,我們現在看到這些猶太對美國的政治外交都有宰制能力,這個社會是開放的話,這個世界才是平穩的,是和平的,他們的民族才能生存下去。
還有一個哲學思想是他非常推崇《易經》。我對《易經》沒有做太深入的研究,我是從我們的專業術語里面去了解的。我之所以說這些,《易經》在國外被翻譯過來,外國的讀者能不能從中悟到一些道理,這里所體現的思想和辯證思維的思維模式,我想今天下午余老師會給大家做一個很好的解釋。
下面有請余老師上臺開講。
余敦康:今天很高興給大家講一講《周易》、《易經》,按照課程的設計,讓我講易學的文化價值理想。雖然在我心目中,我覺得《周易》的文化價值理想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華民族的文化價值理想在《周易》中間是一個集中的體現,唯獨《周易》才把中國的民族文化價值理想體現出來。這個題目太長,好象賣瓜的說瓜甜。早上王博說哪個是老大、老二、老三,我說你們別爭了,唯獨《周易》是老大這是沒得爭的。
王博說是佛教,佛教傳到中國是東漢年間,那還是剛剛傳進來的,到了魏晉南北朝的時候才慢慢有了起色。到了隋唐的時候方面才慢慢中國化了,后來傳到藏族以后才有了一個藏傳佛教,那是公元700年左右的事情。拿佛教的釋迦牟尼來說,他能控制孔老大嗎?那個時候佛教和道教爭老大,中國人就聰明,聰明在哪里?就是老子西出關函谷關,函谷關的官員說你留下來把五千年寫下來,留給中國傳吧,老子就匆匆忙忙的寫下來。所以佛教是老子的學生,你說這個佛教和孔子也爭不了,和老子也爭不了,但是孔子和老子能和《周易》爭嗎?沒法爭的。
周易的時間是可以上溯到伏羲時代,伏羲畫八卦,那是公元前三四千年,我們現在還很難說究竟是哪個時候,是新時器晚期,很古老的時候。孔子老子是春秋戰國末年時期的人,離伏羲畫八卦至少差三千年,你說和周易能爭嗎?所以說周易是中國的老大,那是毫無疑問的,誰都不能爭的,我就說周易這本書你說是誰作的?什么時代作的?傳統的說法是這樣的,這也是很重要的一個說法,就是說“人更三圣,世歷三古”。就是說他的作者是三個圣人寫的,不是一個人寫的,時間是三個古代,上古、中古、下古,中間的距離至少有三四千年,用三四千年的時間寫起一本書,有嗎?沒有,哪三個圣人嗎?這是大家多知道的嘗試,伏羲畫了八卦,八卦是伏羲畫起來的,伏羲畫了八卦以后,過了一二千年,到了周文王的時候,周文王被殷紂王囚禁起來了,周問王關在牛棚里面研究周易和八卦,后來才有了六十四卦,伏羲畫了八卦以后,周文王研究出了六十四卦,然后周文王的兒子周公,在周公之后又過了六七百年以后,有人看到前面畫的這些卦實在太難懂了,所以就又出了“十翼”。這個中間可以看出來,當周易成熟的時候,孔子、老子、都是吸收周易的思想為源頭,慢慢地才有所發揮。所以要找中國文化的源頭非周易莫屬,找不著了,只有一個周易。
《周易》就成了中國文化最大的經典、寶典,這是很重要的。大家說經典,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經典,猶太教和基督教都不能和周易相比,再說伊斯蘭教有一部經典是《古蘭經》,《古蘭經》是相當于中國的魏晉南北朝時期寫的,但還是比中國的《周易》晚。再說印度,在相當于三千年左右有一個《奧義書》,但是也沒有辦法和中國的《周易》相比。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經典,《周易》就是中華民族自己的經典。
經典是什么意思?經典就是知道這個民族的生活方式,治國的方略,人民的規范,所有的一切都由經典來制約的。那個時候中國就在《周易》經典的指導之下,但是中國的經典和印度的《奧義書》和基督教的《圣經》,伊斯蘭教的《古蘭經》有一個根本的區別,他的經典是宗教型的,中國的經典是人文型的,不一樣的。他這個經典說是有先知,先知聽了神的教導,聽了上帝的教導寫下來的。還不是先知寫的,唯獨他能夠聽到上帝的聲音,然后把上帝的旨意寫成了經典,所以他神圣不可侵犯。中國的經典是不是上帝寫的呢?沒有。伏羲、文王、孔子都是人寫的,既然是人寫的就可以不斷地發揮。
所以《周易》現在給大家講了。有幾個概念要搞清楚,《周易》應該說叫《周易》不能叫《易經》,因為《周易》就包括了《易經》和《易傳》兩個部分,傳就是解釋經的,經就是伏羲畫的八卦,周文王演的64卦,那樣就叫《易經》,很少很少,那個東西很難懂,《易經》僅僅是指那么一點部分。孔子做了《易傳》,就是我剛剛說的“十翼”,十種解釋,那就把《易經》的內涵都豐富了,發展了,寫了很多很多,這樣加起來才合稱為《周易》,所以《周易》是包括《易經》和《易傳》。我們現在說的“易經”就是《周易》包括《易經》和《易傳》。所以后來不斷地把《周易》進行發揮,從漢朝開始到現在2200多年了,2200多年幾乎是每一個朝代的人都不斷地對《周易》進行解釋,這叫什么東西呢?這才叫易學。
易的學問,研究《周易》,像我們現在搞的東西也叫易學,所以《周易》、《易經》、易學這三個不同的概念,最初的東西是什么東西呢?是易學。從漢朝開始關于研究《周易》的學問,可以說是汗牛充棟,先是專門的著作到現在的總集有3000多本了,我們一輩子也讀不完。你們知道嗎,中國古代最經典的書集叫《四庫全書》,《四庫全書》分四部,經、史、子、集。經部開頭有很多古時候叫五經,后來變成六經,后來變成九經,現在定下來的叫十三經。現在《周易》是群經之首,所以中國的經,那么多,數來數去誰也比不上《周易》,那個時候定下來的。因為群經之首,這漢朝的時候,官方定下來的,漢朝的時候官方定下來的就是易經之首了,所以每一個讀書的人,一讀書的時候非得要讀《周易》,不斷你懂不懂都要讀,讀了以后體會中國的文化,所以中國的文化幾千年來都沒有斷絕,《易經》起了很大的作用。
現代人研究《周易》,把《周易》說成是算命的書,你給我算一卦吧,我這次投資有沒有什么問題,能不能取得好的效果,或者我考研究生,我的孩子上學,算一卦。這個《周易》就是個算卦的書,我們想一想,如果一個算卦的書在中國的文化當中能夠起這么大的作用,那么全中國人就是算卦的,那么到全世界去算卦了,去掙錢去了,像吉普賽人一樣的。是那么回事嗎?不是那么回事兒,所以這個書是不是個算卦的書。
這里面就得講一講《周易》這個書的性質是什么東西,學術界展開了廣泛的研究,古時候也研究,現代人也在研究,現在大致做了這么個結論。什么結論呢?你說它是算卦的書?是的。你說它不是算卦的書?也是的。都是。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說他開始《易經》的這個部分就是卜筮技術,就是算卦,到了孔子那個時候就把算卦的書變成了哲學的書,轉化了,把算卦的書變成了一個哲學的書,這是孔子儒家一個偉大的創造。從此以后我們中國人也會算卦了,但是算的是哲學的卦,不是普通的江湖術士所算的卦。這個過程就是從原始的宗教發展大人文的理性,中國的文化理想一個大的質變,一個轉折點是在孔子那個時候所完成的。
我們說算卦不能否認是好東西,有時候我也得算個卦。很多搞《周易》的人不算卦那是不行的,但是從算卦當中我們要體會其中告訴你的哲理。我們知道,人類的科學、所有的一切都是從原來的巫術發展起來的。化學是什么樣的,你們知道嗎?化學是怎么發明出來的你們知道嗎?原來是干什么的?原來是煉金術,把石頭放在爐子里面煉想煉成金子,結果金子沒有煉出來,化學卻產生了。數學是什么呢?龐樸老師說一二三什么三十個神秘的數字,現在深圳人也信,去買汽車也要找一個號,要八不要四,這里面有一個數學的東西。
所以古時候的人,作為與動物開始劃清界線的時候,就開始算卦。所以伏羲畫了八卦,周文王畫了64卦,應該怎么樣來轉禍為福。可是能不能從算卦里面得到吉兇禍福的一個決定性的看法呢?不可能的,有時候它靈得很,有的時候又不靈,怎么樣靈,怎么樣不靈,很多人就開始考慮這個問題。周易這個東西你算卦是可以的,但是你以一個人類的行為必須受理性來支配。
理性的支配是什么意思呢?你要使你的行為能夠符合自然法則,也符合社會法則,就是說自然的規律、社會的規律你必須遵守,不遵守這個規律的時候,你算卦靈也不管用的。春秋時候魯國有一個大臣,他就要造反,想把魯國的國君廢了,自己當國君,他就算了一卦,很好,空八六五,黃上原吉,就是大吉大利,后來就造反了。你們說這個事兒該干還是不該干,要是你們算這么一卦,你們干不干?
他當時拿不定主意,他找一個周易專家給他講一講,那個人告訴他,你不可能再行,你做這個危險冒險的事兒,犯上的事肯定是要受到懲罰的。當時魯國國君的力量還很強大,社會上很多人認為這個事情是大逆不道,絕對是得不到好的結果的,趁早別干,你做好事可以做,如果是壞事絕對不能干,結果這個大臣就聽他的,這個人就得到善終了,沒有到牢里去。比方我們現在要搶銀行,你給我算一卦,算一卦大吉大利,你搶啊,現在肯定有先進的設備把你錄下來的就找到你了。這樣是不行的,你不能違反自然的法則,這個自然的法則、社會的法則是必須要遵守的。算卦這個東西是可以玩一玩,有時候供你做一個參考,使你進一步地反思反思,可以更加理性的來看這個事情該不該做。所以說《周易》在那個時候人們就得出了一個原則,這個原則是什么呢?儒家道家都研究《周易》,孔子也研究《周易》,把《周易》這個詞從道德法則上來理解,有一個詞說一個人沒有恒心是不行的,這很簡單的,誰做事沒有恒心能把事情做好嗎,不可能的。孔子說“人而無恒,不知其可也”就是人假如沒有恒心,就什么事也做不成,有人問孔子,老師,你這個話是從哪里來的,孔子回答是從《周易》來得來的。
至于老子和莊子更是從這個角度來看,他說人無卜筮而知吉兇。我現在不要經過卜筮我現在出門,離開了五洲大酒店,看到來往的汽車,我就不要闖紅燈,是不是能夠卜筮知吉兇呢?這是一種科學的預測,它就能夠無卜筮而知吉兇。《周易》對這整個就發生了根本性質的轉變,由卜筮轉變為一個人的人文理性。但是這個卜筮要不要呢?卜筮背后還有沒有一個好的理念,被孔子這些人,儒家道家所繼承呢。很重要的一個理念,這是中國和西方統一的地方。我們做什么事,我們從事哲學的思維一定要看它有用還是沒用,能夠幫助我做決策,做一個事,假如我不知道這個事情的結果是如何的,明明是兇我做它干什么呢?還有的事考慮的也沒有用,像杞人憂天,有一個傻瓜,他老是擔心這個天會掉下來。時常考慮這個問題,天會不會掉下來,地會不會掉下去?中國人不大考慮這個問題,天和地會不會掉下來?不用考慮,這是常識,天不會掉,地也不會陷的,所以《周易》說它是卜筮它是哲學,說它是哲學它是卜筮。所以它既是卜筮又是哲學,我們現在把它稱為是決策管理因素。
這個在全世界幾乎是找不到任何一本書能和《周易》相比的,在中國這樣特殊的條件下通過卜筮發展一個哲學書。你們想一想,有沒有可能?他有什么意義?這個可能性很大。比方說大家知道甲骨文,那是殷朝時候的人,商朝時候的人,為了卜筮所用的龜甲、牛骨來進行卜筮,來預測這個天是不是要旱,我打仗是不是能打贏,把種種問題刻在龜甲上面燒給神祗去問。用火來燒,燒過了來看是吉是兇,但是龜甲用火一燒火就要有很多裂紋,就沒有辦法去判斷。《周易》是用草,你們到安陽去就可以知道,用一堆草,一根長的,兩根短的,來進行排列。這個排列有一個數學規律,二進制的一個數學規律,自然而然地有一個規律“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所以他就把周易做了這么個界定。
《周易》這個書是中華民族的精神現象學,這是歷史,精神現象學就是中華民族的精神發展史,怎么樣由原來很幼稚的,慢慢發展到比較成熟,一直到現在非常的完備,這個發展的過程全都集中在《周易》當中。所以說人是猴子變的,人是猴子變的,猴子怎么樣變成一個人,這中間的一個過程是多么的復雜?我們人類中華民族思維原來是很幼稚的,好象一個嬰兒,一個兒童,后來慢慢地成熟,由青年到壯年一直大道路很成熟,全都反映在《周易》當中。“人更三圣,世歷三古”,三個圣人,三個時間,三千年形成一部《周易》,就把中華民族精神發展的成長過程全部反映在這么薄薄的一本書當中。原始思維很簡單,就是算卦、卜筮,算吉兇。那個算吉兇很簡單,根本不能決定吉兇禍福在哪兒,后來由各式各樣的法則,由孔子把它變成一個高級的哲學書。現在我們可以看到把人是從猴子變來的,能不能說人就是猴子呢?不可能。
《周易》由一個卜筮之書變成一個哲學書,能不能把它由一個哲學書變成一個卜筮之書呢?那不可能的,就等于是侮辱是中國的文化了。
可是說卜筮之書也不是說沒有道理,因為它本來就是卜筮之書,幸虧它是個卜筮之書。這是什么道理呢?正是因為幸虧它是個卜筮之書,《周易》才得以保存下來,這是什么原因呢?這是有歷史事實,不是我亂編的。
當時秦始皇統一中國,焚書坑儒,燒了很多的書,但是沒有把所有的書都燒了,秦始皇這個人文化水平不高,他也是相信卜筮。其他的儒家什么的都燒了它,但是后來看到《周易》這本書的時候,這不是算命的書嗎,不燒不燒,留著它,所以那個時候很多書都燒了,《詩經》、《書經》什么經什么經都燒了,唯獨《周易》這個書被完整的保存下來。
到了漢朝的時候,經過很多人的研究,特別是政府的大員的研究。當時在漢宣的時候有一個大宰相,他說《周易》不是一個簡單的書,是一個治國平天下的書,以宰相為主組織一個智囊團,經常給皇帝提出一個建議。《周易》這本書一下子就上升到了很高的地位,稱之為圣帝明王,治太平王。意思就是說皇帝你想得太平非《周易》不可,所以這個時候人人都讀《周易》,因為《周易》是最高的。所有的讀書人沒有不讀《周易》的,而且還有一個博士官,那個博士官和現在的博士不同,那個博士官是專門研究《周易》,然后派到各地區做官,一些太守什么的官員都是《周易》的專家。這時候《周易》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越來越高,而且這是真的還是假的呢?確實是地位越來越高。
我們可以把中國兩千多年來在歷代易學發展的歷史做一個簡單的回顧,《周易》的地位可以看得很清楚。《周易》不僅是圣帝明王、治太平王,而且是生存在各個方面。包括政治的、倫理的、軍事的還包括醫學,因為中醫有個黃帝內經,那中醫的寶典,那不是用《周易》的思想去寫的。天文歷法可以把天文歷法的科學完全用《周易》靠64卦排列出來。所以天文立法的科學也必須依靠《周易》。數學呢,中國古代沒有哪一位數學家不是根據《周易》得來的,數學的經典什么《九章算術》都是由《周易》而來的。道教利用《周易》寫了《周易參通七》,修身養性也是《周易》的,這些都無所不包容到《周易》當中去了。一直到清朝康熙的時候,皇帝還專門把《周易》搞了一個《周易折中》。當時《周易》有兩派,一個是象數派,一個是義理派。這兩派之間互相的對立斗爭,康熙說我們把象數派和義理派合編一本書,叫《周易折中》,康熙也在編這本書。到了清朝末年西方的科學傳進來了,那個時候到了五四運動的時候,提倡科學和民主,用西方的科學的觀點來看《周易》,不科學,所以《周易》在民國年間地位下降了。搞哲學的也不搞《周易》了,研究什么黑格爾,研究什么杜威,就不研究《周易》了。中醫也不行,大家都搞西醫了。天文歷法引用西方的一套了,在西方強勢的文化沖擊力之下,中國的經典一個都不剩,沒用的,反傳統。既然是反傳統,《周易》現在為什么還能夠保持下來呢?還是因為它是個算命的書。當時秦始皇要燒書的時候,因為《周易》是個算命的書保存下來的,民國年間反對中國的傳統文化,七反八反民間還是要算命的,所以大家都還是在民間流傳,所以一直流傳到現在,所以我們現在大家一提到《周易》,就認為是算命的。我們中國的一個寶典,傳統文化的集中體現,居然是因為算命之書而得以保存,這是中國的悲哀,是中國文化的悲哀。你看《圣經》有那么回事兒嗎,《古蘭經》有那種命運嗎,《奧義書》有那個命運嗎,唯獨中國的文化是多災多難的。多災多難沒有關系的,他的生命力特長,能夠繼續到現在,重新掀起了易學熱,大家對《周易》很感興趣了。不僅中國人感興趣,西方人也很感興趣,從各個方面進行研究,所以從80年代開始到了90年代,20多年來在中國的文化學術界《周易》成了熱點。
但是大家對《周易》的性質還是搞不清楚,有不同的看法,學者有學者的看法,民間有民間的看法。這說明一個什么問題呢?說明精英文化和民間文化之間的互動,但是也不是對立的。正是由于《周易》有這么一個復雜的性質,我們現在重新來審視《周易》,可以看出幾個要點來。
就是說它人更三圣,世歷三古,在全世界來說沒有哪一部書能夠像《周易》這個樣子的,可以說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觀。而且在中國的兩千多年來一直把《周易》稱為一個群經之首,地位的尊崇也從來沒有哪一本書在它上面。它在中國文化上面所生成的影響,我剛才將的中醫、天文歷法、道教的煉丹術更主要的是治國平天下的。
我舉兩個例子,比如說到了北京了,看到北京的故宮整個一個北京城,你們知道北京城是怎么建起來的,全部是根據《周易》八卦六十四卦的方位圖建起來的。我有個朋友搞建筑的,他對這個進行過研究,而且寫成了書。北京城是按照《周易》的那一套模式建起來的,而那是建立于明朝,明朝的首都建設是來自于長安。長安又來自漢代,中國的建筑思想離不開《周易》。
再說北京的故宮里面有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合殿。這是代表中華民族皇帝治國平天下的價值理念,價值理念這三個詞都是來源于《周易》,所以說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立貞。
儒釋道都得尊崇《周易》,儒家和《周易》有非常密切的關系。道家、佛教也是一樣。現在外面還有很多賣《周易禪解》,《周易》用禪宗來解它,這是佛教的東西,中國的文學、藝術很多方面都和《周易》有關系。所以《周易》這本書是中華民族價值理想集中的體現,簡單的話我們就說這一點。這就是為了糾正現在很多人把《周易》完全看到一個卜筮之書,算命之書的這么一個錯誤的看法。不要簡簡單單地把《周易》看作是算命的書,之所以把它看成是算命的書,因為在這個主流文化上面,中國文化多災多難,受到了很多打擊,它仍然以頑強的生命在民間流傳。
我們再舉一個例子,比如說韓國,我也有韓國的學生,經常跟我討論這個問題,為什么我們韓國用《周易》的標志做國旗?你們看韓國的國旗很奇怪吧,一個太極圖,乾、坤、坎、離四個卦。他沒有八卦,把八卦印上去太多了,不好看。乾、坤、坎、離基本是代表天、地、水、火。《周易》基本是中國發明的,他們竟然用做韓國的國旗,他們認同中國的文化,韓國那么珍重,我們中國卻把它看成是妖道。電視里面凡是穿著八卦袍的都是妖道,可是別人韓國竟然把它當國旗。這個觀念的扭轉很重要,所以我必須要花一點時間來講這個問題。
講一講這個問題接著我們再進入到《周易》的本身,講《周易》的核心思想和價值理念,這才能夠有一個理解,否則老是算命算命,老是說余老師給我算一個卦吧,我會的,但是我現在不能給你算。
我們可以這樣看,《周易》你說它很高深,很神秘,實際上《周易》是很簡單的。今天我就把這個很神秘的東西講得使大家人人能夠理解,人人能夠用,在這兩三個小時里把意思說清楚。
我首先講《周易》的“易”是什么意思。“周易”的“易”,剛才王老師說外國人翻譯成中國的周易翻譯成是一個變化的書,“易”就是變,變易,變化,他專門研究變化,對不對?這是第一個意思,“易”第一個意思就是“變易”。世界上什么東西都在變,可是變的原理是不會變,是不是這個意思?這好象有點兒繞口令似的,實際上是有道理的,世界上什么東西都在變,有一個東西是不變的,就是變的原理不變。你所變來變去不是變的亂七八糟的嗎?不,很簡單,叫簡易。變易、不易、簡易這就是《周易》的三義。
在周文王的時候就寫成了變易、不易和簡易的書。不易,那么復雜?什么才是簡單呢?陰陽就是簡單,整個《周易》就是講陰陽的,把陰陽插在哲學當中,這是《周易》最根本的核心思想,一會兒陰,一會兒陽,陰陽不斷地變來變去。在天上有陰陽互相變,叫天文。在地上也有陰陽不停地變是人文。陰陽也分三才之道,“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陰陽剛柔仁義所有這些東西就是陰陽,這是什么東西?這是哲學。我們來看看,假使我們做決策的時候,一定要有一個很高的哲學觀,我們看陰陽的變化對不對。如果陰陽相互之間能夠配合的好的時候,這個事情是健康的,是平衡的,如果陰盛陽衰,他肯定是不平衡的,我們判斷一個事物是好是壞,是吉是兇,完全是從陰陽的變化上面來看,一看就很清楚,用這個東西分析事物就可以把我們一下子由簡單的就事論事提到哲學觀念的高度來看,這樣就看的很清楚。所以說中醫用這個觀念來看,你這個陰陽平不平衡,你身上的正氣和邪氣,馬上針對治療,你就能得到健康。中醫的原理是這樣的,國家政策的原理是這樣,家庭的原理也是這樣,那么陰和陽的關系究竟是什么關系?
《周易》說陰陽之謂道,這個道理是很深的,是很難懂的,有的人是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百姓見而不知。這是什么意思呢?《周易》的陰陽哲學很深很深,隨著人們對他的主觀看法不同,有不同的理解,有的說他是仁,有的說他是智,至于老百姓天天在用陰陽,就是你自己不知道而已。所以那么高深的哲學,難道我就不知道嗎?知道,就是你說不出來而已。
《周易》把所有的事物分成陰陽,任何事物都是有陰陽所組成。比如說一個家庭,有夫有妻,有男有女,這個家庭就是由陰陽來組成。假使家庭的夫妻老是打架那是家不和,家不和萬事都做不好。必須使陰陽得到一種平衡,家和萬事興。現在我們中國的老百姓每一個人都知道這個意思,實際上這個哲學的原理就是陰陽之間要平衡,什么叫家和?“和”是什么意思?“和”是中國人最大的特點,“和”就是你順著我,我順著你,這就是和,妻要順著夫,夫也要順著妻,男要順著女,女要順著男,互相“和”,這樣才能達到一種平衡。和不能斗,一斗就不平衡了,那就是你不順我,我不順你了,這一點太重要。這一點和龐樸的一分為三的意思是互相解釋的。
宋朝的一個哲學家把陰陽之謂道用四句話完全表達出來了,表示中國的哲學和西方哲學最大的不同點就在這里。比如說事物是分陰分陽的,天下所有的事物沒有哪一個不分陰和陽。陰陽不一定是男女,它是從性質和功能上來說的,比如說有天有地,有日必有月,有東必有西,有上必有下,有男必有女,有老必有少,有君必有臣,等等等等所有的事物沒有哪個不分陰陽的。“有象斯有對”,就是今天王博講的形象的象,有了形象的象就一定有了一個和它對立的方面,這就是有象斯有對。
第二句話,有象斯有對,“對必反其為”。互相對立我們的行為就相反了,男的行為,女的行為必定還是不一樣的,對必反其為。
“有反斯有仇”,既然相反了,那就一定結成仇,敵對了,打起來了。
最后一句是關鍵,“仇必和而解”,結了仇,加個和,最后這個問題就解決了。
西方就不是這樣的。前面三句話和西方的哲學文化是一樣的,“有象斯有對,對必反其為,有反斯有仇”,這三句話我們從布什打伊拉克就可以看出來了。布什代表基督教,他和薩達姆伊斯蘭教必然就是對立的,這樣他們的行為模式就不一樣,行為模式不一樣就有仇了,就結了仇了。結了仇了以后,又單邊主義,一定要打到底,非得要把整個伊拉克改變成西方那個樣子才行,所以一直到現在這個問題還沒有得到解決。以色列和巴基斯坦那個仇解了一千多年了,從古代的猶太人被從巴基斯坦趕出以后,就和巴基斯坦結了仇,這個仇一直到現在都沒法解,以后如何搞不清,按照中國的辦法來說,“和而解”,兩個人講和就不不就結了嗎?他不講和,他就仇就仇到底,他們非得一直要把你消滅掉,有你沒我,有我沒你,是這么一種思想,是單邊主義。中國的陰陽哲學它不是。最后歸結為“仇必和而解”。
家里夫妻如果吵架了,按照西方一個小事就可以在法院里告狀,法院就判你離婚。中國不行,慢慢調解吧,調解實在不行,中間有這么一個過程,一定是雙方有一個讓步,達到和解這么一個關系,這個是可以離婚的,但是有些是沒法離婚的,中國和臺灣是沒法離婚的,一定要和平解決。如果說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這兩個制度不能并存的話,那不是你消滅我,就是我消滅你,鄧小平說,沒關系的,仇必和而解。這完全是按照《周易》的思想來解決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