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清明節由清明節氣、寒食節、上巳節三者融合而成的重大節日。
清明節氣
《淮南子.天文訓》: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歲時百問》:“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
寒食節
寒食節清明之前一兩天。《荊楚歲時記》:去冬節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荊楚歲時記》:介子推三月五日為火所焚,國人哀之,每歲暮春,為不舉火,謂之'禁煙',犯則雨雹傷田。
上巳節
上巳節形成于春秋末期,開始日期在農歷三月上旬巳日,魏晉后改為三月三日。《韓詩注》:今三月桃花水下,以招魂續魄,祓除歲穢。《荊楚歲時記》:三月三日,四民并出江渚池沼間。臨清流,為流杯曲水之飲。
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時候,流下了眼淚。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好行裝,同悄悄的到綿山隱居去了。
晉文公聽說后,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們才發現背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慟哭。裝殮時,從樹洞里發現一血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并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后一天定為清明節。
有功不居、不圖富貴,勤政清明復清明。當自省之!
《倫語。八佾》第十二章:“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祭祀祖先就如同祖先真在那里,祭祀神就如同神真在那里。孔子說:“我如果不親自參加祭祀,(由別人代祭)那就如同不祭祀一樣。
清明祭祖,中國古來即有,一族之風俗,一年之盛儀,寄托著子孫對祖先的追念和敬慕。一種行為演化成儀式,就是文化的沉淀、精神的凝固,它的原始含義和情感取向就成了一種文化象征——個體對歷史的確認,群體對個人的確認。我們祭祖,是因為祖先曾在這個世上存在過,祖先是因,我們是果,沒有因就沒有果。我們祭祖,是因為人類作為一個整體需要對每一個存在過的生命表示確認和尊重,需要對每一個正在存在的生命進行倫理熏陶和價值引導,因此與其說我們在祭祖,不如說我們在祭某種文化理念,某種倫理精神。
這種倫理文化的內涵就是“誠”,就是確定性。當我們在清風朗日之中以燒豬美酒拜祭在先人的墓前時,所目盡是萋萋青草,亂石黃土,這時我們面對的其實是虛無,但虛無中有“誠”,有一種支撐了中國人幾千年的精神力量。“黃帝冢前識知己,香紙煙中盡弟兄。”中國有一條根,從黃河延伸遍整個地球;中國有一種“誠”,從遠古維系住每一代游子的心靈。
中國倫理思想之鼻祖孔夫子說:“祭如在。”——祭祀的時候我們應該像祖先就站在面前一樣真誠。“祭如在”,連從來“不語怪力亂神”的理性現實主義者孔子也說“祭如在”。他也說過“不知生,焉知死”,但是“不知死,焉知珍生”?“祭如在”并不是與祖先在陰風森森之中凄然相逢,而是一種生機盎然的對生者的精神凈化,讓生者在碌碌俗世中也有一陣靜默的思索時間,想想生命,想想過去與未來。“祭如在”令人思想玄遠,但目的仍然落在現實。
“祭如在”是一種真正的真誠,是真正把這件事當成一回事,而不是只隨眾碌碌而祭,碌碌而散。“祭如在”作為一種精神,在社會轉型期的今天尤為可貴。中國人缺乏對天地人生的敬畏,能“祭如在”,能反省一下個體的存在,是一件好事,是一種文化的自救。
欲悲聞鬼叫,我哭豺狼笑;灑淚祭雄杰,揚眉劍出鞘。
骨沃中原土,魂入九垓舞;英靈在人間,長擂震妖鼓。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清明,是炎黃子孫追思先人的日子,而在我們的心目中,是否還記得這樣一群人,他們為了國家 清明·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閭門即事·唐·張繼耕
耕夫召募愛樓船,春草青青萬項田;
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清明·宋·王禹俏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郊行即事·宋·程顥
芳草綠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周;
興逐亂紅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磯;
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紅;
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
送陳秀才還沙上省墓·明·高啟
滿衣血淚與塵埃,亂后還鄉亦可哀。
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
和民族的未來拋灑熱血,以自己的一腔赤誠換來了后人的幸福和國家的強盛。當我們沉湎于網絡時代口沫橫飛的快意,當發展經濟幾乎要使一切“讓位”的今天,我們的心靈世界不應缺少他們的位置。
深切懷念一切為實現民族解放、人民幸福和祖國統一富強而英勇獻身和畢生奮斗的先烈先輩們,我們將永遠銘記他們為祖國和人民建立的豐功偉績。(江澤民)
1840年鴉片戰爭后,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民族危機日益深重。在1840年至1949年的一百多年間,中國人民為了民族的獨立和解放,進行了堅苦卓絕的探索和斗爭。從太平天國運動到戊戌變法,從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直到中國共產黨誕生后,才真正找到一條帶領人民實現民族獨立與解放的道路,中國歷史才真正從此邁入一個從未有過的、人民當家作主的新時代。
如何認同和對待那些為國獻身的英雄們?我們的民族不該是健忘的民族,因為只有牢記歷史,才能更加自信地面對未來。在這個感舊之哀的清明時節,我們一起來為那些四處漂泊的,沒有留下名字的英魂們祭奠——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的英雄們,永垂不朽,1840年以來,為反抗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壓迫,爭取中華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斗爭中犧牲的民族英雄們,永垂不朽!
戰爭這個詞對我們來說,離我們越來越遠了。可是,我們沒有理由把他們忘掉,忘掉那些為了我們這些后人的幸福生活而舍命把自己的血肉輕易地化作一抷塵土的無名氏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