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5日是清明節。新任中國民俗學會名譽會長的烏丙安教授指出,在世界范圍內,漢民族是最早、也是唯一設立民俗節日祭奠祖先追思故人的民族。自周代傳承了2500多年的清明節,如今已成為華人最重要的民俗節日之一,清明文化的內涵也日益豐富多樣。
烏丙安教授說,清明原本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普通的歲時節令。在古代清明前一二天過“寒食節”,相傳源于晉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因寒食與清明相接,后來就逐漸演變為清明掃墓了。唐玄宗開元二十年詔令天下“寒食上墓”,清明日益發展成為舉國上下十分重視的民俗節日。在二十四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重大節日的也只有清明。
烏丙安教授指出,漢民族由于起源于農業文明,農耕技術、家庭事業、宗親宗族等都講究世代傳承,所以祖先觀念濃厚。清明時節冬去春來,南北方人們選擇農耕開始之前來祭祀,是非常適宜的。
烏丙安教授告訴記者,清明節追思先人原本是古代漢民族特有的傳統文明,后來,北方的滿族、赫哲族、達斡爾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錫伯族,南方的壯族、侗族、彝族、白族、畬族、苗族、瑤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土家族、納西族、布依族等約有24個兄弟民族,以及朝鮮、韓國、日本、新加坡等鄰國,也不同程度地接受了這一文化。
烏丙安教授特別強調,雖然清明是一個追思先人的節日,但其民俗文化內涵并非只此一項。相傳大禹治水后,人們就用“清明”之語慶賀水患已除,天下太平。踏青、郊游則早在唐代就已盛行。古代民間還曾有植樹、戴柳、插柳、射柳、放風箏、打秋千、蹴鞠(踢球)等多種有趣的民俗活動。宋人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真實地繪出一幅市井民俗文化全景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