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jīng)》第十七章
嚴循東 2007年5月23日
【原文】: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譽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信不足,案有不信。猷呵!其貴言也。功成事遂,而百姓謂我自然。
【譯文】:最好的君主(無為而治),人民只知道有他存在;其次的君主,人民親近他,贊美他;再次的君主,人民畏懼他;最次的君主,人民輕侮他、蔑視他。君主(多言而寡信)信用不足,于是就有人民不相信君主的事發(fā)生。深思熟慮啊!他不肯輕易發(fā)話。功成事就,人民(不知道出于君主所賜),卻說我們本來就是這樣的。
【注釋】:對事物的研究有幾種態(tài)度:最高的境界是,不要認為它是客觀存在的,它只過是一種抽象的理論罷了;其次是對它頂禮膜拜;再其次是畏懼它;第四類是不相信他,甚至侮辱它。還有的是相信這一說法,但依據(jù)又不足,有的人則是完全不信那一套。有的人認為這里面藴含著深奧的、極有價值的理論。總之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當一個人事業(yè)上有所成就時,連一般百姓都認為這是我自然而然的奮斗結果,與這高深的道理毫無關系 。
· 案:乃,于是。
· 猷:謀劃,這里指深思熟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