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歲的白瑪朗措是4個兄弟的妻子,她已經是8個孩子的母親。她被問了一個讓她有點難為情的問題:兄弟4個,你最愛誰?她說:4個兄弟我都愛,愛一個不愛另一個不可能。那么,兄弟4個誰最出色?她的回答像外交官一樣老練:他們一個比一個出色。
大峽谷的特殊地理造就了一妻多夫,這是節約資源也是創造財富的最好的方式。考察隊的專家還找出了文化因素――這一帶仍然處于川、滇、藏交界的“大香格里拉”女性文化帶,有強大的女性文化傳統,一妻多夫沒有隨著時間的逝去而消亡,它在一些特殊的橫斷山區頑強地延續下來。
“無論走婚還是一妻多夫,都是一種周而復始的內部循環和平衡。它們維系了一個大家庭,避免了建房、分地,而且有效控制了人口增長。”考察隊領隊單之薔說,“盡管在中國內地嚴格實行一夫一妻制度,但橫斷山區部分藏族群眾世代相襲的走婚和一妻多夫的婚姻制度也得到應有尊重。當地政府沒有計劃要'拆散'這些家庭。”
瀘沽湖數百公里的四川鮮水河大峽谷,18歲的年輕扎壩人(藏族的一個支系)白瑪澤仁非常坦率,“我15歲時就開始走婚了,那是我收購松茸時認識的一個姑娘。”如今,他的“嘎依”(女朋友)住在距離峽谷4000多米的高山上,去那個寨子一趟相當于一次登山比賽。
鮮水河谷中生活著幾千扎壩人,他們分布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縣和雅江縣交界處的幾個山鄉里。一個村子的人不多,年輕人必須翻山越嶺去別的村寨走婚。
在62歲的卓瑪拉姆家,她的4個孩子有兩個父親,其中大女兒一個父親,另一個父親屬于其余3個。他們當然知道自己的父親是誰,因為他們不時來探望自己的孩子;沒有人對此感到不適;女孩們已經習慣“不斷選擇”,她們的情人在夜晚悄悄來了,黎明時悄悄離開,如果她不再喜歡這個男孩,可以隨時更換。
“走婚最大的好處是住在母親家,不分家,大家一起干,有種地的,有搞運輸的,有上山撿蟲草的。在我們這個大峽谷里,只有大家庭,才能富起來。”白瑪澤仁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