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建新型半工半讀教育
寂靜山林http://www.e0575.cn/read.php?tid=531551&fpage=1
教育問題是綜合性非常強的一個重大問題,牽一發動全身。我國教育的許多問題都出在教育部門與科技、經濟、文化等教育需求部門老死不相往來。社會已全面向市場經濟轉型,教育部門卻還是大一統的計劃體制,極為缺乏市場意識,不知道社會發生了什么變化,不知道當今和未來社會最需要什么樣的人才,教育界成了一個封閉僵化的“計劃經濟最后堡壘”。現在大量的學生找不到工作,而社會上各行各業又抱怨招聘不到合適的人才,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教育內容和方法與社會發展嚴重脫節。要改變這種狀況,首先要從教育決策的源頭改起,應由國家最高權威部門主導,讓政府各部門官員和科技、經濟、文化等部門第一流的精英都參與教育決策,使教育決策系統成為一個眼光長遠、綜合性強、高度權威、與科技發展密切聯系、對社會變化反應敏捷的機構。這個機構要有兩個觸角,一個觸角伸向國內外科技、經濟、文化等教育需求的第一線,迅速收集實踐中的變化信息,弄清當今和未來社會最需要什么樣的人才。這就需要在各個行業建立許多信息點,形成快速的信息反饋機制。另一個觸角伸向國內外第一流的思想家、科學家、教育家,隨時吸納他們的思想和觀點,成為教育決策的理論指導。僵化封閉的教育部門自己關起門來做教育決策的現象再也不能繼續下去了!學校也應大力加強學生的實踐環境,半工半讀教育不但可以增加學生們的實踐經驗,還在于可以養成勞動習慣和觀念,解決問題、創新精神、溝通技巧和團隊合作等技能的培養,對于技術領域來說,就是反復實踐,不斷總結規律,指導實踐,反復無窮,實踐出真知,技術的積累源于實踐。理論來自實踐,理論又指導實踐,在新的實踐中接受新的檢驗,才能證明自己的新價值。尊重經驗,更應尊重創造,用新的創造去豐富、完善經驗,實踐出真知啊。而且我希望半工半讀教育可使貧困的學生不用交一分錢來讀書,他們用自己的工作和薪水來交學費,而學校和相應的企業聯系,或者學校自身建設這樣的企業、環境。從實踐中培養青少年實踐與創新能力,使其身心健康全面發展,而不以“以勞養學”為主要目標。
天時:借著 “十一五”規劃的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擴大職業教育招生規模的建議,我認為只有這種既能動腦又能動手的職業教育方式才能打破教育界與社會發展嚴重脫節問題,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才是現代化建設需要的既有理論知識又有實踐知識的勞動者。
希望借著 “十一五”促成立法制定《鼓勵新型半工半讀學校辦學條例(草案)》,并支持建立“全國半工半讀自力求學基金會”。這里指的是促成立法鼓勵和支持,內容是“規定新型半工半讀學校辦學原則、辦學指導思想、學校教學管理和校辦企業管理規范,同時對投資辦法多樣化、校企收益合理分配及稅收減免政策做出具體規定”,還有“通過媒體廣泛宣傳半工半讀自力求學新觀念和新方法,積極參與國際教育交流,面向海內外人士募集新型半工半讀學校啟動資金,并制訂基金會資金監察和管理辦法,定期公布基金會資金收支借貸途徑和發揮效益情況等。
地利:農村失學生、貧困生不全部集中于某地,相對集中的地區也是地廣人稀。我認為創建新型半工半讀學校,是為了解決“老少山邊窮”地區,“優先實現普及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問題。這些地區失學生、貧困生最多,經濟發展也相對落后。同時,這些地區地廣人稀,失學生和貧困生分布面很廣,不可能就地建校半工半讀,加之發展經濟的條件也差,實現自力求學談何容易?也正是從這些情況出發,我們才提出了新型半工半讀學校改革方案,實行“一學年三學期每學期四個月”的新學制,學生分班輪換每學年在校學習兩個學期,并在校內外參加生產一個學期。這樣,新型半工半讀學校就打破了貧困地區的地域局限,可以選擇交通方便、資源豐富,而又靠近市區的地方建校,把附近甚至偏遠的失學生和貧困生集中起來,組織他們“勞學結合”,培養他們“互助合作”與“自理、自立、自治”的現代意識。我們稱其為新型學校,其所以“新”就在于此,把貧困地區的“地不利”,人為地變成“地利”了。
人和:談到“人和”問題,其實就是利益問題,只要大家都有利可圖了,人心自然就和到一塊了,要辦企業或者開展勤工儉學,就要有利潤,無論農村合適的項目、城市合適的項目,都有一個企業性質的運作,要找到真正合適,且一定要營利的項目,這是一個尋找商機的問題(這是另一個問題,暫不涉及)。從宏觀來講,我國不僅正在形成市場,而且已經進入“WTO”,外資紛紛進入國內,各類企業爭先面向海外,應該說是商機無限。全國人大應根據國情和現代化建設實際需要,制訂《鼓勵新型半工半讀學校辦學條例(草案)》,鼓勵新型半工半讀學校辦學原則、減免稅收等。牛頓說過力量是速度改變的原因,同樣利益就是革新的動力,我的想法就是建立不同的利益,首先孩子們和需要再接受培訓的人通過先學習后交費可以先得到教育的機會、就業的機會,廣大居民不會為此支付經濟上的支出,其次,由于采用新型半工半讀教育,工廠、公司可以有大量從業人員,可以減少經營成本,而學生們也有了別于傳統的實踐環境。市場經濟以利潤最大化為生存動力。只要能賺錢,它什么都可以作,既然辦教育既得名又得利,還可以為企業未來作預備力量,有什么理由不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