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門胡同正在拆遷。隨著越來越多的胡同消失,北京小吃的棲息之地也越變得來越小了
在吃的家族中,小吃應該算是最隨意最值得期待的東西了。如果說正餐像大人,那么,小吃就像一個小孩,小小地吃一頓,是正餐之外的零食。它不僅僅為求飽腹,還要追求那么一點兒獨特的風味,那么一點兒無拘無束的氛圍。人長大了,吃正餐宴會多了,偶爾也會回想起小吃,有機會再去吃一回小吃,就好像過膩了正襟危坐的日子,需要到外面小小地不過分地放肆一下,撒一回野一樣。
小吃有一種天真的東西在。口味總是小時候養成的,小吃往往與兒時光陰相伴隨,是一種由味覺組成的時光隧道。一個人不管多大年紀,只要吃上他小時候最喜歡的小吃,比如一個北京人,吃上一串冰糖葫蘆,一只烤白薯,或者喝上一口豆汁就著焦圈,他立刻會有一種時光倒流的感覺,一下回到了從前。
任何地方,都有由當地水土養育出的獨特物產,由當地人用獨特的方式加工出獨特的食物,人們叫它風味,與風情、風俗相并列。外地人,比如一個旅行者,到了一個地方,要了解當地風土人情,就離不開對吃的體驗。一個人要是對一個地方的飲食不習慣,不喜歡,往往意味著他對這個地方的風土人情也不會喜歡。這是一種味覺的拜訪與交流。
與房屋、街道這些有形的建筑物不同,味道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它的消失往往也是不聲不響的。比如,北京小吃的消失,就不像四合院拆遷一樣,有很多人關注。
胡同是小吃的根。失去了胡同,北京小吃就失去了家。小吃本來是胡同的產物,是熟人社會的產物。那時候,大家都住在平地上,街坊鄰居,大人小孩,在胡同里小吃店中問候照應,消磨時光。現在,大家都住了高樓,離地面遠了,人都摞起來了,高高低低,人上人下,近在咫尺,天天碰面,卻相互都不認識了。沒有了胡同的北京小吃,散落在超市商場或大街夜市上,也漸漸失去滋潤而變得粗糙,好像一個美人失去了水色。
北京是首都。首都的開放性決定了北京小吃更新換代快于其他地方。天南海北,四方雜處,給北京帶來新的口味。人性喜歡追逐時尚,在吃上也喜歡嘗鮮,北京小吃就變得繁雜起來,與其他地方相比,口味也變得大同小異起來。今天北京到處可見的拉面、灌湯包、羊肉串之類,巧克力、冰激淋、漢堡包和薯條之類,將來就是新一代兒童的味覺回憶了。
那難以言傳的味道也許再也不會有了。過去,日子不富裕,小吃也不能隨意就吃,但吃一回,就真正香甜一回,那天然的色香味就讓人記住一回。現在,吃小吃已經變得不算一回事,人們卻再也吃不出原來那種香甜味道了。化肥、激素和農藥,增白劑、色素和回收油之類東西,正在使街邊小吃不再是風味的標志,而變成來歷可疑的東西。
如果說這時代的變遷是一部交響樂,那么,小吃不過是其中的一支小調歌曲。但這是一支與內心深處最溫暖、最柔軟部分產生共鳴的小調,它因為無形無聲而更加令人惆悵。
對北京人而言,除了胡同的老北京、街坊的老北京在消失之外,他們還眼看著另外一件事在自己面前發生,不可挽回地發生。一個味道的老北京,正在一天天變成記憶
【來源:中國新聞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