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廈門有一所翔安民間戲曲學校,學校創辦者的家族中有近30人與戲結緣,學員第一年每月帶著15公斤大米學戲,學校還有一個收了30多個孩子的“孤兒班”。
現在,這所學校讓業內人士精神一振:在戲曲人才普遍匱乏的境況下,這所成立了11年的民間戲校探索出了“團校結合”“以戲學戲”的模式,并創造性地開展戲曲教育扶貧助困公益性辦學,為培養民間戲曲人才開拓了另一種思路。
農家辦戲校,15公斤大米招學生
上世紀90年代,有感于閩南民間戲曲人才匱乏的現狀,廈門市翔安區新店鎮呂塘村的洪金盛萌發了創辦民間戲校的念頭。這位在父親的熏陶下9歲就開始學藝的民間藝人,具有得天獨厚的辦校優勢:整個家族中,有近30人從事民間戲曲演藝工作。
創辦戲校的念頭得到了周邊民間劇團的歡迎,更得到了家族的大力支持。大家想方設法付諸實施:關閉家族經營多年的燈飾廠,湊集了30萬元啟動資金;裝修村里的大禮堂當校舍;動手設計制作道具、設備,連洪金盛80多歲的老母親也踩起了縫紉機,做學生的練功服。
1995年8月,福建省唯一的民辦戲曲學校--廈門翔安民間戲曲學校誕生了。當時,想學戲的人很多,很多貧困學生無力支付學費。于是,“第一學年每月帶15公斤大米當口糧,學費、住宿費全免;第二學年,免收大米,每月發給實習演出補貼。”成了學校針對農村貧困家庭子女的特殊招生方式。
“學校先后創辦了2個高甲戲和1個歌仔戲實驗劇團,每年下鄉演出700多場,不僅創收了,也為學生提供了實習演出機會。”洪金盛的兒子、學?,F任副校長洪慶水告訴記者,“團校結合”“以戲學戲”的辦學模式很管用,得到了專家認可。
“從藝11年,挺喜歡這個行當,收益也不錯。”戲校的首批學員陳水遠畢業后在校辦高甲戲劇團演戲。他告訴記者,妻子洪染梅也是戲校學員,夫妻倆常年在石獅、晉江一帶演戲。
“11年來,學校培養了近200名來自閩南地區農村貧困家庭的高甲戲、歌仔戲演員,他們大部分成了民間職業劇團的業務骨干,不僅解決了自己的生活問題,也為古老的民間戲曲注入了新鮮血液。”洪慶水很自豪。
從娃娃起打造精品,“孤兒班”“零收費”受關注
在一樓寬敞的練功廳里,國家二級演員、65歲的袁宗保正在教“孤兒班”的孩子排演《八仙飄?!?。踢腿、倒腰、后空翻,14歲的陳文靜一招一式透著凌厲勁兒。2005年,她主演的折子戲《穆桂英探谷》獲得首屆全國民辦學校文藝匯演金獎。陳文靜說自己喜歡演戲,以后想當大演員。
去年6月,陳文靜們從舊禮堂搬進了新校舍。樓高4層、建筑面積達4000多平方米的新校舍在呂塘村顯得很突出。洪慶水告訴記者,2001年新校舍剛剛封頂準備裝修,父親不幸得了癌癥。在父親辭世、學校瀕危之際,廈門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文化局及時為學校爭取了120萬元資金。“學校起死回生,我們很感激。‘少兒(孤兒)歌仔戲班’是我們從娃娃起打造藝術品牌、扶貧助困回報社會的一個嘗試。”洪慶水說。
2003年,35名8歲-13歲來自周邊農村地區和兒童福利院的孤兒及單親特困兒童被選入戲校。對他們,學校實行“零收費”,還承擔了他們的衣、食、住、醫等各方面費用,這些費用基本靠家族投入和校辦劇團下鄉演出收入維持?!罢蜕鐣鹘鐚ξ覀兎浅jP注。這些孩子也很懂事、刻苦?!焙閼c水坦言,雖然辦學有相當壓力,但看到孩子們進步很快,感到安慰。
民間投資培養戲曲人才值得鼓勵
“今年9月,學校將招收戲曲中專班,不收學費,生活費學員自理。”洪慶水告訴記者,招生通知還沒正式發出,已有10多人聞訊前來報名。
福建省文化廳劇目工作室副主任、福建省藝術研究所戲劇創作研究室主任林瑞武告訴記者,一方面,現在很多藝術院校招錄戲曲專業學生難,很多戲曲人才紛紛轉行。另一方面,“民間演出市場非常紅火,而劇團普遍缺乏人才?!泵耖g投資培養戲曲人才,可以滿足民間戲曲市場的旺盛需求,也有利于傳承古老的民族民間文化,政府應該予以支持?!斑@方面,廈門翔安民間戲曲學校是一個值得贊許的例子。”他說。
福建省戲劇家協會副主席、福建省民間戲劇學會會長陳耕也很認可廈門翔安戲曲學校的辦學方式?!跋袼麄冞@樣招來的學生,學以致用,舞臺經驗豐富,且事業心強,會把戲曲當成終身職業,很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