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懂得了民主自由,卻常常忘卻了倫理綱常;我們擁有很多音樂神童,卻不識角徵宮商;我們穿著西服革履,卻沒了自己的衣裳……”一位漢服擁躉這樣感嘆。
一群中國年輕人,峨冠博帶,行走于鋼筋水泥構筑的現代城市,帶著沖動和夢想,他們希冀在“漢服復興”的口號下,以漢服為載體重新審讀華夏文化。
葉茂:穿著漢服執教新東方
“我希望有一天,當我穿著漢服上街時,大家不會說‘你們的漢服’,而是說‘咱們中國人的漢服’。”“中國式學位服”設計者之一的“百里奚”對記者說。
“百里奚”名叫葉茂,是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的在讀博士,同時在武漢新東方學校教授美國口語課程。跟新東方其他老師不同,這個清秀的男生會鄭重其事地穿上漢服,泰然自若地教授英文。他往往會再帶幾套漢服,讓學生們體驗漢服在身的莊重感覺。
“看過我穿漢服的學生將近有1萬人了。”葉茂有幾個學生在課堂上穿過漢服,后來也加入漢服擁躉的行列。
葉茂有兩套漢服,一套是棉布質地的深衣,淺藍色輕紗鑲黑色,山東曲阜的朋友幫忙,這套深衣只花100元就做好了;另一套是他親手縫制的黑色玄端。而他對漢服的知識則來源于圖書館。
“深衣是將上衣與下裳接縫在一起,相當于今天的西服,我這套深衣是按照朱熹的《家禮》原樣復原的;玄端一般在祭祀、婚禮、射禮等嚴肅場合穿著,相當于今天的燕尾服,《禮記》中記載了玄端的尺寸、布料。”葉茂解釋說,漢服的各個布片都是方方正正的,縫起來不困難,“像我這樣沒有任何經驗的人都能縫制。”葉茂正在做一套短裝,類似唐裝,不同的是保留了交領和兩邊開衩等漢服元素,以便在日常生活中穿著。他還準備做一件長衫,保留交領的特點,并適當放寬衣袖,以體現長衫的飄逸特質。
2003年11月23日,鄭州電力系統普通工人王樂天第一次穿上漢服走上鄭州街頭,他的漢服是依據電視劇《大漢天子》中李勇(原型李陵)的服裝樣式仿制的。獨自從早上11點走到了下午4點多,他特地逛了街,游了公園,乘了公共汽車。在行人眼里,身著漢服的王樂天仿佛“出土文物”。對葉茂而言,看了報紙上對王樂天的專訪后,葉茂意識到,“與其把漢服看作歷史塵埃,不如用新的方式詮釋漢服”。
在葉茂的理解中,“漢服的理念來自于軒轅皇帝的‘垂衣裳而天下治’,從周朝以后,漢服逐漸穩定成型,一直傳續到明朝末年,是為中華民族瑰寶。”清兵入關后“剃發易服”,文明被生生折斷,傳承幾千年的漢服如今在現實生活中不見蹤影,葉茂備感失落。
2005年年初,葉茂加入天漢網,他參加了天漢網網友組織的多次活動,較近的一次是他穿著玄端參加了武漢科技大學一位女生在東湖舉行的笄禮儀式并擔任司儀。
如今的葉茂已經能夠“很坦然地穿著漢服出去”,周圍的同學也知道他是不折不扣的漢服愛好者。但對葉茂來說,更多的壓力來自陌生的路人。“我穿漢服時,有人喊我道士,有人還以為我要表演。漢服能突出身體美的一面,穿上漢服后你自然會注意自己舉止,人不知而不慍,是為君子也。”葉茂總是耐心跟這些路人解釋,后來他索性專門做了一個小背包,用顏料在背包上書寫“漢族衣冠,中華一貫”8個大字,穿漢服時就背在身上。
洪亮:喜歡漢服的人不是古董
“喜歡漢服的人并不是古董。”坐在星巴克,洪亮對記者強調。網名為“共工滔天”的洪亮是“天漢民族文化網”的管理員,上海大學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畢業的他目前在上海電視臺做編導。這個穿著藍色牛仔襯衣的小伙子喜歡漢服,他也強調自己同時很“西化”,喜歡披頭士,喜歡用電腦自己創作電子音樂。相比鉆研艱澀難懂的《易經》,洪亮更傾向于翻閱杜拉斯、米蘭·昆德拉和卡夫卡的小說。
洪亮的妻子和81歲的爺爺都是漢服愛好者,2004年過年時,洪亮送給妻子一套漢服作為新年禮物,在參與設計的過程中,他開始對漢服產生濃厚興趣。“在一些重大場合,日本人穿和服,韓國人穿韓服,但尷尬和奇怪的是我們中國人居然找不到自己的服裝,實際上和服與韓服全都來源于我們的漢服。漢服只是一個載體,悠遠的華夏文化才是我們真正要復興的。”
洪亮第一次在公開場合下穿漢服是在2005年,他和妻子參加了由天漢網十余名網友組織的集體活動,穿著漢服的他們在新天地附近逛了一大圈,圍觀者甚眾。“也有誤解,包括以為我們是表演的、唱戲的,或以為我們穿了和服、韓服,還有人以為我們是和尚、道士。”洪亮把這次集會拍了下來,這個片子后來在上海電視臺播出。
“漢服分為常服和禮服,常服是平常穿的,相當于襯衫、T恤;禮服是在正式場合穿的,相當于西方的晚禮服。漢服腰線可以控制,中國古人往往把腰線放到黃金分割點的位置,顯得人體比例非常完美。”在洪亮看來,漢服是民族服裝,而不是古裝,經過創新和改良的漢服能煥發出新的生命力。洪亮自己設計了幾款漢常服,在他的理解中,經過改良的漢服完全可以搭配現代服裝適應日常穿著,“民族服飾必須有生命力!比如說交領短衫如果搭配牛仔褲,看上去會很時尚。”
漢服的價格從50元到1000元不等,最便宜的漢服做法是扯塊布自己做。洪亮的兩套漢服都是500元左右,請網友做好后郵寄過來。
有人指責他們的漢服不太精美,網友集會中,不少人寬大袖袍下露著襯衣、毛衣和皮鞋。在洪亮看來,置辦漢服必須量力而行,“比如和服,做一套起碼要幾萬元。相比之下,我們幾百元的衣服用料做工自然會差些。另一方面,漢服本來就不拒絕現代,因為它不是古裝,而是民族服飾。”
嵇康彈奏廣陵絕響優雅面對死亡,蔡邕聽音救出古木制成焦尾名琴,都是洪亮認為很“瀟灑”的場景。漢服對洪亮的一些潛移默化的影響包括,他是跟別人打招呼時習慣性地用“拱手禮”,此外,洪亮還學了半年古琴,如今已經可以演奏《陽關三疊》。
北京、上海、廣州已成為“漢服復興”運動的中心地,就上海而言,洪亮每個月要參加一次20人以上規模的集會,很多外地網友紛至沓來。2005年舉辦的上海桂花節,徐匯區旅游局邀請洪亮他們作為承辦方參與節目編排,那次來了將近40 位天漢網網友,沈陽網友“萬佛朝宗”沒日沒夜地趕制漢服。河南網友宋豫人,原是河南平頂山市外事辦的一名干部,鐵桿漢服發燒友,提前一個禮拜就到了上海,住在一個破舊的招待所里,“我挺佩服他的,老頭已經退休了,每天做的事情是拿著‘華夏漢族’的旗幟上街,逢人就介紹漢服。”最近的活動則是5月6日的上海龍華廟會,網友們組織了踏歌、蹴鞠、投壺、漢服搭配體驗等活動,他們期望通過這些互動節目讓更多的人了解到華夏文明的源遠流長。
“我們恢復漢族文化,但也不排斥其他民族文化,我反對狹隘的民族主義。在這個自由包容的社會中,對很多人而言,漢服肯定不是他們的唯一選擇,但起碼我們可以為他們提供多一種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