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心經(jīng)講記(中)(轉(zhuǎn)載)
2006-05-15

修行就是想明心,但心不易明,達摩祖師有一首偈云:

    “心心心,難可尋,實時遍法界,窄也不容針。”

心心心就是指過去心、現(xiàn)在心、未來心,金剛經(jīng)云:「過去心不可得。」既不可
得又如何尋?有可得方可尋,例如虛空不可得又怎可以捉摸,三心不可得故謂難
可尋。「寬時遍法界」,寬即大也,寬時周遍法界,「窄也不容針」,窄時一口
針也容不下,後兩句是指心的相貌。

又云:

    “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無物,若欲求佛但求心,只這心心心是佛。”

達摩祖師云:「我只求心,不求佛。」東方有恒河沙數(shù)佛,南西北方,四維上下
亦有恒河沙數(shù)佛,你求那一尊佛,故云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無物」,
三界是唯心所造,明心時三界便空,古人云:「三界無別法,唯是一心作,若人
識得心,大地無寸土。」所以三界唯心,不是心外有三界,我們住在這三界之內(nèi),
完全是唯心所現(xiàn),唯心所造,故祖師云了知三界空無物。「若欲求佛但求心,只
這心心心是佛。」想成佛,便要明心,佛是心造,不是佛作佛,是心作佛,所以
凈土經(jīng)云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達摩祖師教我們明心,即心是佛。

又一首幾偈曰:

    “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得待心知,佛性不從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時。”

首兩句的意思是:我們?nèi)粝肭笮r,這個心一早已把持了你自己。昔日須達多長
者建祗桓精舍,舍利弗與他一起拉地基線,舍利弗忽然笑起來,長者問他何故而
笑,舍利弗說:「祗桓精舍還未建造,現(xiàn)在只是拉地線,但你六欲天的果報已現(xiàn)
了出來。」長者說:「我只希望生兜率陀天,親近彌勒菩薩。」說完這句話,六
欲天中五層天都隱沒,只有兜率陀天現(xiàn)在眼前,是謂「心自持」。

持即把持之意,祗桓精舍雖未建造,只動一念頭,天的福報便現(xiàn)出來,我們還未
求心,已被心把持了自己。

「求心不得待心知」,心很靈敏,求七時不可以被心知道,雖然心是自己的心,
稱為菩提心,又稱為本心,但無始劫以來我們迷了這個本心,若想尋回這個本心,
不能夠起心動念去求,一起心動念,被心知道便求不到,古人修行都是無心悟道,
那一個是有心去悟道,個個都是無心道人,無心悟道,若有心,道不會現(xiàn)在眼前,
所謂無心合道。

「佛性不從心外得」,不是心外有佛性,所謂水清月現(xiàn),心清佛現(xiàn)。「心生便是
罪生時」,心生起時,不但佛性見不到,罪已經(jīng)現(xiàn)在眼前,所以學佛的人要小心,
心生便是罪生時,起心即差,動念即歪,起心動念都有罪,有罪還見到佛性嗎?
有罪便要受果報。

我們要認識清楚這個是什麼心,這是菩提心、涅盤心、真如心、佛心、又是常住
真心,各位可能還未明白,現(xiàn)在顯淺的解釋一下:

所謂明心,就是明白煩惱未生以前的那個心,煩惱是後來有,有無明便有煩惱,
一念不覺而有無明,無始劫以來的煩惱迷了心,煩惱本來無,本來無煩惱的心是
如何?我們要明白。若煩惱本來有,無一人可以成佛,因煩惱本來無,我們就有
機會成佛,只要悟到煩惱本來無,便明白到無煩惱的清凈心,直修至成佛。

本來無煩惱的心是什麼?是我們的本來面目,本來面目無煩惱,有煩惱不是本來
面目,本來面目無生死,生死是後來有,生死未生以前本來是無生死,無生死的
本來心就是我們的菩提心、涅盤心、真如心、佛心,我們以這個無生死的涅樂心
修行,直至成佛。

是否要待煩惱滅了方可以見這清凈菩提心?不是,有煩惱時亦可以見,因為煩惱
不能染污菩提心,有煩惱的時候,方可以在煩惱中識取本來無煩惱的清凈心,不
過,一定要有善知識指點,又要自己拼命修行,兩種因緣和合,可以不斷煩惱,
即見菩提。

生死本來無,眾生有生死,清凈心無生死,不一定要離生死才見涅盤心,在生老
病死的幾十年間,可以見到無生死的涅樂清凈心,不過,也是要有善知識指點,
自己的勇猛精進。

然則如何用功方可以見到涅盤心呢?經(jīng)題說般若波羅蜜多,若想見清凈心,就要
靠般若波羅蜜的力量,般若是什麼?般若是佛母。世人只有聰明,稱為世智辯聰,
來自背心取境,就是違背自心而取外境,取境時必有一個我在,背心取境學究世
法,名向外而學,不能離開一個我字,有一個我來積聚學問,叫作聰明,所以世
間的聰明智慧肯定有我,而聰明人的我見很重,越學問多,我見越重。

有我是有為法,般若不是有為法,而是背外境求明白自己的心,明心肯定沒有一
個我在,心明則萬法齊觀?萬法不離自心呀!明白了這個心後,三世諸佛在□許,
十方世界在其中,十方世界也清楚,明白了這個心後,不論中外文字,甚至鳥獸
之語言也清楚,得語言陀羅尼,所以明心時萬法皆通,但一定無我,無我而萬法
皆通就是般若智。

般若,一般稱作智慧,但我認為要加多兩個字?菩提,菩提智即是般若,菩提就
是佛性,從佛性流出智慧就是般若,不是向外學有般若,向外學只稱聰明,不稱
般若,唯有離境明心,明心生智慧,就叫作般若。

背境觀心,眼自看,看自己,不是看人,看自己則知自己的過失,能夠反醒,把
自己的過失洗得乾乾凈凈,所以六祖云:「若真修道人,常自見已過。」為什麼
我們不能常自見已過?皆因我們的眼不是自看,而是看人,看人又如何見到自己
過,一定要回光返照,然後才見自己過。

眼自看是否很消極而不夠積極?不是,自看是積極不是消極,自看到一程度,肉
眼便出生天眼,天眼現(xiàn)前,天上天下也見到,天眼無礙,也可以見到極樂世界;
自看再進一步,慧眼現(xiàn)前,無我,生死一時空,能出三界;再進一步自看,法眼
也現(xiàn)出來,一切法都知道,六度萬行乃至八萬四千法門,皆能清楚了知,到後來
佛眼亦現(xiàn)前,見佛境界,所謂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
法、大慈大悲、大喜大舍,佛的功德,一一都清楚。

如果我們眼能自看,不向外看,便能具足五眼,因此,般若不是向外求,般若就
是自看、自見。

昔日五祖命六祖作務,六祖答曰:「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離自性,便是福田,
末審和尚教作何務?」智慧從自心生出來,不離自性,這便是福田,可知六祖一
開始便懂得自看,但自看是難事,眼看人容易,自望則難得很呀!

所以眼不易自見,耳不易自聞,心不易自覺,意不易自知,自看自觀,不是容易,
但我們一定要向這個地方下手。

昔日馬祖有一弟子,名石拱禪師,未出家時是一個大將軍,喜歡射鹿。有一天,
經(jīng)過馬祖的道場,馬祖問他是何人,他說我是個獵士,要射鹿,馬祖問他一箭射
多少只,他說一箭射一只,馬祖說:「你不懂射。」「我不會射,然則和尚懂射
否?」馬祖說:「我懂射。」「那你一箭射多少只?」祖曰:「一箭射一群。」
獵士曰:「彼此是眾生,何必一箭射一群呢?」馬祖曰:「你既然明白這道理,
何不自射?」「若教某甲自射,無下手處。」

你看,射鹿有下手處,自射卻無下手處,馬祖即時贊嘆:「這漢歷劫無明,一時
傾盡。」自射無下手處即無自己,所以歷劫無明,一時傾盡,彼因此出家。

你要知道呀,斷煩惱若一個一個的來斷,需要很長久的時間,若能自斷,所有煩
惱,一時都清。煩惱從甚麼地方生?從我而生,無我,煩惱便盡滅,所以自看、
自見,是最妙的法門,但是,無下手處。因此,般若不是向外而求,背心向境-
有我,屬世智辯聰,背境求心-無我,明心生智慧,智慧不離自性,便是般若。

有了般若又如何?般若波羅蜜嘛!

何謂波羅蜜?即到彼岸之意,到諸佛、圣人、佛土的彼岸,到涅盤的彼岸,到菩
提的彼岸,到常寂光的彼岸,簡單的來說:返我們的老家。

到彼岸又作何解?六祖解釋得最清楚:「焚語波羅蜜,此云到彼岸,解義離生滅,
著境生滅起,如水有波浪,即名為此岸,離境無生滅,如水常流通,即名為彼
岸。」著境有生滅,猶如大海有波浪,故名此岸,離境無生滅,即名彼岸。是故
以般若波羅蜜,觀一切法無生無滅,是名涅盤彼岸,若聰明有我,見一切法有生
有滅,就是生死的此岸,在這個世界,一切都有生滅:國土有生滅、入有生滅、
事情有生滅,如水有波浪,此波浪不同被波浪,香港不是倫敦,若到彼岸,離境
無生滅,是凈土,如水常流通,此水與彼水打成一片,極樂便是娑婆,娑婆也是
極樂,是名流通。

有了般若智慧,觀一切法不生不滅,一切法清凈,清凈和合,萬法打成一片,是
名到彼岸,萬法清凈,就是波羅蜜多心?心是清凈,無生死、無煩惱、無業(yè)障。
到了彼岸,然後見真如心、清凈心、涅盤心。

但般若不是一件物,般若未曾離開一切法,而又不是一切法,般若是無相,般若
經(jīng)云:「色空故,般若亦空,色無我故,般若無我,色無盡故,般若無盡,色不
壞故,般若不壞,色清凈故,般若清凈,受想行識清凈故,般若清凈,受想行識
無我故,般若無我,受想行識空故,般若空。」所以般若不是離開一切法,般若
與一切法打成一片,如來講般若經(jīng),講了二十二年,就是因為無一法離開般若。

以觀照般若自看、自聞、自覺、自照,背境歡心,無我,故能了生死,古時有一
僧人問惟正禪師:「請問和尚,道在何處?」禪師答:「道在眼前。」「道在眼
前,為何我不見?」禪師曰:「有我,所以不見。」「有我不見,和尚還見否?」
「有你有我,轉(zhuǎn)轉(zhuǎn)不見。」「無你無我,還見否?」「無你無我,阿誰求見?」

是以,若想求般若,盡量把我執(zhí)減低,減至無,無我即見道,見道生智慧,就是
般若。

現(xiàn)在入文——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

心經(jīng)何故無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處等六種成就,以證明是佛說呢?

唐太宗時,有一位國師名玄奘法師,在家姓陳,十二歲時跟隨哥哥出家,出了家
後,讀一切經(jīng)典,有些經(jīng)典是鳩摩羅什法師翻譯,有些經(jīng)典是別的法師翻譯,他
對有些語句生疑,很想到印度取經(jīng),後來在四川成都掛單,遇到一位老和尚,身
生疥癩,人不敢近,惟有年輕的玄奘法師,以一顆同情心侍奉他,為他洗膿血,
涂藥,不久,這老和尚的疥癩病痊愈,老和尚感他調(diào)治之恩,無以為報,惟有一
部經(jīng),可以口傳給他,就是這一部心經(jīng),一共二百六十字,念了一遍,玄奘法師
便記在心內(nèi),後來把它譯出來,一個字也沒有更改;鳩摩羅什法師也有翻譯這部
心經(jīng),名叫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有如是我聞等語,但不及老和尚傳給玄奘法
師所說的那麼簡潔流利清楚,那位老和尚又是甚麼人呢?他就是觀音菩薩。

玄奘法師後來到印度取經(jīng),經(jīng)過八百里沙漠,上無飛鳥,下無走獸,中間無人,
惟多鬼怪,念任何經(jīng)也不能降服,一念心經(jīng),所有邪魔鬼怪隱藏,仗這心經(jīng)的功
德神力,成功到印度取經(jīng),十五年後回中土,成為國師,專心翻譯經(jīng)典。

心之神力是觀音菩薩,心之智力是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心內(nèi)的法力,就是大行普
賢菩薩,心中的愿力,就是地藏王菩薩。

這部心經(jīng)是觀音菩薩教我們明心,凡夫末明心,起煩惱作業(yè),受無邊生死苦,所
以文中云: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一開
始就教我們要認識自己,自己不認識不能度自己,認識自己就能度自己,還要認
識眾生,認識眾生就能度眾生,諸佛認識自己,也認識眾生,故諸佛成佛度眾生。

華嚴經(jīng)云:「十方諸如來,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十方如來
同一個心,無兩個心,阿彌陀佛的心與釋迦佛的心相同,釋迦如來的心與藥師琉
璃光如來的心亦相同,所以十力無量佛都是一個心,返觀眾生心,個個不同,因
為眾生的心是妄心,妄心又如何會相同,你有你的妄,我有我的妄,一百人有一
百人的妄,所謂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何謂觀自在?對機說法,對病落藥,一切眾生無始劫以來,背了自己的菩提心而
去觀法,背菩提心觀法是非常危險的,所以於一切法不得自在,被法所縛,離菩
提心觀色,便著色,為色所縛,不得自在,離菩提心聞聲,便染聲,被聲音所縛,
不得自在,離菩提心嗅香,為香所染,為香所縛,不得自在,離菩提心講話,著
了語言文字,亦不得自在,離菩提心覺觸,昧著了觸,為觸塵所縛,不得自在,
過在何處呢?皆由背了自己的心而觀一切法,著一切法,於一切法不得自在,若
能背法觀心,心明法空,於一切法得自在,故觀音菩薩的「觀」字,不是叫我們
觀法,若觀黃金,可能起盜心:觀色則著色,觀名則求名,所以要離境-離三界
之境、離六塵之境、離人天之境、還有,離目前之境,而觀自己的心,觀心則無
心,心空境寂,一切法如幻如化,於一切法得自在。

大悲懺內(nèi),觀音菩薩云:「我若向刀山,刀山自摧折,我若向火湯,火湯自枯竭,
我若向地獄,地獄自消滅,我若向餓鬼,餓鬼自飽滿,我若向修羅,惡心自調(diào)伏,
我若向畜生,自得大智慧。」觀音菩薩觀心,於一切法得自在,故名觀自在。

普門品云:

假使興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觀音力,火坑變成池-於火坑得自在。

或漂流巨海,龍魚諸鬼難,念彼觀音力,波浪不能沒-於水得自在。

或遭王難苦,臨刑欲壽終,念彼觀音力,刀尋段段壞-於王難得自在。

或值怨賊繞,各執(zhí)刀加害,念彼觀音力,咸即起慈心-於怨賊得自在。

觀音菩薩不但於種種難得自在,於貪嗔癡三毒亦得自在,亦令受持觀音菩薩圣號
的人得自在。

若有女人,設欲求男,禮拜供養(yǎng)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設欲求女,便
生端正有相之友-於求男求女得自在。

但供養(yǎng)觀音菩薩,與受持供養(yǎng)恒河沙菩薩的功德相同-所謂一多自在。

應以何身得度,即現(xiàn)何身而為說法-於一切身得自在。

有些人把「觀自在」解作觀自己所在,那自己又是甚麼?自己要認識自己,自已
是眾生:只緣眾生迷了佛,識得眾生便識得佛,不是佛迷了眾生,度了眾生便無
迷,不迷便見佛,佛是眾生所成,一定要認識眾生,猶如饅頭、水餃,為面粉所
成,是故一定要認識面粉。

下文照見五蘊皆空,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如何照見五蘊皆空呢?要用
般若力,般若不是向外求,而是向內(nèi)發(fā)現(xiàn)。自己就是五蘊,五蘊空,度一切苦厄,
若被五蘊所覆,便不能認識自己,所以人人念佛,也不識得念佛是誰,因為被五
蘊所覆,因此要加般若力,所謂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

但這個「深」字很重要,大乘稱為深般若,小乘稱為小般若,我認為這個深般若
是大乘的般若,般若必定深,我們念佛,佛從何處出呢?

你要看!

越看越深,絕不容易看到底,所以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我
們看這個念佛是誰,亦無有來處,惟有看他從那個地方出,就從那個地方直看下
去?諸法無有來處,是故看不到來處,若有來處,如來便不是無所從來,而是有
所從來,既然如來無所從來,佛號亦無所從來,既無來處,便是深,是故甚深般
若無底。雖然看不到佛號從何處來,但已入了另一世界,而這個濁惡世便空了,
無論你看甚麼?看念佛是誰、看自己拜佛、看自己講話、看生從何來,死往何去?
一切法都無來處,甚深!甚深!故般若稱為深般若。

有些有善根的人,坐禪時身體空了,他使驚恐起來,切不要驚恐,身體雖然空了,
但心還末空嘛!身體空的時候,心便現(xiàn)出來,你再看這個心,心有無量的妄想,
你便看這些妄想,無量的妄想不生,那時你的涅盤心便現(xiàn)出來,所以在深般若中,
觀音菩薩說照見五蘊皆空。

五蘊就是眾生,五蘊也就是自己,各位若想認識自己,你自己就是五蘊,蘊即蓋
覆之意,五蘊蓋覆佛性,菩提心被五蘊所覆,一定要空了五蘊,菩提心才現(xiàn)出來:
我們現(xiàn)在這個心名叫妄想心,不是菩提心,亦不稱為道心,可以說是人我是非,
貪名貪利的心,五蘊空時見菩提心,從菩提心起修,直修至成佛。

生極樂世界也要空五蘊:劫濁就是色蘊,煩惱濁就是想蘊,見濁就是受蘊,眾生
濁就是行蘊,命濁就是識蘊,空了五蘊便能到極樂世界見自性彌陀,唯心凈土。

釋迦佛所說的一切經(jīng)典,都教我們空五蘊,心經(jīng)故然如此,彌陀經(jīng)離五濁即空五
蘊,妙法蓮華經(jīng)過五百由旬到寶所,五百由旬亦即五蘊,乃至解深密經(jīng)空八識,
轉(zhuǎn)八識成四智,八識也是五蘊,眼耳鼻舌身識便是受蘊,所對五塵是色蘊,第六
意識是想蘊,第七識是行蘊,第八阿賴耶識便是識蘊,是故八識便是五蘊,唯識
教我們轉(zhuǎn)八識成四智,不是教我們分別甚麼名相,轉(zhuǎn)八識即空五蘊,四智即佛性,
亦即是菩提心。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的「時」字也要解釋一下:一切法唯識所變,唯心所現(xiàn),
時指過去時、現(xiàn)在時、未來時,過去現(xiàn)在未來都行深般若,所謂過去不可得,過
去便有般若,未來不可得,未來便有般若,現(xiàn)在不可得,現(xiàn)在便有般若,時者,
即過去未來現(xiàn)在不可得,故名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把六百卷大般若經(jīng)濃縮為五千字的是金剛經(jīng),再把五千字的金剛經(jīng)濃縮為二百多
字的是心經(jīng),我現(xiàn)在再把心經(jīng)濃縮為一句,就是「照見五蘊皆空」。觀音菩薩照
見五蘊皆空,未來的菩薩亦照見五蘊皆空,過去的菩薩亦照見五蘊皆空,現(xiàn)在學
佛的人亦要照見五蘊皆空,路就是這樣行,把照見五蘊皆空,再濃縮為一個字?
照!

照即照顧,人人可以照顧,例如帶小孩子出外一定要照顧,不照顧便會跌倒,或
是走失了,行路要照顧呀,不照顧便踏著糞穢,或是墮進坑內(nèi),講話也要照顧,
不照顧便會講錯話,拜佛也要照顧,當照顧時便發(fā)覺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
難思議,所以禮佛一拜,罪滅河沙;誦經(jīng)時口誦心思惟,隨文入觀,照顧其義,
便會發(fā)現(xiàn)經(jīng)中義理無窮,便能演說經(jīng)中道理,持咒時亦要照顧,照顧這個音聲從
那處地方出來,若能照顧看,跟著它入去,便能入定,一入定,這個世界便空了,
從生死的此岸,到涅盤的彼岸,從娑婆的穢土,到毗盧性海。

過去有一位和尚,脾氣很壞,知客師要他清單,他使求情懺悔,從此止語,在藏
經(jīng)樓當香燈,一心持大悲咒,日夜用功,念了三年,跟著大悲咒一個字一個字的
到了涅盤彼岸。持咒是一個無分別法門,若能跟著一個字一個字的走入去,便能
離開這個世界,到另外一個禪定的國土去,俗稱三昧。

參禪又如何?參禪更加要照顧,禪堂內(nèi)稱為照顧話頭,時時刻刻要照顧話頭,但
照顧話頭我不懂呀,就是要照顧這個不懂,在不懂中而摸索,在不懂中參究,誰
不知一不懂,一切都不懂,人家罵你,你不懂,人家打你,你不懂,人家求名,
你不懂,人家爭權奪利,你不懂,是非人我,你不懂,念佛是誰?不懂,在這地
方,不防不懂一年,不懂兩年三年;虛云老和尚參「拖死尸是誰」,行不知行-
不懂,食不知食-不懂,視而不見-不懂,最後,不懂的疑情斷了,便悟過來,
照見五蘊皆空,五蘊空就是般若,般若便是佛性。

所以一定要下苦功,用個「照」字,時時刻刻要照顧自己,動一個念頭都要照顧,
善念可以保存,惡念要消滅,我們動一個念頭,照顧這個念從何處來,照顧這個
念往何處去,若能照顧自己的心念,則受想行識空,若照顧自己的色身,則身體
空,但心未空,妄想生生滅滅,見到粗妄想,後來粗妄想熄滅,變了細妄想,細
妄想猶如流水一樣,古人稱為流注生滅,趙州老人稱其為急水上打皮球,念念不
停留,如瀑布一樣,還看無生滅,其實微細生滅不停,再照顧,生滅滅已,寂滅
現(xiàn)前,便能心空及第歸,完全靠這個照字。

所以修行不用多,照見五蘊皆空,留意那個照字,照甚麼?照自己,自己就是五
蘊,何人無五蘊,五蘊本來空,迷的時候才有,悟的時候即無,古人云:色蘊猶
如聚沫,受蘊猶如水泡,不論苦愛樂受,很快便過去,想蘊猶如陽焰,打甚麼妄
想也不實在,行蘊猶如芭蕉,層層剝落,剝到最後便成空,識蘊猶如幻化。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zhuǎn)載需經(jīng)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wǎng)站文章是由網(wǎng)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fā)現(xiàn)本網(wǎng)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chǎn)權的文章請發(fā)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fā)展基金會@她創(chuàng)業(yè)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yǎng))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nèi)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yè)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wǎng)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