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心經講記(下)(轉載)
2006-05-15

【度一切苦厄】
以般若照見五蘊皆空,出三界火宅。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
般若的功用,照見五蘊皆空,五蘊空則能度一切苦厄,一切苦厄度盡,然後才見
到諸法的清凈相,清凈是空的別名,所以名為諸法的空相。
諸法的本來面目就是空相,諸法的實相亦是空相,諸法未曾離開空相,故云是諸
法空相,例如生死是一個空相,迷的時候以為有,以般若觀之,生死是空的,不
是離開生死然後有涅盤,生死當下空就是涅槳:般若照見煩惱本來是空,煩惱空
就是菩提,眾生也是本來空,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一切法的實相是空,是故一切
法從本以來,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
一切法不生,試問水中月有沒有生??無生。水中月有沒有滅??無減。水中月無
生無減,一切法亦無生無減。又水中月有沒有垢穢?-無,污水里也有水月,但
不被污水所染,清凈水內亦有月,亦不染清凈水,故云不垢不凈。
「不增不減」,大海一天兩次潮水,海水不會增加,一天兩次退潮,亦不會減少,
所以眾生成佛時,佛性不會增加,未成佛時,佛性也不會減少,生凈土,佛性不
會清凈,墮地獄,佛性不會染污,凡夫輪迥有生死,佛性無生亦無死,等於虛空-
明來暗去,空性無生無滅、無垢無凈、無增無減。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在諸法實相的空相內,無色受想行識的五蘊,因此諸佛如來絕不著色,不著受想
行識,諸法空相內,無五蘊可得,是故諸法空相內一個眾生也無,金剛經云:
「滅度無量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就是此意。
在諸法實相內,無色的相可得,色的性就是諸法的空相,空相內無色的相可得,
無楞嚴咒、大悲咒的字可得,亦無金剛經的文可得,是故空中無色。
無色,身便空,無受想行識,心亦空,所謂身心兩亡,身空心空佛現前,就是因
為我們的身體不空,故有生老病死苦,心不空,故有生住異滅,若身空,無生老
病死苦,心空,無生住異滅,身心兩亡,佛性現前,所以學佛,是很簡單,很現
實的事。
【無眼耳鼻舌身意。】
眼耳鼻舌身意,稱為六根,根以能生為義,根是積業潤生,如眼看色,當見色的
時候,或邪視、或偷看,於是便作業,又如眼見黃金起盜心,見美女起淫心,見
名貪名,見食貪食,於是因眼根而積業。
六根空即是清凈,不是作無解,如來眼根空,出生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
眼,五眼具足,所以眼根要空,否則便會作業,耳根亦復如是,若不空耳根,一
切是非、淫詞歌曲,會使人作業,鼻舌身意亦如是,所謂六賊為媒,自劫家寶,
六根即六賊,劫去了真如佛性之寶。以般若觀照,見到諸法的實相是空相,是故
空相中無眼耳鼻舌身意,不是無,是空,是清凈。
【無色聲香味觸法。】
色聲香味觸法是六塵,塵是染污,能遮蓋本來清凈的佛性,如眼觀色塵起貪念,
色塵蓋覆佛性,如是耳聞聲塵起執著,鼻嗅香塵起取著,舌嘗味塵樂著,身著觸
塵,意緣法塵,都能蓋覆佛性。
六根對六塵,六根空,六塵亦跟著空,若六根取六塵便是生死,若六根回光返照,
返流全一,便是涅盤,所以觀音菩薩,從聞思修,入三摩地,是用耳根,返聞聞
自性,性成無上道,耳根聽是非閑言會造罪,若耳根返聞,遠離聲塵,會令你成
等正覺。
修行人一定要離六塵,出家便是離六塵,所謂出家,是出六塵之家,例如沙彌戒
完全是離六塵,殺盜淫妄酒是五戒,在家居士也可受,但沙彌戒再加:
6.不唱歌不跳舞,亦不往觀聽,是離聲及色塵之家。
7.不戴香花蔓,不香油涂身,是出香塵之家。
8.不坐臥高廣大床,是出觸塵之家。
9.過午不食,不貪著飲食之味,出味塵之家。
10.手不捉金銀財寶,出法塵之家[分別我有多少財寶是法塵]。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共稱為六識,加上六塵六根,稱為十八
界,十八界就是眾生,六根在內,六塵在外,中間是六識。六塵無知,六根有覺,
六識起分別,但六根無分別,如眼見物,不會分別長短方圓,是由眼識分別,耳
根只能聞聲音,不能分別是男聲、女聲、風聲、火聲等,是由其識去分別,眾生
不肯出離生死,皆因留戀自己有六根、六識、六塵,在十八界內打圈,離十八界
即無眾生,所謂此無故彼無,十八界和合即有眾生,故云此有故彼有,眾生本來
空,若無六根、六塵、六識,何來會有眾生,只是眾生不肯把十八界放下,十八
界蓋覆佛性,是故處處受生,六道輪回,無有了期。
昔日,有一梵志拿花供佛,世尊叫他「放下著」,梵志把左手的花放在地上,世
尊又說「放下著」,梵志把右手的花又放下,世尊又說「放下著」,梵志問:
「我兩手的花都放下,世尊還要我放下個甚麼?」世尊說:「我要你內放下六根、
外放下六塵、中間放下六識,十八界一齊放下,放到無可放之處,便是你安身立
命處。」梵志即時悟道。
我們現在約六根六塵六識都未放下,被十八界蓋覆佛性,欲想見佛性,一定要把
十八界放下。以般若觀照,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十八界都無,十八界空,十八
界清凈,便是諸法實相,便是佛性。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
何謂無明?眾生十八界不能放下,十八界蓋覆佛性,佛性不明,名之無明,經云:
「真如不守自性,一念不覺,而有無明。」
真如人人有,但不守自己的崗位,經云:「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便是真
如守自性,凡夫真如不守自性,一念不覺而妄動,故有無明,無明無實體,有了
無明必定有行,所謂不覺是無明,妄動就是行,行分善行、惡行、不動行,總稱
為業行,行必有識,善行有善識,惡行有惡識,不動行有不動識,行即業,人業
有人識-例如見水是水,天業有天識-見水如琉璃,餓鬼業有餓鬼識-見水成火
焰。
有了識,業牽識走去投胎,識與父精母血,三緣和合而成胎,是為名色,色是父
精母血,自己的識是心,心有其名而無作用,所以稱為名色,名色七日一變,四
十九日後有五個胞:即頭、雙手、雙腳,十個月後六根成熟,六根有入六塵的功
能,故稱為六入,小兒出生後與六塵相觸,所謂六入緣觸,觸境有苦有樂,屬受,
故觸緣受,受是果報,受果報時心生系著,故受緣愛,若樂受愛其長合,若苦受
愛其常離,愛合愛離而生取,取即作業,若依理而取屬善業,若非理而取屬惡業,
故取緣有,有即業,有業故有生,生故有老病死憂悲苦惱。
由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受
緣取,取緣有,有緣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名十二因緣,若以般若智觀,無明滅則
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
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病死憂悲苦
惱滅,十二因緣是空的,可以證辟支佛果,若以般若觀照諸法的實相,不但無無
明,無凡夫的無明,亦無辟支佛的無明盡。

【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無凡夫的老死,亦無辟支佛的老死盡。以般若觀一切法,可以超越世間法無明,
超越出世間法-無明盡。

無苦集滅道。】
苦、集、滅、道,稱為四圣諦,諦即真實之意,四圣諦不是辟支佛道,是羅漢道,
世尊三轉十二行法lun,示二乘人四諦法門:
一、示相轉
此是苦,逼迫性-指眾生的果報完全是苦的,生老病死再加上貧病交逼,是為苦
苦,就是快樂也是無常,樂壞苦生,名叫壞苦,享禪定之樂也是無常,屬於行苦,
是故三界中有苦苦、壞苦、行苦,是名三苦,另外還有八苦:生、老、病、死、
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苦等,眾生不知苦,所以如來示苦相。
此是集,招感性-苦從何來?是自招的,名集諦,集即招感之義,人人都有貪嗔
癡煩惱,由三煩惱作殺盜淫妄等業,由業而招感上述八苦,苦是果,煩惱業是苦
因。
此是滅,可證性-滅苦因苦果名為滅諦,苦盡就是涅盤。
此是道,可修性-滅苦因苦果需要修道,道諦是無漏法,修無漏法,不漏落生死。
二、勸修轉
此是苦,汝應知-知即覺也,覺[苦]生則無生,覺[苦]住無住,覺[苦]滅
無滅。覺苦無生,何來有苦,所以謂此是苦,汝應知。
此是集,汝應斷-集是煩惱,煩惱可以斷,如何斷呢?一定要覺,覺集無集即斷
集,故云此是集,汝應斷。
此是滅,汝應證-如何證呢?苦因苦果「滅」了,這個「滅」因生而有,無生則
無滅,生滅滅已,寂滅現前,是云證。
此是道,汝應修-道是可以修,如持戒則有戒,不持戒則無,修定則有定,不修
則無,斷惑則有慧,不斷則無,故云汝應修。
所謂修道就是修三十七助道品: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
支、八正道,還有三無漏學:戒、定、慧。
三、得證轉
此是苦,我已知,不用更知:此是集,我已斷,不用更斷:此是滅,我已證,不
用更證:此是道,我已修,不用更修。
何以不用更知、更斷、更證:更修呢?因為如來悟了四諦真實之理,例如苦,是
有為法,有為不離三相:生、住、滅,如來悟苦的生相不可得,悟苦的住相不可
得,悟苦的滅相不可得,若悟到苦的生住滅三相不可得,苦當體即空,空就是苦
的實諦之理,是名苦諦。
集也是有為法,不離三相:煩惱有生耶?悟則無生相可得,煩惱有住耶?悟則無
住相可得,煩惱有滅耶?悟則無滅相可得。如是迷時見有煩惱生、住、滅可得,
悟時,煩惱生住滅三相皆不可得,當體就是空,此是集的真實相,故名集諦。
滅又如何?有生則有滅,覺則無苦生,亦無苦可滅,寂滅現前,就是滅的真諦,
如來說滅,因苦滅而見諦,見諦時無苦無集,故無滅。
道又如何呢?例如修戒定慧之道,戒有生耶?戒無生相,戒有住耶?戒無住相,
戒有滅耶?戒無滅相,戒定慧無生住滅三相可得,無生住滅三相就是無為法,戒
定慧當體即空,道即是空相,修即無修,故云此是道,我已修,不用更修,六祖
云:「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癡自性慧,心地無亂自性定。」此是戒定慧的真
理,道的真諦。
在諸法的空相、實相內,無凡夫苦集之法,亦無賢圣滅道之法,故謂無苦集滅道。

【無智亦無得。】
一切法空,空相便是清凈相,在清凈相內,六根清凈,故無眼耳鼻舌身意,六塵
清凈,無色聲香味觸法,六識亦清凈,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明清凈,故無無
明,無明盡亦清凈,故無無明盡,老死清凈,無老死,老死盡亦清凈,故無老死
盡,無菩薩能修六度萬行之智,智亦清凈,是為無智,萬行清凈,有何可得,故
無得,世間法出世間法清凈,是為無所得。
此是菩薩法門,菩薩以六度為智,皆是斷惑,在未證得一切法寂滅以前,要以智
去斷惑,但是一切法本來寂滅,無能得之智,無所得之法,亦無能修之智,無所
修之法,若見有能所,是生滅心,不見有能所即寂滅心,所以道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綞。】
悟一切心空名為菩提,了一切法空名為薩綞,心法一如,并無能得所得,以無所
得故即是菩提薩綞。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
何謂掛礙?例如眼[珠]與眼[白]相合是為無掛礙,眼與沙不能相合,是為掛
礙,又如皮與肉相合是為無掛礙,肉中有刺則有掛礙,」掛礙者,與般若心不相
同故,般若心是空,一切法是有,若一切法不空,有與空不能合便有掛礙,若一
切法空,法空與般若心空相合便無掛礙,所以一切法空即般若,般若即一切法空,
般若與一切法空打成一片,即一切法空不礙般若,般若不礙一切法空,猶如大悲
咒放在心內-空,所以不會礙楞嚴咒,楞嚴咒在心內也是空,此空彼空,空與空
臺,無有掛礙,假如有一法不空,便有掛礙。
六祖菩薩在世時,有一僧名法達,來頂禮六祖,但是頭不到地,六祖說他心中必
有一物,法達說:「我誦法華經已有三千部。」自謂讀法華經三千部,何必叩頭
到地,這三千部法華經未空,放在心內,便成為他的掛礙。
世間法不空,與般若合不來便有掛礙,出世間法不空,與般若合不來亦有掛礙,
若世間法空,出世間法亦空,與般若空相合便無掛礙,無掛礙則無有恐怖,恐怖
即憂慮之意,如眼內有沙,若不除去便會盲,盲便是恐怖,眼內無沙便不會恐其
盲,又如肉中有刺,若不除去,則有潰爛成瘡的恐怖,凡夫有生死的恐怖,二乘
人有沈空滯寂的恐怖。要是有一法放在心內不能空,此一法便牽你入生死。
過去有一位金碧峰入空定,無常鬼找他不到,無常鬼便請土地公幫忙,土地公云:
「金碧峰甚麼東西也可以空,惟有一水晶缽他最愛,你們倆一變作老鼠,把玩他
的水晶缽,一拿鎖鏈,預備他出定時鎖他。」金碧峰入定時身體空掉,但在定中
聽到老鼠把弄水晶缽的聲音,立即出走,大罵「誰人碰我的水晶缽」,另一無常
鬼立即鎖他,金碧峰知道水晶缽的掛礙令他被無常鬼找到,於是求情許他延期七
日,無常鬼走後,金碧峰便把水晶缽打爛,然後入定,臨入定前,在墻上寫下四
句偈:欲來找我金碧峰,猶如鐵鏈鎖虛空,虛空若然鎖不得,莫來找我金碧峰。
世間法不空,與般若有掛礙,等於眼中有沙,認生死輪回為實有,出世間法不空,
與般若亦有掛礙,等於肉中有刺,認化城為寶所,故有凡夫生死,二乘涅盤的顛
倒夢想。
凡夫生死有四顛倒:
    1.身不凈,計為凈,
    2.受是苦,計為樂,
    3.心無常,計為常,
    4.法無我,計為我。此是凡夫的顛倒相。
二乘人的涅盤亦有四倒:
    1.看不凈,不見法身凈,
    2.看苦,不見寂滅樂,
    3.看無我,不見自在我,
    4.看無常,不見佛性常。是為二乘人的顛倒夢想。
所以般若照見五蘊皆空,何只離一切苦厄,離一切苦厄然後才見到諸法空相。五
蘊空,色空,空亦空,一切法空,便是諸法的空相,亦是五蘊的空相,所以先講
度盡一切苦厄,後說諸法空相,若五蘊未空,即一切法不空,不但一切苦厄不能
度盡,而且會生出恐怖及顛倒夢想,即凡夫認生死為真實,二乘人認涅盤為實有,
悟道的人「生死涅盤等空花」,生死空,涅盤亦空。
以無所得故,菩薩證般若波羅蜜多,若有所得,便不能證般若波羅蜜多,證到般
若波羅蜜多,見一切法即心,心即一切法,所以心與一切法無掛礙,無掛礙便無
有世出世間法的恐怖,既無世間凡夫生死的四倒,亦無出世間二乘涅盤的四倒,
是為遠離顛倒夢想,究竟證大般涅盤。

【究竟涅盤。】
心不可得,法不可得,心與法一如,俱無所得。是為究竟涅盤,又名大般涅盤,
大涅盤是常寂光凈土,常寂光凈土是我們的老家,常是法身德,寂是解脫德,光
是般若德,三德秘藏,是諸佛行處,菩薩依般若修行,心無掛礙,無有恐怖,遠
離顛倒夢想,究竟得大涅盤。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過去無明塵勞煩惱妄想空,是過去佛,現在無明塵勞妄想煩惱空,是現在佛,未
來無明塵勞妄想煩惱空,是未來佛,以般若觀照,過去煩惱空,過去成佛,現在
煩惱空,現在成佛,未來煩惱空,未來成佛。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無明妄想塵勞煩惱空,三世佛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梵語,此云無上正等正覺,菩提是最上,菩提是最平等,
菩提是最真,故又稱為無上正真之道。
上來所說諸法空相內,無凡夫五蘊十八界之法,無聲聞苦集滅道四諦之法,無緣
覺十二因緣之法,亦無菩薩能得之智,所得之法,總說就是無二乘之法,匯三乘
歸一佛乘,匯九法界同歸一佛界。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
苦,真實不虛。】
依般若波羅蜜多修行,佛得菩提,菩薩證大涅盤,所以般若波羅蜜多是:
大神咒-神力最大,能度眾生成佛,
大明咒-能破除眾生的無明煩惱,
無上咒-般若最上,更無有上,無等等咒-般若是佛母,出生一切佛,無一法能
與她相等。能除一切苦-依般若波羅蜜多修行,越出三界火宅,遠離生死輪回之
苦。真實不虛-即心即佛,決定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
心經有顯說,也有密說,現在講的是密說,密說很簡單:

【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密是無可解,亦不破人知,佛門中有很多人依顯教修行,亦有依密教修行,例如
大悲咒、楞嚴咒等,都不可以解釋,若有以解,不稱為密,密是如人飲水,冷暖
自知,講不出,解不來,唯有自己知,不過今天我將此咒的意義約略說出來:
揭諦揭諦--去、去。
波羅揭諦--到彼岸去。
波羅僧揭諦--大眾到彼岸去。
菩提薩婆訶--迅速成就證菩提。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