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什么也不是”所思
近日,我在上班路上看到這樣一幕,在通往縣城工業小區的交通要道上,交警攔下了一位闖紅燈的行人,她是位中年婦女,面色憔悴,行色匆匆。面對交警,她極不耐煩地說:“干嘛,干嘛,有什么事”?交警指出了她闖紅燈的不對,那婦女自言自語地說:“我什么也不是,我只是個打工的,我可不懂你們城里的規矩”。交警也無奈何,看著這個婦女大搖大擺地離開了。
是啊,這雖是件小事,但小事可不小。中年婦女這句“我什么也不是,我只是個打工的,我可不懂你們城里的規矩”這句話,令人感嘆。我認為,這幾乎成了一種社會心理,我們在許多執法過程中,一些人以平民百姓的卑微身份自稱,對這個社會極其冷淡和漠視。
最近我看了一篇報道,文章說,近年來,我國對改善農民工生產,生活條件有許多制度性規定,但在現實生活中,農民工“底層化意識”越來越強烈,他們認為這個社會有階層的,他們是弱勢的,已經被社會所遺忘。
這是一種令人優心的現狀,除了農民工,還有不少類似的弱勢群體,由于種種現實,使他們心中有了一種強烈的暗示,自己生活在這個社會的最底層,再怎么奮斗也不會有太大的出息,他們自暴自棄,不再負責地對待自己的生活和社會。
我想,我們要深究這一切是如何產生的?這里面有貧富分化,制度性不公,政策法律環境等方面的復雜原因。
但這里我突然想到一個詞語———公民意識。公民意識體現的平等權,話語權,任何人不管身處何種地位,擁有多少的財富,因為你是公民,必須爭取最基本的權利,承擔最基本的義務。遵守最基本的規則,享受同等的待遇。我認為,這是一種最基本,也是最基礎的社會教育。
顯然,公民意識的教育,現在我們還是多么的匱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