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05月30日 舜網-濟南日報
明天就是我國傳統節日端午節。記者昨天調查發現,與情人節、圣誕節等“洋節”鋪天蓋地的促銷活動相比,商場、超市除了粽子的促銷以外,其它相關介紹和文化宣傳活動很難見到。如今的端午節幾乎成了“粽子節”,諸如掛艾葉、佩香囊、帶五色線等一些傳統習俗,正與我們漸行漸遠。
昨天上午,記者在各大商場、超市內看到,雖然各種品牌、各種樣式的粽子都擺放在柜臺的顯著位置,但購買粽子的人群以中老年人為主,年輕人則普遍不感興趣。解放橋附近的家樂福超市內,正在認真挑選粽子的黃大媽說:“這不快過節了嗎,買點粽子回家,也算有點節日味。前些年,還堅持自己動手包粽子,除了自己吃,還送給鄰居們;這幾年,大伙對粽子都不怎么感興趣了,我也懶得動手做了。”她感慨地說,現在的端午節節味越來越淡。“以前的端午節,家家戶戶包粽子,門口插艾葉,小孩子戴香囊,很熱鬧。現在,唉……”黃大媽邊說邊搖頭。老人對端午節一般都懷有深厚的感情,年輕人的觀念則完全不同。超市內,兩位穿著時尚的年輕女孩結伴而行,面對記者“端午節打算怎么過”的問題,她們張大了嘴巴有些尷尬地問:“端午節是陽歷的哪天啊?”
采訪中,大多數市民都表示,吃幾個粽子,就算是過端午節了。“過端午節,商家最高興了,他們都在不遺余力地推銷自家的粽子,端午節干脆成了粽子節,我們就跟著過唄。”
有關專家指出,端午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商家大多僅僅把粽子、月餅等食品作為賣點,過分強調飲食,傳統節日愈發演變成“飲食節”。而傳統節日中所體現的民族文化和所蘊涵的民俗特色,則變得越來越淡了。
采訪中不少有識之士紛紛呼吁,傳統節日不能總是圍繞著吃,要重視節日的文化內涵。山東師范大學的韓老師告訴記者:“傳統節日是我們民族的特色和象征,節日的文化內涵、文化精髓不能丟。社會各方都要注重挖掘傳統節日的新內涵,尋找與時代交融的新的過節理念和過節方式,讓更多的人愿意過傳統節日,把傳統節日的文化精髓傳承下去。”
(本報記者 蘇茂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