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凡公益圖書館-《中國人的素質》_中國人公共精神的喪失
_____________ 摘自網絡
不止一個人認為中國人缺乏公共的精神。魯迅先生說:“龍門的石佛大半肢體不全。
圖書館中的書籍,插圖須謹防撕去,凡公物或無主的東西, 倘難于移動,能夠完全的即不
很多。”(《魯迅全集》卷1第194頁)。十九世紀,美國傳教士明恩溥通過在中國二十多
年的觀察,也發現了幾乎相似的現象。他說:“中國人不僅對屬于‘公眾’的東西不感興
趣,而且防范不嚴,便垂手可得,很容易成為偷竊的目標。鋪路的石頭搬回家去了, 城墻
上的磚也一塊一塊的不見了。”(《中國人的素質》學林出版社第95 頁)。林語堂說的更
直白:“中國是一個個人主義的民族,他們心系各自的家庭,而不知有社會。此種只顧效
忠家族的心理實即為擴大的自私心理。” (《吾國與吾民》寶義堂書店出版第157頁)
古今中外學者看到的現象,至今我們也能夠看到。我所在的城市里安裝了 100余部無人看
守的IC卡公用電話,可不到一年,一半以上的都被毀 壞不能使用了。8 月25日當地晚報發
表記者的文章,呼吁市民愛護市政設 施。原因是新建的許多公用市政設施,有的丟失,有
的被毀。這樣的現象 在其他城市恐怕也不難看到。
這種缺乏公共精神還表現在政治意識形態上。除了對公共的物質的東 西漠不關心外,
對公共的政治意識也是不聞不問,顯得異常冷漠的。明恩 溥在《中國人的素質》中還舉了
一個例子。1851年,道光皇帝死了,外國人很關心道光的三個兒子中由誰來繼承皇位,繼
位后政策會有什么變化。 在小酒館里,幾個外國人試圖同酒館里的中國人討論這個問題。
但中國人 說,干嘛去費精神想那些無聊的推測呢?那是大臣們的事。咱們瞎琢磨政 治,那
才叫傻呢。平民百姓是如此,百姓中的精英——讀書人也是如此, “兩耳不聞窗外事,一
心只讀圣賢書。”便說明了這點。
這就不能不使人產生疑問,中國人為什么缺乏維護公共事物,關心公共事物的精神呢?
《詩經·小雅·大田》中有這樣一句詩:“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這句詩的意思,
依照我的理解應該是“雨下到公田里,也就惠及我的私田 了。”這說明在產生詩經的時代
里還是有著公共精神的,對于公與私的關系,有著明確的理解。 然而,這種公共精神
是從什么時候消失,又是怎樣消失的呢? “我們時常想到,中國政府在本質上是一個
家長制的政府,要求臣民順從聽命。”明恩溥的這個判斷是準確的。自漢朝以來,歷朝政
府所依據的文化基礎都是由西漢確立的“王道”——儒家學說,即使是少數民族入 主中原
,建立政府后也不得不“皈依”儒教。儒教是一門“入世”學說, 它提供的“入世”途徑
則是“古之欲明明得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身修而后
齊家,家齊而后國治,欲治其國者, 先齊其家。”(《大學》)。 這種文化的核心是
國如家,國只是家的外延和擴大,治國的才能是在治家的過程中學習到的。當儒家學說成
為“獨尊”的主流學說之后,就成 為知識分子的必修課程,而且變成了影響另人具體生活
的主流文化,自然 “家”就成了人們根深蒂固的觀念。在這種文化理念上建立起來的政府
, 由習熟了這種文化的人組成的政府,其家族意識可想而知是極其強烈的。
實際上也正是如此,在共和之前的中國,政府就等于家族,家族就等于國家,三者之
間渾然一體,很難區分,“朕即天下,天下即朕。”政府 是家長制,最大的家長是“皇帝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 莫非王臣。”而“家長制”的最大特點,正如林
語堂所言,“只顧效忠家 庭的心理”極其強烈。所以就是政府自己,所有政策的出發點也
是“忙于照顧家長自己”,使自己的“江山”傳于后世而不衰,而不是考慮公眾的 利益,
興辦公益事業,為“臣民”提供一個平等、公正、自由、寬松的生 存環境。
當一個政府首先考慮的是自己的“基業萬世”,當所有的“臣民”都 在修煉“治家”
的功夫時,可想而知,家族以外的公共精神也就所剩無幾 了。政府考慮的是他的江山能擁
有多久,而“民眾的態度則與政府的態度十分對應。所有的人都認為,只有自己的個人財
產不受損失,就不必去關心或者沒有責任去關心公共財產。”(《中國人的素質》)。
因為政府只關心自己,而且也不提倡民眾去關心別人。相反,這種將 一個國家視為一個
“家族”,其中又有數不清的“小家族”,而且都將維 護和照顧家族視為“修德立身”的
根本的民族,不僅人們的觀念上缺乏公 共精神,而且還產生了道德的二重性。“一個家族
,加以朋友,構成銅墻鐵壁的堡壘。在其內部為最高的結合體,而彼此互助,對于外界則
冷漠的 消極對抗的態度,其結局,由于自然的發展,家族成為一座堡壘,在它的 外面,一
切的一切,都是合法的可掠奪物。”(《吾國與吾民》) 為什么公共的東西難以保存
,就是城墻的磚頭也會一塊又一塊拿回家 去?拆掉城墻的磚,顯然是一種不道德的行為,
但他拿回家去,壘建自己 的住宅,他在內心中覺得很自然,他的家族內的成員也不會覺得
有什么不 妥,因為他是在維護“家族”的利益,是在“齊家”。
由此,我們想到貪官,那些大大小小的貪官,在將“外面”的錢(即 公共的東西)“拿
”回家時,大概也有同樣的心理,其家人也因他搞能到 額外的收入而認為他是“有力的
”,絲毫不感到其貪污受賄的可恥,相反 還會用這筆外財來炫耀其家族的富有。
同樣,相對這個家族外的人看來,雖然感到了不公平,但多半是因為 “自己不能”的
嫉妒,而當他也有了那樣的機會和權力時,自然就想得到 超額的回報——更加貪婪的掠取。
這也就是一些貪官雖然在公共道德上受到譴責,而在另一種道德上卻被視為“能人”的根源
之一,這是不是中國幾千年來貪污腐敗不絕的道德倫理基礎呢? 中國人公共精神的缺
乏,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孔子曾經在《論語》 中說過一句意味深長的話,表達了人們對
公共事物的態度:‘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在我們看來,這句話在一定程度上是結
果,而在極大 程度上是中國人對不屬于自己責任的事情不感興趣的原因。”(《中國人 的
素質》)回想一下,幾乎所有的中國人都深受“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的影響。在這種文化
熏陶下成長起來的一代又一代人,缺乏公共精神是絲毫也不奇怪的。
也許,在這種文化構架的設計者看來,只要人們像治理自己的家那樣治理國家,國家就
會長久地“國泰民安”,只要所有的“小家”都治理得 井井有條,那么“大家”也就會“安
穩平和”。可是這種文化顯然忽視了 家與家之間的關系,和由這個關系構成的公共環境。試
想,當所有的小家和大家都去追求自身的利益和利益擴張時,那么還有大家的安穩平和嗎?
何況大家和某些小家借助了公共權力(這個公共權力,也像公共的東西那樣,被權力的持有
者,視為城墻的磚頭,一塊一塊地搬回家中了)來“治家”時,沒有權力的其他小家,別說
“齊家”,恐怕連維護和保持的“家” 存在也變得不可能了。當越來越多的小家破產以后,
“大家”也就到了難以維繼的時候了。接下來的就是打破原有的平衡和秩序重新組織大家和
小家,“朝代”進入了一個新的輪回。從一定意義上說,中國的歷史只是這種“小家”與
“大家”重組、輪回的過程描述而已。
由此可見,中國人公共精神的喪失,是文化培養的結果。在一種缺乏公共精神的文化中
,是長不出公共精神的。在當代中國,我們曾經試圖來培養中國人的公共精神。但采用的是
經濟手段和文化的絕對化。在經濟上施行的是“一大二公:,甚至走到了吃“公社食堂”的
極端。而在政治觀念上,與這種絕對公共經濟相伴,提出了“集體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個人
的事再大也是小事”的觀念,甚至造就出一批新的道德典型——為了撈取 被洪水沖走的一根
木頭而“英勇”獻身的英雄。事實證明,這種抹殺和無視民眾個性的方法同無限擴大民眾私
心的做法,同樣造就不出真正的公共 精神來。真正的公共精神的培養,首先是要使民眾樹立
起良好的公共環境 下發展個性的意識,使民眾“不在其位,也謀其政”,并將其視為真正的
, 不是口頭上的主流文化。
走筆至此,記起了一位留美中國人發在網上的一篇談愛國的文章。愛國也是一種共公精
神的表現。現摘錄片段于此,“記得少年時候,我還常 常責備我的一些長輩親人:‘你們怎
么這么沒有用呢?怎么會讓中國受日本人欺負呢?’每每這個時候,有的長輩就沉默下來,
有的則說:‘這是政府的問題,我們這些老百姓個人有什么辦法呢?’聽見這樣的回答,我
覺得無言以對,但心里又感到似是而非。抵御侵略的行動,一定由政府承擔嗎?強國的責任
一定由政府承擔嗎?不能使自己的國家強大,不能以自 己的行為抵抗侵略,而是完全推卸給
政府,這樣的個人怎么成立愛國呢? 假設政府腐敗、軟弱、不抵抗甚至投降怎么辦呢?假設
政府殘暴、獨裁、 貪婪怎么辦呢?在一個無能或者殘暴的政府統治下,怎樣愛國呢?”
歷史發展到了今天,在一個缺乏公共精神的民族中,是很難建立起現代文明的。這是歷史
的結論,更是文明的走向。
全書共分29部分,詳見本人博客,其中 前5章的分章節鏈接如下:
亦凡公益圖書館-《中國人的素質》00引言
亦凡公益圖書館-《中國人的素質》01第一章 面子要緊
亦凡公益圖書館-《中國人的素質》02第二章 省吃儉用
亦凡公益圖書館-《中國人的素質》03第三章 辛勤勞作
亦凡公益圖書館-《中國人的素質》04第四章 恪守禮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