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浩然居士
這句話出自《論語·顏淵》:“齊景公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在打倒孔家店后,有人把這句話理解為封建倫理綱常,對孔子大批特批,而孔子也為在二千多年前說的這句話,在二千多年后挨了不少罵。現在看來,封建綱常當然要不得,什么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依現在進步的眼光看當然荒謬,但是,就“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句話來說,未嘗不可以有另一種解釋,比如“責任”。
人不是孤立的,人與人之間,總是存在著某種社會關系,也就是現代人常說的角色。比如在單位,在領導面前,你是扮演下級的角色,但在下屬面前,你又是處于上級的角色,回到家里,在兒子面前,你是父親,在父親的面前你又是兒子,在商場你是消費者,在你的顧客面前,你又可能是服務者。不同的時代,社會中存在的關系也不盡相同。孔子只是把當時社會中比較重要的關系拿出來舉個例子。我想不妨這樣理解:當你處于什么角色時,你就要盡你這個角色應盡的責任。(道德版權所有——http://liangzhi.nease.net)
比如,今天我是你的下級,我就盡好我下級的責任,也許過了一些時候,我成了你的上司,那我就盡我做上司的責任。我是領導,我就要像個領導,如果我是下屬,那也要有個下屬樣。俗話說:“干什么,像什么”。唯有你真正盡到了責任,你才會“像樣兒”。有時在家里,我的妻子會說,看你哪像個做父親的,這話的實際的意思是,你盡到一個父親的責任了嗎?同樣,我的妻子要看起來像個妻子的樣兒,她首先也要盡到妻子的責任。
《中庸》里說的素位而行,也是這個意思,“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我是富人,我就盡富人的責任;我是窮人,我就盡我一個窮人的責任。今天我是領導,也許明天我就下臺了,但只要我今天還是領導,我就要盡我一個領導應盡的責任,做好我應當做的事兒。或者說,也許有一天,我也會當領導,但只要今天我還是一個員工,我就踏踏實實做好我的本職工作,盡我一個員工應盡的責任。社會在變化,我們的命運也在變化,所以我們所處的關系也常在變化,但不管怎樣變,有一樣不變:責任不能變。
你擁有什么樣的角色,你處于什么樣的關系中,這都不是你完全能說的算的,有命的成份在里頭。我們唯一能把握的就是責任,只有盡到了我們應盡的責任,我們才能對家庭、對朋友、對社會、對國家有所貢獻,也只有盡責的人,才能為成為能讓別人信賴的人,能盡責的人,自會有一個坦蕩的人生,用儒家的話來說,就是:無入而不自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