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06月19日 來源:新華網(wǎng)
許博淵
全球化時代好像離我們很遠,其實它就在我們身邊,并且每天都在向我們提出新的要求,包括轉(zhuǎn)變觀念。
這幾句話是世界首富比爾·蓋茨的聲明引發(fā)的。他在6月15日發(fā)表正式聲明宣布,將在今后兩年內(nèi)逐漸淡出微軟業(yè)務(wù),而把主要精力轉(zhuǎn)到慈善事業(yè)上。蓋茨已經(jīng)捐出了近300億美元用于發(fā)展中國家的衛(wèi)生和教育事業(yè)。他聲明中的一句話非常值得咀嚼:“伴隨著巨大財富而來的是巨大的責任。”乍一看,這句話難以理解,財富與社會責任之間有什么必然的聯(lián)系?他勞動所得,個人財富合法,受法律保護,誰也無權(quán)剝奪,也無權(quán)說三道四,為什么他自己如此不安,捐了300億還不夠,甚至不準備給子女留下巨額遺產(chǎn),還準備全身心地投入世界慈善事業(yè)?他為什么對非洲貧困人口負有責任?再一想,終于摸到了一點邊。他所說的責任,不是法律意義上的責任,而是道義責任。當他尚未成為富翁的時候,他對于發(fā)展中國家的窮人是愛莫能助的,也不承擔道義的責任,心理也沒有負擔。隨著巨大財富的到來,他對于窮人的道義責任也越來越大。我認為,這是一種全球眼光。他的眼光已經(jīng)越過了家庭的籬笆,越過了國家的籬笆,而投向了全球。按照世界銀行的統(tǒng)計,以每人每天1美元的收入標準計算,全世界有12億貧困人口,占世界總?cè)丝诘陌俜种Iw茨覺得自己對他們負有責任,他將因此被載入史冊。
全球眼光是伴隨著全球化時代而來的。憑借全球眼光,可以做好事,也可以做壞事。在殖民主義時代,歐洲殖民者就具備了全球眼光,瘋狂地進行全球掠奪。現(xiàn)在,稱霸全球的企圖也是一種全球眼光。但蓋茨不同,他是在做好事。不管出于什么目的,身處當今世界,考慮問題必須具備全球眼光,這一點是共同的。
為了國家的利益,我們必須用全球眼光觀察、思考和處理問題。但作為生活在一個狹小空間里的普通百姓,我們對全球化的沖擊感覺不是很直接,有的還沒有什么感覺,因此也缺乏全球眼光,甚至沒有覺出自己有必要具有全球眼光。別的且不說,就說思考問題的立足點、隱藏在思想深處的觀念或潛意識,就有必要變一變。本人在幾篇文章中贊揚了其他民族的優(yōu)秀道德修養(yǎng),批評了中國人的不良習慣,引起了相當一部分人的不滿,說你為什么把中國人說得如此不堪,把別人捧得如此之高?這不是崇洋媚外是什么?這里就有一個觀念問題。在那些闖蕩世界的人的意識里,他們在說向其他民族學習的時候,就如同說北京向上海學習,上海向廣州學習一樣,也如同說某甲向某乙學習,“你看人家事業(yè)有成,我為什么落后了?”這就是全球眼光。用這種眼光觀察問題,學習對象不分地域。正如穆斯林的先知默罕默德所說:“知識即使遠在中國,也必求之。”好東西可以是知識,也可以是好的風氣,好的品德,也可以是好的思想,好的制度。總之,只要是好東西,統(tǒng)統(tǒng)拿來。這就是魯迅的拿來主義。魯迅具備全球眼光。
至于另一個問題,難道人家什么都好,我們什么都不好?這不成其為問題。我說過,“林子大了,什么鳥兒都有”,地球之上,不管發(fā)達國家還是發(fā)展中國家,都有好人,也都有壞人。但是,“什么鳥兒都有”不能抹煞作為整體的差距。如果一定要用“什么鳥兒都有”的事實去抹平差距,那恐怕就是自欺欺人的鴕鳥思維了。我想,不會有人公開地、明確地這樣做。因為他們也明白,這個理論不能成立。那么,問題在哪里?在潛意識里。他在潛意識里把中華民族和其他民族放在對立的位置上,由此產(chǎn)生了不服氣的心理。我贊賞不服氣的心理,因為這是一種志氣。但是,正如許多人反復指出的那樣,“知恥而后勇”,要承認自己的不足和缺點,這是進步的起點和前提條件。而且,只有自己真的進步了,居于先進位置了,你那點自尊心才能最終得到滿足。
在這里,我還要堵一個漏洞。說在球球化時代,向其他民族學習就如同說北京向上海學習,并不是說世界已經(jīng)大同。不是,世界離大同還十分遙遠,遙不可及。我的意思是,要把中華民族和世界各民族放在一個大盤子里考察、比較,走出老祖宗“華夷之辨”的樊籬。“華夷之辨”是阻礙人們從思想上、意識上走向世界的障礙,它阻礙人們獲得全球眼光,不符合全球化時代的要求,必須堅決破除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