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特重視俠義,雖然時代變遷,但現在中國人的心性中還殘存著俠的成份,只是這種成份隨著工業化的推進,正越來越少。
司馬遷的史記中特地為俠客大書特書,來了篇游俠列傳,以示重視,這也是中國才會有的事吧。
在《游俠列傳》里司馬遷記載了漢朝初年幾位布衣俠客的簡要事跡,比如下面這段是朱家的事跡之一:
季布是項羽手下的將軍,劉邦打敗項羽后,對季布也是舊仇難忘,于是下命令通緝季布,能抓住季布的,賞千金,敢收留季布的,誅連九族!季布只好東躲西藏,好不狼狽。最后無奈投奔到朱家。朱家非但收留了他,還冒死托人向劉邦進言,陳說利害關系,希望能放季布一條生路。終于打動了劉邦,這位平民皇帝下令赦免的季布,并且拜他為官。而朱家則從此離開了季布,并且終生再也沒有與他見面。
為解脫他人危難而不顧自己安危,助人而不望報,朱家所顯示的正是俠者的風范。
俠與義是分不開的,要不怎么有個詞說俠義呢,俠就是不顧自己利與害,挺身去做符合道義的事;同時,俠又是與勇分不開的,孔子說:“見義不為,無勇也!”要做俠客,輕生死,重去就,沒有點勇氣當然是不行的。
“路見不平,拔刀相助!”,路不平有人鏟,事不平有人管!“單是這些俗語就可以證明俠義在中國是深入人心的。
但是,遺憾的是,現在的中國人,正在失去俠義的精神。
你看,某地一個歹徒搶劫一輛公交車,而一車的乘客竟然無人敢反抗;某市在大街上發生了劫案,被害人高呼救命,可是旁邊路人一聲,紛紛倉皇逃去。甚者,聽說兩流氓到某學校宿舍,公然強奸一女同學,同寢室其他人競無人制止無人報警……
這只是所謂的“見義勇為”,是俠的一種表現之一,但現在是事不關己,誰會冒著危險去幫助一個陌生人?一葉落而天下知秋,從這一點上就可以看出俠的衰落。
雖然現在社會上大力提倡見義勇為的精神,但是真會有效果嗎?我中持悲觀的態度的。每一種事物都有他的本源,中華文化側重于義,西方文化側重于利。重于義的文化才能生長出俠的果實。而今嚴重的問題是,在中國,傳統文化正在走下坡路,一切正在向西方文化演變。當人與人之間變得以利益為準繩,以金錢為信仰的時候,當人情味越來越淡薄的時候,在這樣的土壤里,俠義的衰亡不過是個必然的結局。
盡管現在的中國還沒有徹底喪失俠的精神,但這仿佛只是古老文明的余波,假如社會照眼前這個趨勢走下去,俠義的徹底消亡,僅只是時間的問題,其實,與一百年前的中國人相比,現代人失去了太多的品格,又豈止是俠義呢?
唉,哀哉中國,哀哉俠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