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布達拉宮一隅
盡管許多藏文史籍,以吐蕃王朝第二十七代國王拉托托日年贊時期(約當公333年),為佛教正式傳入吐蕃的開始,但鑒于當時僅獲得一些經函,以及小型佛塔等佛教法物外,尚未出現書寫、翻譯、念誦、講經等佛事活動。因而此時不可視為佛教正式傳入吐蕃的開端。
 阿里古格王朝遺址殘留下來的佛塔
實際上,佛教是在松贊干布時期(公元7世紀中葉)才開始傳入吐蕃。公元7世紀,吐蕃社會得到空前發展,尤其是自拉托托脫日年贊之后的第五代贊普松贊干布即位后,主要從四鄰邦國或地區引進先進的科技文化知識。根據藏文史料記載,松贊干布首先為吐蕃創制了文字。如《布頓佛教史》記載:“鑒于吐蕃沒有文字,特派吞彌阿努之子及其隨從共十人赴印度學習語言文字,他(阿努之子,吞彌桑布札)在印度拜班智達神明獅子學習聲明(語言文字),學成后在拉薩的瑪茹覺王宮,結合吐蕃語音創制了擁有三十個輔音字母和以阿音為首的四個元音字母的吐蕃文字(藏文),其字形參照印度迦什彌羅文字而創制,同時撰寫了八部語法書”。這里敘述了松贊干布時期的吐蕃著名文官吞彌桑布札仿照當時印度的一種古文字創制藏文的經過,對此許多藏文史籍都作了較為詳細的敘述。《西藏王統記》記載:“依照蘭札天文字體和瓦德龍文字體創造了圓滿具足的藏文字。”因為創造藏文這一偉大文明工程的倡導者或支持者是身為贊普的松贊干布,所以當時創制藏文不僅順利、快捷,而且很快得到實際應用。特別是松贊干布帶頭學習新創制的藏文,成為第一位學習并精通藏文字的吐蕃人,同時他也為藏文字的盡快應用作出了榜樣。藏文字的創制為吐蕃引進先進的文化科技創造了十分便利的客觀條件。從此吐蕃結束無文字的落后時代而跨入新的文明時期。故從公元7世紀中葉開始,吐蕃已有能力和條件從事佛經翻譯,為佛教正式傳入吐蕃奠定了基礎。所以,吐蕃遲至公元7世紀中葉才拉開翻譯佛經的序幕。正如《賢者喜宴》記載:“松贊干布在位時,迎請印度的格薩熱大師和婆羅門香噶熱、克什米爾的達努、尼泊爾的希瑪祖、漢地的和尚瑪哈德哇切(呀稱大天壽和尚)等佛教高僧大德到吐蕃,并同翻譯家吞彌桑布札以及助譯者達瑪果夏和拉隆多杰貝等一起翻譯了《集密寶頂陀羅尼》、《月燈》、《寶云》、《十萬般若波羅密多經》等佛經,此外還重點翻譯了大悲觀音菩薩之顯密經典二十一部”。這就是公元七世紀中葉,松贊干布時期吐蕃第一次翻譯佛經的較詳記述。其中觀音顯密二十一部經典主要是論述觀世音菩薩的功德,以預言或授記的形式為佛教傳入吐蕃在理論上起到了宣傳作用。從此觀世音菩薩被認定為普度吐蕃有情眾生的菩薩,拉薩的紅山被認定為觀世音菩薩的道場,并取名為布達拉。隨后拉薩逐步成為一大佛教圣地。
與此同時,吐蕃又迎請以佛像為主的佛教供品。當時從印度南部迎請了一尊被稱為從旃檀蛇心中自然形成的十一面觀音像;松贊干布迎娶尼泊爾公主赤尊的同時請來八歲等量的不動金剛佛像;迎娶唐朝公主文成公主的同時請來十二歲等量的釋迦牟尼佛像。其中后兩尊佛像不僅成為當時吐蕃最珍貴的佛教供奉對象,而且還標志著佛教開始在吐蕃正式傳播。吐蕃當時為何先要迎請三尊佛像,其目的又是什么,這在不少藏文藝演出史籍中作了較為明確的回答,如“世尊身像一尊在天竺、一尊在尼泊爾、一尊在漢地。凡是三尊佛像擁有之地,大乘佛教極為興隆。故在雪域疆土弘揚大乘佛教,也要必須盡力將三尊佛像迎請到吐蕃”。由此可見,當時的吐蕃人看來,如果擁有此三尊佛像,就可以象征大乘佛教的興隆。因此,為了供養此三尊佛像,吐蕃又不惜一切代價,大興土木建造佛殿。比如《紅史》記載:“松贊干布登基,執政六十九年,噶爾東贊任大臣,并為國王迎娶尼泊爾國王俄賽果洽之女,即忿怒度母之化身赤尊公主,其陪嫁中請到釋迦牟尼八歲身量相等的世尊不動金剛佛像,以及彌勒法倫像、自然形成之旃檀度母像,為此建造了拉薩的熱薩赤囊神殿(即大昭寺);同時又迎娶唐朝皇帝唐太宗的女兒文成公主,其陪嫁中請到釋迦能尼十二歲身量相等的世尊釋迦牟尼佛像,為此建造了嘉達熱莫切神殿(小昭寺),還塑造了自然五具之觀音菩薩像等一切供奉之對象”。這里強調了吐蕃當時迎請的幾尊貴重的佛像,是松贊干布迎娶尼泊爾赤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時由兩位公主隨之帶來的禮品,并說明吐蕃在迎請珍貴佛像的同時,又為了更好地供養這些佛像而積極建造規格較高的佛殿,從而開創了佛教建筑物在吐蕃安家落戶之先河。
 雍布拉康供奉的文成公主像
 雍布拉康供奉的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像
 拉薩大昭寺
 拉薩大昭寺始建于公元1300多年歷史。它占地16700多平方米,有20多個殿堂,300多尊佛像
 小昭寺外景
根據《當藏史集》等藏文史料記載,松贊干布時期,在吐蕃號稱創建一百零八座佛寺,其實現在能夠查找到并有具體記載的只有十八座,其中包括當時最著名的拉薩大昭寺和小昭寺,以及山南地區的昌珠寺。這三座著名佛寺,雖然名為佛寺,但是佛殿內既沒有本地僧人或一定數量的外地僧人,又不舉行規模較大的宗教儀式,實際上都是佛殿。它們當時只作為供奉佛教供品的場所,而且其規模較小,遠不及后來的正規佛教寺院,故稱其為佛殿較妥。總之,這些第一批建造的佛殿為當時佛教在吐蕃的傳播,以及后來推動藏傳佛教的進一步發展都作出過重要貢獻,尤其是上述三座著名佛殿,直至今日依然香火旺盛,在藏傳佛教寺院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藏傳佛教的起源(下/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