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進入舊版
|
設為首頁
要聞
視點
觀察
專題
機構
培訓
教育
助殘
環境
動保
低碳
能源
智庫
明星
城市
企業
行動
什么叫修行
2006-06-29
什么叫修行
凈元禪師
壹、前言
貳、我為什么要修行
參、我應抱持怎樣的心態
肆、如何揀擇修行的方法
伍、結語
壹、前言
談到修行,難免會有人把它和參禪打坐,念經念佛,行善積德等事聯想在一
起,其實那只是修行的形式,不是它里面的意思。修行,應該是一種心性的鍛練,
一種透過觀照的工夫,去防非止惡,開發一切善法,達成圓融的、究竟的精神世
界的方式。不論你如何稱呼修行的名相,亦不論用何法去修行,如它的結果相同
就可以了。
但身為一位修行者,在剛起步之前,必先認清一些基本的觀念:
(1).我為什么要修行?
(2).我應抱持怎樣的心態?
(3).如何揀擇修行的方法?
這三個問題看似易解,仔細研究卻又十分模糊,如果不弄明白,一定會陷在
修行的泥沼里,卒至萬劫不復。
貳、我為什么要修行
假如一個人生活十分優裕,所求所愿,無一不遂,那他想修行的動機應該是
最少的。因為耽于享樂,不知人生有痛苦,就無法感受修行的重要性。假如一個
人的生活不但貧病交迫、三餐不繼、甚至妻離子散、家破人亡,那這人的修行機
會也是很少的。因為食苦成習,已經不以苦為苦,同時日日與生活搏斗,根本自
顧不暇了,那有心思想到修行的問題。因此,一個人會走上修行之路,或者說會
認真去探討人生的種種,必定是他看到了人生百態有生有死、有苦有樂、有貧有
富、有貴有賤、有壽有夭的相對,發現到自然界的生養萬物及毀滅萬物,也體悟
人類文明的進步,豐富了人類的生活,卻又為人類帶來更大的災害。于是從觀察、
思考,到亟欲設法解決人生的痛苦,這整個研究和實踐的過程,形成了所謂‘修
行’的意思。這是從理論上來說的,至于從事相上分析的話,情況就很復雜了。
有人說:‘我身體孱弱,想藉著修行來恢復健康。’有人說:‘我從小命歹,災
禍頻仍,想改變命運,轉禍趨福。’也有人想用修行來安定心神,或使事業成功,
家運騰達。沒錯!一個虔心修行而持續不斷的人,大多會有某些特異的福報,其
實這只不過應了一句‘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老話而已,如果修行的內涵就是
這樣,我們稱它叫人天福業,這只要依十善業的法門去修持就能成辦。但從另一
方面看,假如永遠把目標訂在那里,畢竟還是生死輪回,還是魔王的子弟兵,而
且也因為缺乏正確的認知,對于佛法不甚了了,因此在遇到挫折之后,就立刻退
縮不前,或者是剛開始感覺效果還不錯,到最后愈來愈無效,甚至還原到未修行
的狀況,使你慢慢地失望,慢慢地減退精進心,卒至放棄為止。
基于此,我們必須深切探討修行最真確的動機,也可以給想從事修行的人一
個正確思考的方向,那就是佛教的基本教義─四圣諦。要了解四圣諦,首須了解
佛教的創覺者釋迦牟尼佛對生命現象的觀察和感受。釋尊未出家前,曾有四次出
城郊游的經歷,第一次在城里見到一位風燭殘年的老人,第二次在路旁見到一位
因痛苦而呻吟不已的病人,第三次見到了一具尸體,這使他覺悟到人自出生以后,
都要經過痛苦的折磨,然后走向衰老、死亡,這是誰也不能避免的。于是他又回
憶童年時代,曾經隨著父王去農村舉行春耕祭典,見到農夫犁田的時候,從土中
翻起了蟲蟻,立即被蛙類爭食一空,轉眼之間,蛙又被花蛇吞噬,花蛇又被凌空
而下的巨鷹□食,這弱肉強食的景象,使他感受眾生的可憐可悲。如此苦難的人
生,假如不尋求一個解脫的辦法,那人生還有什么希望呢?為了獲得最后的答案,
又作了第四次的出游,這一次他見到一位神態安祥的沙門,他深深地感動,同時
也領悟了自己應該走的路,那就是了生脫死,沒有痛苦、衰老、情欲,爭奪的路。
而當釋尊坐于菩提樹下,以敏銳的智慧,從中道緣起觀,完成圓滿的正覺以后,
又從大悲心中流露出對一切眾生的關懷,于是把生命的現象予以歸納分析,把修
行的方法和修行的終極目標制定成一合理的詮釋,這樣它就完成一個世間和出世
間的因果關系--(1).苦諦,是世間的果。(2).集諦,是世間的因。(3).滅諦,
是出世間的果。(4).道諦,是出世間的因。
(1).苦諦─生命的現象呈現著遷流變化的情形,叫做‘諸行無常’。因為無常,
所以沒有一件事物不會毀壞,也沒有永遠的歡樂,當我們擁有的事物毀壞時,
當歡樂遠離悲傷來臨時,自因沮喪、失望而痛苦,所以‘無常故苦’,若依
照苦的性質來分類,它表現在人生上的可分八類:
1.生苦。生由無明業相而來,純大苦聚集,是為了承受應受的果報而生,因
此生即是苦。人間的生,從受胎開始,在母腹中窄隘不凈,猶如處身地獄。
出胎以后,有冷風、熱風吹身,有雷、電、雨、雪襲身,有貧賤富貴、相貌
全缺、美丑的分別。另外,在成長的過程中,有愛取有諸事,種種的七情六
欲由是而生,懊喪悔恨,纏綿身心,使人痛苦難堪。
2.老苦。從少年至壯年,從壯年至老年,氣力逐漸衰羸,形色逐漸枯丑,動
止不寧,精神不振,甚至飽受他人的嫌厭,視為生活中的絆腳石。孤獨、饑
寒、踽踽而行,心中的苦豈是身強力壯的人所能體會?
3.病苦。因為業障臨身,或四大不調,造成身心諸般不適,終日輾轉病榻,
忽冷忽熱,時痛時昏,人間地獄莫此為甚。
4.死苦。將死之人,便有無始劫來的業相現前,在那一剎時,令人生起大怖
畏。死后,縹縹緲緲投生他處,轉驢胎、墮馬腹,或化作餓鬼,食入成火,
或進入地獄,受無盡的刑。
5.愛別離苦。所喜愛的人事物,因消失、毀滅或離開,朝暮思戀,使得身心
交瘁。
6.怨憎會苦。所嫌怨的人事物,因相遇而憤懣不已,咬牙切齒,常思仇報。
7.求不得苦。愛樂某事某物,極力求之不可得,受失意喪志的苦。
8.五陰熾盛苦。前面七苦,都由七情六欲所生,由情欲的執持,表現在身心
方面,為色、受、想、行、識五陰的顯現,是苦的總內容。
這種種的苦,像一條無形的鎖練,緊緊的纏繞著身心,令人煩惱、無助、陷
入無法自拔的痛苦深淵。
(2).集諦─愛欲是生死輪回的根本,愛欲的核心是由‘無明’生起的虛妄‘我見
’,再由‘我見’的堅執,才會去造種種的業,而生出一切苦果。現在我們
深一層分析我見的特質,得知它是從貪嗔癡等煩惱的聚集而成:
1.貪:對于五欲塵境迷戀不舍,也就是見到愛欲順情的事物,便起了貪著的
心,見到憎惡違情的事物,便起了棄舍的心。
2.嗔:對一切的違情逆境生出嗔恚的心,不能容忍。
3.癡:又名邪見。因為心性暗昧,不能察覺一切的事理,所以邪正不辨,是
非不明,認假做真。
貪嗔癡三者合稱叫三毒,因它能毒殺一切有情眾生的法身慧命,而一切的煩
惱迷惑無不從此三毒流出,所以叫‘集’。
(3).滅諦─滅不是毀壞消失,而是滅去煩惱,證得了寂靜安樂境界。滅的梵語叫
涅盤,它有幾個涵義:
1.滅度。是生死大患永滅、度脫一切的煩惱痛苦。
2.無生。從此脫離六道,不受輪回。
3.安樂。不受輪回,自由自在,當然是安樂了。
4.解脫。四大五蘊,一切的束縛全部消除。
5.圓寂。不但自己獲解脫,也要使一切的眾生得解脫,這自覺覺他都圓滿的
境界叫圓寂。所以‘滅’的究竟義不在求自身的滅,更要求一切眾生的滅。
(4).道諦─既然了解煩惱生死的苦是由集的業惑所成,又知道了寂滅涅盤的安樂,
就必須探求斷集的方法。在理論上可以區分繁簡,從菩薩的行道說,叫六度
萬行;依眾生學行的分科,叫三十七道品。總括地說叫戒、定、慧三學。戒
學是防非止惡,定學是靜心之亂,慧學是去惑證理,如用八正道來對照,正
見、正思惟是慧學;正語、正業、正命是戒學;正念、正定是定學;正精進
總持三學。依此修行便可以超脫苦、集二諦,達到寂靜涅盤。
上說四諦,為什么叫‘諦’呢?諦是審察真實的意思。審察三界,的確充滿
了諸苦,有逼迫性,所以叫苦諦;審察苦從何處來?原是眾生依業受報而來,有
招感性,所以叫集諦;審察知苦斷集的方法,是可修性,所以叫道諦;審察修道
的結果為寂滅涅盤,是可證性,所以叫滅諦。凡夫迷惑這個諦理,不知生死的苦,
因此而認苦作樂,起惑造業,依業受報,輪回不息,因此永遠做眾生,不肯學佛
修行。圣人了悟這個諦理,覺知三界生死是苦,苦的源頭是集,同時知道有涅盤
可證,有入涅盤的道可修,從此精進不已,達到斷證的究竟。
由此可知,明白了四圣諦的道理,就能明白‘我為什么要修行’了。當然,
身為一位修行者,除了拯救自身之外,更要擎起智慧的明燈,去拯救沉溺于痛苦
的眾生,所謂自覺覺他己立立人,這才是修行最崇高的目的。
參、我應抱持怎樣的心態
佛法在世間流行,自有其本然的條件,一個是‘眾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
一個是‘眾生平等’。但眾生雖皆有佛性,假若不經由正確的修行,仍舊成不了
佛道,而眾生平等,也是站在本具佛性的立場來說。如純就世間的現象去看,眾
生應該是不平等的,如天上的歡樂不同于地獄的極苦,人間貧富貴賤美丑的差別
也是不同,這些不平等的現象,即是苦諦的差別果報。從你造什么樣的‘因’,
生什么樣的果的道理去探求,‘自作自受’,因緣果報,絲毫不爽,因此就這個
觀念可以理解‘眾生平等’才是究竟的真平等。然后更能肯定‘眾生皆有佛性’,
只為無明煩惱所蓋覆而不能顯發,呈現看似不平等的假象。等到修證成佛了,原
來又是真平等。
因此,一個真正的修行人,本應‘只管修行,不管余事’的,但由于受到業
障(所知障、煩惱障)的種種牽絆,又墮入分別固執的坑塹里,造成了言行的不
相應,或者缺乏自信,不能精進不懈,始終如一。在此把一些修行上的心理障礙
列成三個項目:第一是關于根機的問題。第二是關于信心的問題。第三是關于生
活的問題。
第一、關于根機的問題。關于根機的問題,又分成三個:
(1).出家與在家─有人認為要修行一定要出家,或弘揚佛法是出家人的責任。其
實從大乘的義理看,在家與出家為因緣或愿力的區分,不是修行能否成就的
界線。像勝蔓經里的勝蔓夫人、維摩結經里的維摩詰居士、梁武帝和傅大士、
唐朝的白居易和裴休、清朝楊仁山、民初歐陽漸、還有近年的李炳南等人,
都是相當杰出的在家修行人。現存大乘經里,大部份也以在家菩薩為主,不
但說法的是在家菩薩,連聞法的也部份是在家。現在的佛教寺院里所供奉的
菩薩像,除了地藏菩薩現出家相外,其余如文殊、普賢、觀音等都現在家相。
小乘以出家為重,因此說出家得阿羅漢果,在家最高證阿那含果;大乘以居
士為多,因此說在家菩薩所入不思議境界,非小乘聲聞能知。崇出家而抑在
家,實有失佛法平等的真義;崇在家而抑出家,也恐非佛陀之本意,且易流
于低級的民間信仰,或只重學術研究,不重實際修持的世間知識,淪為文字
的游戲。應該說在家與出家平等,才是大乘佛法的特征。
(2).男人與女人─過去佛教受世間重男輕女的影響,以為女人的業障較重,較難
修行,尤其在佛陀時代,又立有八敬法來限制女人出家,其實這是適應印度
當時的環境使然,并非佛陀不主張男女平等。我們從經上或歷史可以看到許
多有成就的女眾,如勝蔓經的勝蔓夫人、妙慧童女經的妙慧童女、法華經的
龍女、以及佛陀的姨母摩訶波□波提、佛陀俗家妃子耶輸陀羅、禪宗初祖達
摩弟子尼總持、近代長沙復律尼師等,都是在家或出家修行,道風高妙的女
性大德。所以,就修行而言,經上的意思應為平等攝受,勝蔓經說:‘攝受
正法善男子、善女人’;法華經:‘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是經乃至受持
一四句偈,讀誦解義,如說修行,功德甚多’。甚至摩訶波□波提比丘尼去
世后,佛以‘大丈夫’來稱呼他,因為‘大丈夫’是不拘形相的,凡能依佛
法去做,而且做得徹底的,不論男女都叫‘大丈夫’。
(3).智慧與愚癡─從世間的觀念看一般學問家、科學家、哲學家都是眾所公認智
慧高超的人,若從佛法的觀念看,那不過是一種世智辯聰,不是真正的智慧。
因為世間的智慧縱能促使人類文明進步,卻也帶給人類各種的災難,又如哲
學家雖能推論宇宙人生的部份道理,道德家依社會需要規范人類倫理行為,
但歸根究底的說,皆為世間有漏智所成的有為法,不能令人明心見性,了生
脫死,獲得究竟的安樂。因為世間智是由第六識妄心分別出來的一種妄知妄
見,是相對雜染的我執,所以由此所生的理論,非但有限,而且鉆不出矛盾
的桎梏,它只可稱為‘知識’─由經驗和不斷學習累積而成的知識,不可稱
做‘智慧’。那么怎么才夠資格稱做‘智慧’呢?智慧有照了和監別的功用,
能勘破世間一切有為法皆是緣起幻相,其中并無我、人、眾生、壽者四相的
存在,又能了悟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妙理,證同人人本具不生不滅的常住真
心佛性。修行人有了智慧以后,于己可以斷惑證真,離苦得樂;于他可以普
度一切,同超生死苦海。這個智慧是三世‘諸佛菩薩親證諸法實相一種圓明
本覺智’、‘清凈無分別智’、‘無所得智’、‘真空無相智’。不論你的
知識有多豐富、學問有多高明,只要不達前說的智慧內涵,就是世間智,不
是出世間智,仍舊終日與煩惱為伍,而不得脫離,從前禪宗六祖慧能,近代
高僧慧明和廣欽,率皆目不識丁,卻能成就一番道業。修行人于修行之初,
更不必妄自菲薄,懷疑自己有無慧根了。
第二、關于信心的問題。關于信心的問題。可以分成兩項:
(1).佛法是不是究竟?
(2).修行能不能解脫?
‘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這在佛陀生時,本為自然天成的,
但于佛陀滅后,眾生因根機不同,所解互異,有的‘能以自力廣聞而取解’,有
的‘亦以自力少聞而多解’,有的‘無自智力,因于廣論而得解’,有的‘心樂
總持少文而攝多義能取解’,既能解,即為能信。有的雖學法義,卻始終不得其
解,心生疑惑,即對佛法缺乏真正的信心,這是修行首要的難題。如欲消除,只
有先教修習十善,從人性的善念中不斷薰習‘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善根力,
直到機緣成熟了,決定能信得及。也就是說要了解佛法是不是究竟,除了讀誦聽
聞、思惟以外,應先自基本的人倫著手,所謂‘人道成,即佛道成’,當一個人
廣行十善而成就時,就是信心成就時,信心一成,‘名住如來種中,正因相應’,
絕對畢竟不退轉,絕對深信佛法是究竟的理趣。但假若一味堅執必得佛法究竟才
肯去修,于是終日推尋義理,‘百年鉆故紙’,到頭來定無所獲,甚至連起碼的
信也無,比起那只會念佛,誠信有西方極樂的老太婆還更不如,原因何在?永遠
不嘗法味而已。至于修行能否得解脫,就要看修行的觀念和態度了。俗話說:‘
心正法正,心邪法邪’,一個人心誠意正,即使學到了邪法,也不會被邪法引誘,
反能從中了知邪法的弊端;若心存邪念,即使學到正法,也會利用所學的法來博
取名聞利養。心正的修行人定能一路向上,證得涅盤極果;心邪的修行人學法造
業,終究是生死輪回。另外,修行的法門有八萬四千,法法可修,法法方便,要
皆不違八正道的原則,同時具有恒心、精進心,必然達到解脫的境界。
第三、關于生活的問題。關于生活上的問題,也可分三項:
(1).時間的有無。(2).環境因素。(3).經濟能力。
有的人一聽到修行,就忙說:‘我沒時間!’‘我整天工作,忙碌不堪!’
這是對于修行一事誤解的緣故。其實修行的真義不只于念佛打坐,或讀經聽學,
而是‘于一切時,常念方便,隨順觀察’,如能做到平常日用之間,歷六緣─行、
住、坐、臥、言語、作作,對六境─色、聲、香、味、觸、法,‘悉當觀察,應
做不應做’,即是于二六時中,隨機隨緣修行,并無時間久暫有無的限制了。有
的人又說:‘我想修行,但先生(老婆)不準許。’或說:‘孩子太小,需要我
來照顧。’這應從佛法的因緣觀作解析,了知今日障礙,無非過去世障礙他人,
今日結為所親所愛,也是過去的恩愛仇怨所致,現在如不趕緊修行,珍惜難得的
人身,難聞的佛法,等到他日無常一到,又是恩仇纏綿,生生死死永遠無了期。
然而此身既為情牽愛縛,又將如何解冤釋結呢?
若從修行方法來說:
第一,對于所親應當心柔語軟,切勿惡言相向,或處處挑剔。
第二,凡事應為所親設想,不可借故逃避(即使是修行也不可)。
第三,若所親能贊同是最好,若不贊同,可暗中代其行善布施,陰結佛緣。
第四,在家利用時間或讀經、或念佛(出聲念或默念),或如上說于作息中
安心息妄。
第五,任何逆境臨頭,都應泰然處之,不可擾亂所親,影響家庭生活。
如果做到上述五點,可稱為會修行的人,即刻擺脫因環境所造成的障礙。另
外又有人說:‘我三餐都已不得溫飽,那有余力修行?’或說:‘等我錢賺多一
點,再來修行。’或說:‘現在的修行處處要錢,沒錢怎么修?’沒錯!合理的
經濟生活是修行的要件之一,但‘有錢有有錢的修法,沒錢有沒錢的修法’,兩
者所獲致的效果完全一樣,主要在修行人的心念上有無貪吝之心,至于修行實務
的問題,可以向親近的善知識請益,切勿固步自封,或因貧困而自慚形穢,大大
違反修行真諦,錯失良好的機緣。
上述旨在建立修行人正確的人生觀和修行態度,最后再輔以修證成佛的根本
‘發菩提心’,即完成修行人應具備的心態了。什么叫發菩提心?菩提是覺的意
思,全名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這個境界唯佛一人能稱,
所以發菩提心就是發成佛之心。
然要成佛先須薰習佛種,這應從匯聚菩提心的前方便─信成就發心做起,起
信論將此發心的行相分成三種:
(1).直心─依八正道里的正見、正思惟,即是遠離二邊戲論的中道正觀。但依真
理而行,心念賢直,沒有諂曲心、分別心、虛妄顛倒的心。
(2).深心─樂念真如法,并能廣集一切善行,備足福慧的資糧。
(3).大悲心─諸佛皆以大悲為本,若無大悲,即不與菩提心相應,即不是成佛的
正因,所以修行人于世間最重要的心態,就是‘欲拔一切眾生苦’的大悲心。
此三心相應,才能圓發菩提心。
肆、如何揀擇修行的方法
修行的先決條件有四:(1).明信因果。(2).嚴持戒律。(3).堅固信心。(4).
揀擇行門。
(1).明信因果
所謂‘因果報應,絲毫不爽’,在楞嚴經里列舉出十種惡因得惡果的事相,
但眾生雖畏惡果,卻不知斷除惡因,而菩薩知因知果,就不會去造惡因。若自修
行的方面看,修十善業種人天善因的,必得人天善果;修四諦十二因緣種二乘因
的,必得聲聞、辟支佛果;修六度、十度發菩提心種成佛因,必得究竟佛果。另
外,尚有某類外道,不知正道的因果,有的執斷執常,有的撥無因果,有的非因
計因,非果計果,由于他們修行的‘因地不真’,造成了證驗上的‘果招迂曲’,
以致永遠不成佛道。所以修行人不但要相信因果,而且要正信,不可邪信或盲信。
(2).嚴持戒律
持戒是修行的基礎,‘尸羅不清凈,三昧不現前’。戒的真實大用,從自利
來說可以因戒生定、由定發慧;從利他來說,可以嚴凈毗尼,宏范三界。又毗尼
藏為佛法壽,毗尼久住為佛法久住。佛臨入滅前,殷殷勸勉修行人以戒為師,大
有深意。然持戒的類別雖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菩薩戒等,而持戒的觀
念卻非條文式的律法所能規范。
佛遺教經中除了要修行人奉持根本的毗尼外,又談到一般生活上的方便戒:
1.凡夫戒─‘不得販賣貿易、安置田宅,畜養人民奴婢畜生;一切種植及諸
財寶,皆當遠離,如避火坑;不得斬伐草木,墾土掘地’。
2.比丘行者自律─‘節身時食,清凈自活。不得參與世事,通致使命,咒術
仙藥,結好貴人,親厚矯慢,皆不應作。當自端心,正念求度。不得包藏瑕
疵,顯異惑眾,于四供養知量知足,趣得供事,不應蓄積’。
根本戒有輕重戒的分別,是依所受戒而持;方便戒為輕遮戒,是站在出家修
行的立場設立。若不出家,當依職業、身份和環境的需要去變通,但于原則上仍
應謹守善法,不得逾越了該遵循的分寸。另外從生活的歷緣對境中,修行人必須
去除五欲和棄舍五蓋,才能掌握持戒的基本觀念。
去五欲─五欲是指世間的色、聲、香、味、觸五塵境。因能起人貪欲之心,
所以叫欲;能使人蒙昧真理,離凈就染,所以叫塵。五欲恰似地獄的五條根,常
能誑惑修行人,使其心生愛著,去造種種的惡業,而墮落三途惡道,因此修行人
于精進道業時,一定要加以去除。
1.去色欲─色指男女端正美好的形貌,以及金銀琉璃等世間寶物,或使人見
了心生喜愛的顏色。大智度論認為一個人若貪著色相,便會使煩惱欲火熾盛
燃燒,譬如‘火燒金銀,煮沸熱蜜,雖有色味,燒身爛口’,所以應當去除
色欲。去除的方法,應觀色相本體,都由因緣假合,并無一定的真實存在,
而人對色相的好惡,全憑心念的移轉構成。如游子離鄉背井,見中秋月而傷
心落淚;當闔家團圓賞月時,都夸贊月光皎潔美麗。同一秋月,因人心境遇
不同,所感亦互異。又如見到所親所愛,就生出愛心;見到所嫌所怨,就生
怨害心;見到一般人,就無怨也無喜。這同一人、同一心,卻因事物的遷變,
立刻感受不同的心情。由此可知,這個心是妄想心,境是妄想心所對的妄境,
妄心妄境所形成的‘妄色’,使修行人惑亂。如今既知妄色和妄心的不實,
便須一時俱舍,不得貪愛染著。
2.去聲欲─聲指樂器聲、男女歌聲、言語聲,或大自然所發殊妙音聲,如幻
如化,由耳入心,使人妄生好樂。其實聲相無常,剎那不停,聲聲之中暫聞
即滅。去除的方法如前去色欲法。
3.去香欲─香指男女身香、飲食馨香、一切的草木熏香,乃至世間制造的香
水、香粉等等。大凡世人一聞香氣,便自神識昏迷,從此開結使門,起惑造
業,因此香欲的過患甚重。去法亦如前說。
4.去味欲─味指酸苦甘辛咸淡等種種飲食肴膳美味,審觀舉世人群,誰不是
為了貪口腹而殘殺生靈,濫捕水陸空行。如此傷天害理,斷大悲種的行徑,
若不受諸惡報,豈非不倫?大智度論說:‘當自覺悟,我但以貪著美味的緣
故,應當承受眾苦,永遠在地獄中遭到洋銅灌口、[口+敢]燒鐵丸的折磨。’
去味欲法亦如前說。
5.去觸欲─觸指男女的身體柔軟細滑,寒冷時接觸的溫暖,炎熱時接觸的沁
涼,以及許多美妙觸感。觸感是產生煩惱主因,也是系縛心的根本。因前四
欲各有各的界限,色屬眼分、聲屬耳分、香屬鼻分、味屬舌分,此為四根對
四塵的攝受各持分際,惟獨觸欲卻是周偏全身,‘雖知不凈,貪其細軟,觀
無所益,是故難離’,因為難舍難離,就常造作重罪,而墮入了兩種大地獄,
一叫寒冰、一叫炎火,這二大地獄都是因身觸受罪,苦毒萬端,所以觸又叫
‘大黑暗處’。
去觸欲法皆如前說,但用功卻須加倍,兼修禪定,才能奏效。
小止觀說:‘五欲燒人,如逆風執炬,五欲害人如踐毒蛇。’耽著五欲的人,
形同畜生,名叫‘五欲奴仆’,修行要去五欲,除了上說觀法,并須觀察此身‘
九孔流不凈’,死后身臭蟲[口+敢],一無可取。又于生活當中常能‘少欲知足’,
心中不行諂曲求取,不為眼等諸根所牽,安隱淡泊,即可除破五欲的過患。
棄五蓋─前說五欲是指眼等五根對色等五塵境生起愛欲染著。若前塵落謝的
影子轉入意根,追緣過去,逆慮未來,雖然無境可對,而內心中妄念叢生,蓋覆
了修行人的真心,使得道業不進,善法不生,所以應當立予棄舍。
1.棄貪欲蓋─引取順情的塵境而無厭足,不知本來所愿,不辨善惡好丑,一
切依自己的情意所趨,狂醉于渴愛的漩渦里,不知慚愧懺悔,不能攝受正法,
這樣的人永遠處身污穢,遠離涅盤圣域,永遠不得禪定的境界。因此貪欲是
‘賢圣所不親,愚□所愛近’,應當修‘不凈觀’加以除滅。
2.棄嗔恚蓋─對于一切的苦境,違理境等生起憎恚,‘思惟此人惱我,及惱
我親,贊嘆我怨,思惟過去未來,亦復如是’,由嗔而生恨,常思仇報,于
是身心熱惱,造出了無邊惡業。對治當修‘慈忍觀’加以除滅。
3.棄睡眠蓋─心智昏沉而失去覺知叫‘睡’,緣境不動,五識暗冥叫‘眠’。
睡眠的時候無覺無知,猶如死人,因此是最下的惡法。對治當如遺教經說,
于二六時中勤修善法,思惟人生無常迅速,‘諸煩惱賊,常伺殺人’,必須
用持戒的方法加以摒除。
4.棄掉悔蓋─坐立不安,心口不能專一,六根不能收攝,終日隨情放蕩,縱
意嬉戲,叫做‘掉’。為了修行,知有掉舉諸事,于是產生懊悔,使心中不
得安靜,叫做‘悔’。‘掉’是凡夫的通病,為定心不夠,戒行不足及缺乏
智慧的現象;掉后生悔為修行人本有的,這個‘悔’如能配合懺法,于事理
兩懺后,即能萬緣放下,安心修道,未免不是美事一樁,但凡夫終歸凡夫,
不但缺乏真正的勇猛心和恒常心,甚至懷疑懺悔的功效,或不信任自己的能
力,所以就菩薩心難發,因此佛法難行,而產生了‘悔箭入心’的情況。此
時應當正觀兩件事:◆眾生本來成佛,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佛法有無量功
德,能消無邊業障。今日我為眾生,是此心遭受污染的緣故,若能去染還凈,
即為成佛,而這個去染還凈的過程叫修行,是依著正確的佛法去修,使業障
逐漸消除,既能誠信佛法功德,再大的重罪自然都可懺悔了。其次,平時應
都攝六根,身口意三業端正謹嚴,才能去除掉悔蓋。
5.棄疑蓋─若疑情蓋覆了心識,就不能生出正信,不生正信,就不會如法行
持,不如法行持,就不得真實受用;不得受用,就更不能深獲如來無上正知
見。‘如入寶山,空手而回’,由此可知這個‘疑’,實為眾惡的根本。疑
有三種:
·疑自─懷疑自己的根機、能力。
·疑師─懷疑所依的善知識有無正法,其所傳授的修持法門,是否確切。
·疑法─懷疑所學是否正法,懷疑佛法能否真正解脫因疑生惑。因惑成迷、
歧路亡羊,就不知走那一條路才好了。
欲破除疑蓋應從四個方面做起:
第一:要先發菩提心。發菩提心好比一個充滿力量及信心的人,如果他走對
了路,可以走得比別人快;如走錯了,他會發現得比別人更早,而且更容易回頭,
回頭后,又會很快的趕過別人。
第二:不可預設立場來學法,意即不可堅持己見,或用自己的知識和經驗去
論斷佛經或善知識的教法。換句話說:不應拿裝滿水的杯子去盛水,應當‘空心’
以求,否則不但一無所獲,甚至愈學愈糊涂。
第三:要常親近善知識,多聽多聞、多研究、多正思惟。
第四:要勤讀佛經,深究文字般若,作為將來印證的參考。
五蓋過患及棄舍的方法,已如前說,但觀種種不善法有八萬四千,為何獨明
棄五蓋呢?原來五蓋中具備了貪嗔癡三毒和等分四法,貪欲蓋是貪毒,嗔恚蓋是
嗔毒,睡眠和疑蓋是癡毒,另一掉悔蓋稱做等分,偏攝三毒,意即起一掉悔時,
便生出了三毒,有的三毒齊發,有的次第而發,所以叫等分煩惱。這四法為一切
惡法的總集,只要棄舍五蓋,即棄舍一切的不善法,口說心行,十八界清凈無染,
即為能持凈戒。這便是嚴持戒律的意義,修行人欲得禪定,欲生般若的基礎,更
是揀擇修行法門之前,最當先行的妙方便。
(3).堅固信心
修行有‘信解行證’四種過程,首先必須信樂佛法,其次了解佛法,進而身
體力行,最后證悟佛果。什么叫信?當一個人對某一對象產生歡喜、恭敬、贊嘆、
愛樂、隨順、決定、護持、無厭的時后,即稱為‘信’。依愛欲雜染而生的信,
通常會變成固執的迷信;依清凈心而生的信,才是真正的信。意即對一切有實、
有德、有能的起了深刻理解認可,希望透過實踐而達成與其同等的境界,這叫‘
凈信’。‘佛法大海,信為能入’,修行人若不能于三寶生‘凈信’,就不得佛
法的真實利益。因為‘凈信’能樂集善法,于佛一切智中起恭敬心,不為求取私
利而信。譬如佛經的經首安立‘如是我聞’,經尾安立‘信受奉行’,均為啟導
一切眾生的信心。佛陀曾自念:假若修行人有‘信’,必能進入佛所開示的大法
海中,獲得修行的究竟果位;假若無信,即不能進入大法海,縱使剃頭染衣,誦
讀千經萬論,于佛法義理能加問難,或淘淘不絕地回答他人,也將是空無所得。
所以大智度論說:‘佛法中信力為初,信力能入,非布施持戒等能初入佛法。’
信的層次隨修學的次第淺深而不同,對佛法一無所知,不去修行的人叫‘不
信’;初學佛法,疑惑不定,一面想學,一面又不想學的,叫‘疑信’;后來逐
漸熏習,稍稍認識了一些佛法,但發心不真,信心尚少,叫‘淺信’;修持既久,
已得受用,深知佛法確是真理,但根基雖立,此心還不堅固,今日學禪,明日學
凈,到后日又要學密,見異思遷,不懂得如何一門深入,叫‘深信’;已知即心
是佛,勇猛精進,不生厭怠,叫‘定信’;契合真如,證得了涅盤,此時‘信心
清凈’,等同虛空,纖塵不立,到這個境界叫做‘真信’。不到‘真’的地步的,
都還是虛妄相,離妄證真以后,知佛法甚深微妙,無量無數不可思議,于是聞法
踴躍,心善直信。但一般修行人大都‘初學是法,其心怯弱’。所以在修學的法
門上,不得不有所偏重,首先應當從信仰入手,念佛信佛,依佛力的加被而修。
然后能樂集佛功德,如普賢菩薩的十大行愿,即在‘仰信’的基礎上,圓滿修證
六波羅蜜,如此熏修,信心成就,便得堅固而不退轉。
(4).揀擇行門
依上所說,明信因果、嚴持戒律、堅固信心為修行的外方便,必要的助緣,
也只有確切了解這些助緣,才能根據自己的機緣和需要,徹底掌握修行的本意,
乃至抉擇適合自己的修行法門。但不論趣向何宗何派,修行的理念─知苦斷集,
慕滅修道,應為不易的原則。而在修道方面,即是由身口意三業積極實踐的‘八
正道’。假若修菩薩行的,依此慈悲為本,以戒忍為行為的準則,就轉攝八正道
成六波羅蜜,同時用四無量心為經,四攝法為律,編織萬行的大愿。
伍、結語
真正的修是利他的菩薩精神,所以修行不但自己得解脫,同時自大愿大智大
悲中,廣作一切利益眾生的事業,廣作一切利益眾生的事,藉此引發眾生來修學
佛法,終能獲得解脫。這是選擇行門時應當謹記于心,不可或忘的事。
**********************************************************************
【錄自:中華佛教法性寶林文化協會】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
相關新聞
星云大師的一生,以佛法惠眾生,詮釋
凈空法師:墮地獄后沒有真正利益眾生
凈空法師:遭受的毀謗、侮辱、障礙、
凈空法師:你要是迷了,假相是主人,
凈空法師:只有“真心”才是萬德萬能
愛心行動
成都彭州市仁愛志愿者:第一批40余噸
新雷鋒青年志愿者協會:結核宣傳落實
新灣鎮志愿者應急救援隊:暴雪“五必
湖北武當山消防救援大隊筑牢冬季“防
一元罐愛孩子成長
星云大師的一生,以佛法惠眾生,詮
凈空法師:墮地獄后沒有真正利益眾
凈空法師:遭受的毀謗、侮辱、障礙
共
0
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公益訪談
公益中國網創始人王生成:公益和慈善急需進一步
【SRC·2022】公益中國網負責人曹勝利:公益,
【SRC·2022】北工商郭毅教授:以負責任的企業
【SRC·2022】北師大中國公益研究院常務副院長
【SRC·2022】中國企業管理研究會會長黃速建:
【SRC·2022】全球報告倡議組織董事呂建中:低
【SRC·2022】原農業部副部長劉堅:勇擔社會責
聾人律師譚婷:讓法治之光點亮無聲世界
董強:社會組織進入鄉村服務鄉村迎來時代機遇
金錦萍:互聯網公益的共生共創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
??
?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