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針對四諦做一個開示。四諦與二諦(世俗諦及勝義諦)有什么不同呢?二諦是見解的對境,四諦雖然也有見解對境的成分,但主要是以修持方法為重點,始終圍繞著如何修持才能獲得解脫的主題而宣講的。所以二諦與四諦在佛教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常識,如果能夠了解,就會對自己的修行有一定的幫助。當然,如果不廣學二諦或四諦等佛教的太多理論,而只是在學到適當的理論后便專修也可以,但除了一些極利根的人以外,就很容易出差錯。
譬如,如果只知道人身難得、輪回痛苦的道理,往往在修行的過程中就會產生一些疑問:我修這些到底能不能得解脫?如何得解脫?修的是不是正法?這些疑問一旦出來,由于沒有聞思的智慧,自己就無法解決并由此產生困擾,從而成為修行的違緣。但是,智慧卻可以幫助和鼓勵我們,所以,作為修行人,還是應該有一些應有的知識,這些知識對于實修的人來說也不但是需要,而且是不可或缺的常識。
一、概述
四諦的修法就是從出離心、菩提心開始。出離心讓我們超越輪回,菩提心讓我們在超越輪回后卻不離輪回。這二者之間是否矛盾呢?并不矛盾。如果沒有出離心、不能超越輪回,我們就與六道眾生無異,誰也沒有能力去度化他人。如果要超越輪回,就必須斷除貪欲輪回的念頭,但在超越之后,卻不能脫離這個輪回世界。所謂“脫離”的意思,就是得到涅槃后不度眾生,只追求自己的解脫。聲聞緣覺就是不但超越而且脫離了輪回,他們安住在滅定中,因定力有限,所以既沒有能力,也沒有愿望度化眾生。
但大乘佛法則要求超越卻不能脫離輪回。因為大乘菩薩不論是修空性、無我或大悲心,其目的并不是要逃避輪回的痛苦,而是為了具有更強大的能力,能夠更有效、更完整地去利益眾生,能夠更無私地付出。凡夫因為沒有超越輪回,所以沒有任何選擇余地,他們身不由己地要流轉輪回。而大乘菩薩雖然超越了輪回,卻自愿不離輪回,因為他們深知,要度化眾生就必須身處其中,因為在涅槃中并沒有眾生,所以大乘菩薩不能脫離輪回。在這點上最重要的,是要將世俗諦與勝義諦分開來看。
何為四諦?就是苦、集、道、滅。為何不是五諦或三諦呢?因為一切所知,或所有存在的東西可以分為兩種:涅槃和輪回,在這之間沒有第三種存在可言。輪回有它的因果,涅槃也有因果,兩對因果加起來就是四諦,佛教的四諦就是以因果來解釋輪涅。
凡夫為什么流轉于輪回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問題,這個不朽問題的答案,只有佛才能闡釋,即使其他人精通了世間的所有學科,在面對該問題時,腦海中都只能是一片茫然。
佛陀以其無礙的智慧,將這個問題的答案向我們一語道破:不論是做人或做畜生,都有各自存在的因,既不是偶然,也不是造物主的安排,這個因叫做集諦。而苦諦,就是輪回的果。為什么取“諦”字呢?“諦”就是真實的意思。這是否意味著輪回是真實的呢?并非如此。之所以稱之為真實,是從圣者的角度而言的。因為凡夫的所見與圣者的所見有云泥之別,凡夫因被種種無明所遮障,所看到的只是虛假的幻覺,而圣者看到的則是真實的,所以,“諦”字并不是依凡夫而取的名稱。
那么,究竟有多少真實的東西呢?有四個。輪回的因是集諦,果是苦諦;涅槃的因是道諦,果是滅諦。滅就是通過修行之道而消滅所有的業障、痛苦,遠離輪回一切不清凈的現象。
彌勒菩薩在《寶性論》中,用了一個恰如其分的比喻來詮釋四諦:從一個人生病、看病、吃藥,到最后重獲健康,醫生治病的過程一般有四個步驟:一、必須知道病的本質;二、必須要斷除病源,如果不將病源根治,想直接阻止病痛是沒有用的;三、給藥;四、藥到病除。任何醫生給人治病,都必須經歷這四個階段。首先,如果不知病因就無法下藥,知道病因但沒有藥、不懂藥理,或下錯藥也起不到作用,所以這一系列的問題都必須從知道病因入手。同樣,四諦也和治病的四個步驟相對應:“苦諦”是所知,“集諦”是所斷,“道諦”是所修,“滅諦”是所獲。
我們首先也必須知道輪回到底是什么?人的生老病死以及這個世界究竟是什么?以上所有的問題都可歸納為兩個字——苦諦。了解苦諦以后,就對如何解決生老病死有了一定的認識,而它們的根源就是集諦,要斷除這個根源,該采取何種方法呢?生理上的病癥需要適當的藥物,醫治生老病死則需要修習正法。對治煩惱執著,必須利用某種與它針鋒相對、尖銳對立的東西去將它推翻,不然起不了作用,這就是道諦。其結果就如同對癥下藥后病人能重拾健康一樣,我們修行的目的,就是要解決生老病死的問題。小乘修行人只希望解決個人的生老病死,大乘菩薩的發心,是不僅為了解決自己的問題,更要解決所有生命的生老病死。
要完全做到這點是極其困難的,單憑個人的力量去度化所有的眾生,即使是佛陀,在一世之中都無法完成。但佛的能力和愿力是永無止盡的,他時時刻刻都在度化有緣眾生,即便如此,佛也無法度盡所有眾生。能否度盡不是首要問題,關鍵在于是否在為此而奮斗。四諦就是為達到這些目的而宣說的。
二、廣述
1、苦諦四種行相的重要性
關于對苦諦的認識,無論是顯密兩宗,還是大小二乘,都有自己不同的見解,此處就講顯宗大小乘共同的觀點。四諦中的每一諦都有四種行相,行相是《俱舍論》中的專用名詞。四諦與行相是怎樣的關系呢?我們可以打一個比喻,假如臉是四諦的話,臉上的五官就是行相。《俱舍論》講,苦諦有四種行相:無常、痛苦、空性、無我。比較籠統地講,苦諦就是輪回中一些不好的、不清凈的現象。如從細節去看,就有所謂的四個行相。雖然密法在不共的見解上不承認此行相,但無論顯宗的小乘、大乘,在此問題上的觀點卻是一致的。
以前提到過,除了一些菩薩以外,沒有一個有智慧的生命是自愿流轉輪回的。雖然現在有些人在被催眠時,會說他們是故意投生于輪回的,但這么說可能是撒謊或出于自己的幻覺,實際上每個人都是在毫無選擇的情況下來的。為什么非來不可呢?就是因為由業力而產生了煩惱的緣故。就像農民種莊稼,種子本身是無情,不會思維要生出何種果實,但在適當的溫度與濕度的條件下,果實就產生了。同樣,人在中陰時也是漫無目的,沒有任何具體的想法要做什么,但還是來了,這就是因為已經有了轉生輪回的因,無論是否愿意,他們都別無選擇。如果真的有選擇,又有誰會愿意去做牛做馬或過痛苦的日子呢?
之所以要認識苦諦并非出于好奇,而是要解決生老病死的問題。就像醫生為了治病而去觀察、分析病的來源一樣,認識苦諦就是為了能斷除它,具體的方法,就是先要找出我們流轉輪回的原因。
對此有種種說法:無因無緣、造物主的安排等等。但這些說法都是經不起推敲的,因為只有單方面的認可不能算是證據,只有被有智之士一致公認為是理性的、合乎邏輯的論點,才能算是根據。而這些立論又都是缺乏強有力的證據來說服他人的。
凡夫流轉輪回的根本原因就是我執,由我執而產生貪瞋癡。因為有了我執,就會想方設法利益自己,為一己之利而奔忙。如果沒有我執,就不會產生利己的念頭,也就沒有接踵而來的種種善惡之行。
有些宗教喜歡說神論鬼,佛教雖然不否認鬼神的存在,但卻認為潛藏在每個人心中的我執,才是世界上最大的魔鬼。外在的魔障最多只能影響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問題,例如生病或不順遂,卻無法將我們束縛于輪回,就算集中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鬼,也無法使我們流轉輪回,唯有我執有此能耐。但我們卻一直沒有意識到,這個常時存在于心中,并深得自己歡心的家伙竟然是個魔鬼。如果我們不想再繼續走輪回的路,就必須先將此魔消滅,之后才能過得自由自在,不再受到它的擾亂。
既然找到了輪回的根源,該如何消滅它呢?燒香、磕頭、念咒能辦到嗎?如果有出離心和菩提心的幫助也許有一定的效果,出離心可以幫助我們處理一些比較粗大的問題,再由世俗菩提心來解決較細的枝節。但最細微的我執,唯有無我和空性的修法才能盡除,所以四種行相必須有無我和空性。那么無常和痛苦為什么包括在四種行相中呢?就是為了讓我們能對輪回產生厭離,不再追求輪回中的圓滿。
歸根結底也就是說,無常與痛苦這兩個行相能讓我們生起出離心,無我與空性則讓我們有無我的見解,這四種行相,將輪回的真面目徹底地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使我們能夠一目了然,從而產生超越的愿望、勇氣和能力。
以前沒有佛的教導,對輪回沒有正確地認識,對世俗的金錢名利常存非分之想,不計后果地貪婪追求。如果有人對此表示沒興趣,反而被認為是不正常,所以一般人也就隨波逐流,成為了金錢名利的奴隸。學佛以后,佛教打破了我們牢固的成見,給予了我們超越常人的,對世界、對人生的全新認識,雖然這些知識,會遭到世人的反駁,但它卻是任何理論都無法戰勝的。
佛也說過:“我不跟世間人爭論,但世間人要跟我爭論。”意思就是說,佛能理解世俗人的貪欲和執著,而世俗人一旦聽到佛講無常、空性、無我就不能接受,就要提出反駁。其實反駁是正常的,因為這些知識不但是他們從來沒有聽過、沒有想過的事情,而且和他們平時的想法也大相徑庭,所以肯定是要反對的。但反對歸反對,世上究竟的真理只有一個,世俗人首先會反對,最后還是要接受的。這里講的世俗人并非指無神論者或唯物主義者,而是指還沒有學佛、沒有證悟空性的我們,就是我們所持的陳舊觀念在反對這些新的知識。
所以,我們要推翻的,并非外道或無神論的觀點,而是要推翻自己的執著。自己的執著一旦消滅,任何外道的論點都無法傷害我們,不論他們說得如何天花亂墜,對一個已經證悟的人來說都是徒然,沒有任何影響。能徹底推翻這些執著的方法,就是出離心、菩提心,以及至關重要的空性見解。
為什么空性有這樣的能力呢?因為,導致我們流轉輪回的根源不是外在的某種物質,而是內在的觀點和執著,是一種念頭,而念頭是可以被推翻的。但也不是所有念頭都可以被推翻,那些有根據的、合乎邏輯的念頭就很難被推翻。而我執是有根據、有理性的嗎?并非如此。
從一出生開始,我們就認為有我的存在,現在回頭看看到底我是不是存在的呢?如果是的話,又是怎么樣存在的呢?如果我們回頭詳加觀察,就會發現:原來我是不存在的。可是為什么現在又覺得我是存在的呢?這一切都是一種顛倒的幻覺。就像人在生病發高燒時,視線中、腦海里常會出現一些稀奇古怪的景象和念頭一樣,這是因為內在已經具備了出現這些景象和念頭的因,所以不論是眼睛所見,還是心中所想,都只不過是這些因所造成的幻覺而已。又如服用某些中草藥以后,也會看見一些本來不存在的東西,并不是外在真正存在這些東西,而是我們內在已經具有形成這些幻覺的因而已。
知道這一切的真相后再去修煉,就會清楚地了知我是不存在的。從開始修煉到認知無我的這一系列過程,就是道諦。剛開始修道諦時,修行的力量不是很明顯,在打坐觀想時會深深體會到無我的存在,但出定后仍然要吃、要穿、要生活,別人罵自己時仍然會懊惱。對此,《入行論》的智慧品中也講過,并不是證悟空性起不到作用,而是其目前的能力很微弱的緣故,所以必須要使其不斷地發展、增長,一旦這個能力足夠強大的時候,情況就會改觀,這一點極為重要。
2、只講苦諦四種行相的原因
苦諦本身包含了輪回所有的有情和無情。森羅萬象的器情世間,其行相何止千萬種,但為什么佛只講四種呢?這是因為其它行相與我們的修行關系不大。佛在《妙法之王大乘經》中講過一個比喻:一人被毒箭射中,如果不及時處理,毒素就會蔓延全身而致命。如果此時旁邊的人卻只管研究這支箭是從哪個方向射來的、是什么材料做的、由誰做的,而沒有想到將毒箭拔出,那么這人還來得及救嗎?答案可想而知。所以,當務之急是要拔箭救人,而不是研究箭的來龍去脈。
這個故事所要表達的意思就是,從中箭到死亡這短短的幾分鐘,就好比我們生命的幾十年,在這短暫的生命中,什么是最重要的?是去研究日月的運行?還是外層空間的星球?很多人都曾做過這些研究,但他們都在研究尚未完成前就死去了,其它星球上有無生命或水對死去的人已無關緊要。所以,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最重要的就是解決生老病死的問題,將短暫的生命用在其它的研究上是不值得的!在上面的比喻中如果有一個旁觀者,一定會覺得這些人不救人反去研究箭,是極為愚蠢、荒唐之至的;同樣,如果只是將精力用在無關緊要的事情上面,而不致力于修行,也一樣是不智之舉。
無論是太空或微觀世界中的現象,都是苦諦行相的一部份,化學、物理、哲學也都是苦諦的行相,但這些對于我們的解脫并沒有太大關系。凡事都應分個先后順序、輕重緩急。首要的先做,其它的等以后再談也不遲。在家人為了生存而必須做的事,并不能解決生老病死的問題,而與解脫有關系的就只有四種,所以,其它的就不在我們的考慮范圍之內。一旦證果之后,無需做任何實驗,輕輕松松地就能了悟其它種種紛繁復雜的問題。即使要做研究,也要等解決了生老病死的問題以后再說,目前就只談這四種行相。
世間的所有學科,都只是為了生存而已,對徹底解決生老病死的問題沒有任何幫助,一旦生命受到威脅,都只有無奈以對。大家只需回顧一下非典流行時期世人的種種心態和行為,就可以心照不宣了。這就是為什么佛只講無常、痛苦、無我、空性這四種行相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