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空性和無我兩種行相。空性是指精神和肉體都沒有受到一個“我”的支配;無我是指肉體和精神都不是“我”。不論其概念有何差別,但二者都是講無我的。
為什么要思維無我呢?因為這是最關鍵的。通過出離心和菩提心的修法,使我們減少了許多貪心、瞋心……但沒有空性的見解,就不能絕對性地解決根本的問題——我執,它就像一根鋼絲將我們的精神和肉體連結在一起,使我們生生世世都被束縛在這個肉體中,而不得自由自在。肉體的要求也很高,為了養活它、滿足它的種種要求,我們的精神就受制于肉體,成了肉體的奴仆。這根鋼絲一天不斷,我們就一天不得自在,所以必須截斷這條鋼絲。一旦掙脫鋼絲的束縛,我們的精神就可以自在地翱翔,像斷了線的風箏一般在法界的天空中任意飛揚,我執就再也無法去操縱它了。
要斷掉這根鋼絲,唯有證悟空性一途,除此別無他法。證悟空性后就不存在你我他的分別,也就不存在自私心,就不會為了利己而去作殺生、偷盜的惡行,也不會對害己之人起瞋心,或對中意的物和人起貪心。從小乘的角度看,這些煩惱消失后就算是解決了生老病死的問題,自己從輪回中已經找到出路,達到了目的地。所有的痛苦都已消失,從此再不必輪回。而大乘菩薩卻是以此為起點,目的是為了更好地饒益他眾。因為證悟空性后打破了自私心,從此就可以無私地奉獻,無條件地利益眾生。所以,不論是為自己還是為他人的解脫,都必須要證悟空性。否則,以其他的修法,雖然可以減少粗大的煩惱,但根本問題仍會繼續存在。
佛法的一切見解與修持都不神秘,是符合邏輯與事實的,任何人只要能理解肯定都會贊同。我們已經找到一條逃離輪回的出路,而且是一個很安全的出路,但是否選擇從這個出口走出去則是另一個問題。不走,就永遠只能在出口徘徊。這就涉及到實際的修行了。
苦諦第三、第四個行相的具體修法就是空性與無我;第二個行相痛苦的具體修法,可以參看《普賢上師言教》外加行中所講的輪回過患;至于無常的修法,從目前看來,能導致許多煩惱的常見不是很細微的,而是比較粗大的常見。要推翻這種常見就要修習《普賢上師言教》中的壽命無常。這些修好以后,我們就可以生起非常堅定的出離心,這對于解脫是很有幫助的。
其實,學法、修行對世上所有的生命來說都很重要,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是很大的錯誤。眾生皆具佛性,相信經過諸佛菩薩們時刻不斷的努力,最終能讓人們理解這一點,只是過程要長一些,所以我們自己也必須努力。
在座諸位都是在家人,平時要處理很多繁瑣的家務事。但每天有二十四小時,如果能早晚各抽出一小時思維這些問題,其余二十二小時都花在世俗雜務上應該是能夠做到吧!修行人需要有正知正見,但更需要修法。能信佛固然是千載難逢的機緣,在現在這種時代就更難得,可是沒有具體修法還是不能解決問題,就算有朝一日能解決,也要經過極漫長的時間,所以不管是為己為人,都要早點開始修行。
除了這四種行相以外,其它科學的課題,哲學的觀點,以及傳統的文化等都屬于苦諦的行相,如此來說,苦諦的行相有成千上萬種。但有限的人生不允許我們對所有的行相都進行研究,因而僅選這四種來幫助我們解決生老病死的問題。如果為了要有生活能力而去學一技之長,是有其必要的,但這不是為了解脫,不是我們生存的目的,只是暫時如此罷了。也不是說一旦學佛,就什么都不學不做了,要是這樣,佛教也無法長遠流傳下去。佛教一向就有出家與在家兩種傳統,出家人是專門修行的,在家人則既要修行也要做一些世間事務,但對世俗的事不能像一般人那樣投入,只需適當地參與就可以了。
集諦
“集”有兩種:一、煩惱。諸如貪瞋癡慢等;二、以貪瞋癡慢所造的業,無論是善業或惡業都是集諦。為什么叫集諦?因為它是讓我們流轉輪回的因素。“集”的意思等同于全部、所有、一切,也就是說我們在輪回中所看到的所有東西,都是由業及煩惱而產生的。
我們要明白,六道輪回不是造物主或任何人格化的神所創造或安排的,也不是無因無緣的一種偶然,而是存在著因果關系的。其中最重要的因就是我執。我執是什么呢?比如,當我們頭疼時,就會說:“我的頭好痛啊!”這個意識中有個“我”字。又譬如在騎車時,如果突然有輛車從前面閃過,人們就會悚然一驚,這個念頭里也有我。所有這些產生“我”的根源,是一種盲目的執著,雖然是盲目的,它卻完全控制了世上所有的人,包括我們所敬佩的很多偉人們。
我執的作用就是讓每個人都重我輕他,雖然有時表面上以他人為重,實質上還是利己為先。由我執而產生貪瞋癡等煩惱,貪心讓我們去偷盜,瞋心讓我們去殺人,如此而造的業就是因,此因也肯定會有果,因為世間萬物,包括微觀世界中我們看不見的事物,都有其特殊的因果循環規律。所以殺盜淫業一定是有果的,它們的果就是輪回中的種種痛苦。這些產生痛苦的因就是“集”。眼前我們最需要做的,就是斷除產生痛苦的因,方法就是要修行、要有正知正見,并通過證悟空性而達到目的。
道諦
涅槃的因也即解脫的因,就是道諦。道諦在《俱舍論》中也有四種行相,但此處我們不廣講。道諦的主旨,都包含在宗喀巴大師的《三主要道》中,其內容涵蓋了顯密所有關鍵的問題。
第一是出離心,就是不將物質生活的追求當成生存的目標。發起出離心以后,就不能再像常人一般,用生命的代價去換取生活中的享樂,而是要樹立起崇高的生存目標——希求解脫。甚至應該像大乘菩薩般發菩提心,為了度化眾生而生存。如果活著是為了解決自己的生老病死問題,而不是為了吃喝玩樂,就具備了出離心。
第二是菩提心,就是為了度化一切眾生而生存。這與一般報章雜志等媒體上所宣傳的好人好事不一樣,真正的菩薩僅有一個目的,就是為了利益他人而活。
第三是證悟空性。
一言以蔽之,道諦所講的不出這三條。我也一再強調過,在沒有生起出離心與菩提心之前,不要修任何其它的法。并不是沒有更殊勝的法可修,而是在根機不適應時,再怎么修也是枉然。道諦可以徹底斷除集諦中所有的煩惱,如同病根盡除之后,病痛也隨之而消失一樣,集諦的煩惱斷除后,痛苦也不復存在。
對凡夫而言,眼識是極具說服力的,眼見為憑。譬如,要將石墻觀想為透明的就很困難,因為眼睛看不到透明的墻。但當修行達到某種層次時,外界的影響就會變得很微弱,我們就可以隨心所欲地去改變或控制外在的現象,使它們逐漸淡化甚至消失,但這種境界離現在的我們還有一段距離。有些人會懷疑這種境界的可能性,但這種境界不僅在佛經中有記載,我們有論證,更有許多高僧大德親身的經歷足以證明,只是目前離我們的境界還相當遠,所以要從最基礎的出離心開始做起。
滅諦
滅諦就是斷除了一切煩惱。就像烏云密布的天空被一陣風吹過后,露出清澄的藍天一樣。同樣,當煩惱和業被出離心、菩提心以及空性的見解斷除以后,剩下的就是佛的智慧——光明如來藏。這是滅諦,也是我們修行的最終結果。那么,證得光明如來藏是否為修行唯一的目標呢?并非如此。證悟此境界后,我們就可以更完整、更有力地去度化眾生,這才真正是大乘佛法的最終目標。
以上所講的四諦,苦諦講得廣一些,其它三諦相對略些。具體修法在《普賢上師言教》中已經講得比較完整,請大家看書修習。修行是很重要的,但不要太過追求神秘性,而是要走佛指點給我們的踏踏實實的路,這樣一路走上去,絕對會有結果的,希望大家能精進不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