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生命的終極關懷:臨終關懷:一
2006-07-17

信愿法師著

本愿山彌陀講堂

《生命的終極關懷》自序

釋信愿 

 

沒有生命,一切希望,皆是空談;沒有生命,一切理想,皆成幻滅;沒有生命,一切財富,皆歸他有;沒有生命,一切權勢,皆如云煙。是故,有生命才有一切。然而,人生的實相是什么?生命的意義是什么?生死的解脫是什么?倘若不明解、不覺悟、不了辦,則世間一切努力奮斗,皆是舍本逐末,空花水月,無法令人生無悔,生命無憾。是故,了解人生的實相,明白生命的意義,解脫生死的系縛,是吾人一生最重要的課題。關心生死的人,是真正珍惜人生的人;了辦生死的人,是真正肯定自我的人。

 

一、人生的實相

 

人生的實相是什么?世尊在《佛說譬喻經》為勝光王說了一個譬喻:有一個人,在曠野中,被惡象追逐,驚怖逃跑,無依無靠。他看見一口空井,井邊有一樹根,于是便沿著樹根爬下去,潛身在井中。此時,有黑白二只老鼠,噬咬著樹根。在這口井的四邊,有四條毒蛇,欲螯此人,在井底則有一條毒龍。此人內心非常害怕龍蛇,又恐懼樹根斷掉。然而,此人見樹根上有許多蜂蜜,貪圖甘味故,便舔了五滴。此時,風吹樹搖,蜜蜂四飛,欲螯此人,而且又有野火燒燃此樹。勝光王問佛:‘此人為何受無量苦,還貪圖眼前少許甘味?’世尊告訴勝光王:‘大王,曠野譬喻六道輪回無明長夜,此人譬喻眾生,惡象譬喻無常,空井譬喻生死,樹根譬喻生命,黑白二鼠譬喻晝夜,噬咬樹根譬喻念念生滅,四條毒蛇譬喻色身四大,蜂蜜譬喻五欲,蜜蜂譬喻邪思,野火譬喻老病,毒龍譬喻死亡。是故大王,當知生老病死,甚可怖畏,當應思念,勿被五欲之所吞迫。’

 

冷靜思惟,一般世人不就是如世尊所言,只貪眼前的五欲,而忘卻老病死的險難。惡象無常的追逐,難道不怖畏?又黑白二鼠日以繼夜的侵噬生命,難道不驚慌?又色身眾患之苦,死神逼迫之難,難道不恐懼?《法句譬喻經.心意品》言:‘世人不知無常,放恣六情,外魔得便,形壞神去;生死無端,輪轉五道,苦惱百千,皆意所造。’世人受利欲奴役,只圖富貴榮華,不求生死解脫,如飛蛾投夜燭,似梟鳥嗜腐鼠。有智之人,應體悟世間虛假,唯佛獨真,一心求了生死,度脫苦輪。

 

二、有生必有死

 

生,我所不欲也;死,亦我所不欲也,然既生為人,誰能不死?《無常經》言:‘生者皆歸死,容顏盡變衰,強力病所侵,無能免死者。’又言:‘無上諸世尊,獨覺聲聞眾,尚舍無常身,何況于凡夫?父母及妻子,兄弟并眷屬,目睹生死隔,云何不愁嘆?’

 

《雜譬喻經》記載,過去有一老母,唯有一子,得病后命終,老母守在墳場兒子尸旁,哀傷不已,心想:‘我只有一個兒子,以備防老,如今舍我而死,我活著有什么用?’于是便想要跟兒子死在一起,經過四五天不飲不食。佛陀知道后,帶了五百比丘來到墳場。老母遙見佛來,威神光奕,趣前向佛作禮。佛陀告訴老母:‘為何在墳場?’老母回答世尊:‘我只有一個兒子,舍我終亡,我愛之情重,想要死在一起。’佛陀告訴老母:‘想要你的兒子活過來?’老母高興說:‘很想,世尊。’佛陀:‘到一戶沒有人死過的人家,要個好香火來,我當咒愿令你兒子重生。’于是老母便行取火,見人即問:‘你家以前有沒有死過人?’人則答說:‘有,祖先都死了。’老母問了數十戶人家,回答都一樣,于是未取到火,便還佛所,敬稟世尊:‘世尊,我走遍數十戶人家求火,沒有一家不死人,所以空手而還。’佛陀告訴老母:‘天地開辟以來,沒有生而不死之人,你為何迷惑,想要隨兒子一起死?’此一故事即在開顯有生必有死的道理,縱然佛陀在世,也不能令必死之人重生,唯有修行解脫,才能永生不死。

 

三、死亡無定期

 

俗話說:‘閻王注定三更死,絕不留人過五更。’死亡之可怖,即在于不可預期,不論男女老少,富貴貧賤,人人機會平等。故《出曜經》言:‘晨所睹見,夜則不現;昨所瞻者,今夕則無;我今少壯,無可怙恃,少者亦死,男女無數。’又言:‘或有在胎喪,已生在外歿,盛壯不免死,老耋甘心受。’又言:‘是日已過,命則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又《摩訶摩耶經》言:‘譬如旃陀羅,驅牛就屠所,步步近死地,人命疾于是。’又《坐禪三昧經》言:‘今日營此業,明日造彼事,樂者不觀苦,不覺死賊悉。匆匆為己務,他事亦不閑,死賊不待時,至則無脫緣。’

 

《法句譬喻經.無常品》記載:佛在祇園精舍,為諸弟子說法時,有一梵志之女,年十四五歲,形貌端正,聰明而有辯才,其父甚為憐愛。然而此女突然得了重病死亡,而且田園熟麥也為野火所燒。梵志經此雙重打擊,憂惱愁憒,失意恍惚,猶如狂人不能自解。他聽人說佛為大圣,天人之師,演說經道,能使人忘憂除患,于是梵志前往佛所,作禮長跪白佛言:‘我沒有兒子,唯有一女,非常疼愛,可是她突然得了重病,舍我喪亡,我哀悼悲愍,情不自勝,唯愿世尊,垂神開化,釋我憂結。’佛告梵志:‘世有四事,不可得久,何謂為四?一者有常必無常,二者富貴必貧賤,三者合會必別離,四者強健必當死。’由此可知,死亡是無情的,不定期的,未必年老方死,父先子死。

 

四、死時無恃怙

 

死亡是孤獨的,無可依靠的,不能代替的,故《無量壽經》言:‘人在世間,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尸迦羅越六方禮經》言:‘無親可恃怙,無處可隱藏,天福尚有盡,人命豈長久?’《出曜經.無常品》言:‘非有子恃,亦非父兄,為死所迫,無親可怙。千百非一,族姓男女,貯聚財產,無不衰喪。’故知,無論父母兄弟、親戚眷屬、財產高位等,皆不能抵擋死歿無常,臨死之時,一切皆必舍離。非但親屬財物等,不能使其不死,即使神通妙術,亦不能避免死亡。《出曜經.無常品》記載,佛在世時,王舍城有梵志兄弟四人,各得五通,自知七日后皆當命盡,欲避死亡,商議各以神通力,分別藏住于虛空、大海、大山、大市中,既至七日期滿,各從其處而皆命終。故世尊說偈言:‘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間,無有地方所,脫止不受死。’

 

五、生死之解脫

 

細觀吾人一生,縱然家財萬貫,也只逞一時榮華;即使蓋世君王,也僅弄一朝權勢。人命無常,生必有死,七十古稀,百年能幾?如石火電光,水泡草霜,暫有即空,有何可貴?世間不變之真理就是榮華易逝、好景不常。法然上人云:‘名利是生死之絆,羈三涂之鐵網;稱名是往生之翼,登九品之蓮臺。’因此,唯有乘彌陀本愿,念六字洪名,轉凡成圣,成佛作祖,化短暫為永恒,離眾苦得妙樂,生死才能獲得解脫,生命才有真實意義。古今大德臨終之開示,無不勸勉吾人念佛生西,印光大師言:‘大家要念佛,要發愿,要生西方。’省庵大師言:‘生死事大,各自凈心念佛可矣。’蓮池大師言:‘大眾老實念佛。’曇鸞大師言:‘勞生役役,其止無日;地獄諸苦,不可不懼;九品凈業,不可不修。’寶相大師言:‘念佛為先,勿虛度世,當于西方相待。’祖新大師言:‘愿諸仁者,勤心念佛,得早相會。’道徹大師言:‘娑婆之苦,不可說不可說;極樂之樂,不可說不可說。倘蒙記憶,但念阿彌陀佛,不久當相見。錯過此生,輪轉長夜,痛哉!痛哉!’何故諸師臨別皆勸念佛?蓋念佛必往生,依佛本愿故。

 

死心禪師道:‘世人財寶如山,妻妾滿前,日夜歡樂,爭奈前程有限,暗里相催,符到奉行,不容住滯,閻羅老子不順人情,無常鬼王有何面目?且據諸人眼見耳聞,前街后巷親情眷屬、朋友兄弟、強壯后生,死卻多少。世人多云老來念佛,豈不知黃泉路上無老少?古人云:莫待老來方念佛,孤墳多是少年人。’善導大師‘勸世偈’云:‘漸漸雞皮鶴發,看看行步龍鐘,假饒金玉滿堂,難免衰殘老病;任汝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諸師之殷勸,誠是生死解脫之要言也。

 

人命無常,轉息來世,塵事連環,鉤鎖不斷。若不能于塵勞郁結,歇手放下,起愿力行,盡力一跳,焉得系念彌陀,生彼凈土?信愿誠摯作禮,奉勸諸佛子,當一心而行也。

 

放下五欲之虛妄心,背三界之塵世,便可超凡;

提起六字之菩提心,合一真之覺性,即能入圣。

 

六、本書的目的

 

因上述之由,故信愿不揣駑鈍,參閱相關經教典籍,尋章摘句;加以多年行道經驗,如實記述,纂此《生命的終極關懷》一書,期望幫助尚在生死大海中之可憐愍者,病者安詳善終,身心安泰;亡者隨愿往生,超凡入圣。倘千萬人中有一、二人能依此而行,出離苦海,回歸凈土,見佛聞法,成就菩提,則信愿寸心堪慰矣!

 

一般人臨命終時,若具善緣,得人悉心照護,善巧安慰,則易起正念,自在往生,故首章‘臨終關懷’,述關懷之要領,以供探病時知所注意。其次,許多人每逢親人亡故,便手足無措世情做事,往往造成亡親痛苦不堪,甚至淪落三途,故次章‘后事處理’,言佛教之喪禮,以供佛制辦喪之參考。再者,佛子雖能發心助念,或有心態不正,或有方法不當,以致成效不彰,事倍功半,故第三章‘往生助念’,明助念之要點,以供行道時,如理如法。最后,家屬雖依佛法辦喪,然而不諳安慰技巧;蓮友雖行念佛度亡,或有不懂開示要領,故末章‘開示范例’,舉開示之范例,以供開示者參習應用。

 

是故,從生前到死后,自人間至佛國,《生命的終極關懷》誠是一本實用的生死書。欲臨終關懷自他二利者,不可不讀;欲遵依佛制處理喪事者,不可不讀;欲如理如法往生助念者,不可不讀;欲開示亡者冥陽兩益者;不可不讀;欲脫離三界超越六道者,不可不讀;欲體解生命領悟人生者,不可不讀;欲臨終正念稱名生西者,不可不讀。

 

七、誠摯的盼望

 

信愿一介凡愚,雖才疏學淺,見地庸劣;但真心誠意,以此法寶,利他益眾,相約凈土。伏愿有緣佛子,得此《生命的終極關懷》一書,視為治病之神丹,充饑之佳肴,珍惜如寶,誠心閱讀,于生死海中作指南,于菩提道上作助緣,則背東向西,舍穢取凈,一心念佛,求生西方,當必一超直入如來地,不復在此世界中,長受生死輪回之苦矣!

 

仁者,死亡會以什么形式、什么方法出現,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發生,您知道嗎?怕死與不怕死,臨命終時,何者較好?面對死亡與避諱死亡,臨命終時,何者較好?討論死亡與忌談死亡,臨命終時,何者較好?學習死亡與忽視死亡,臨命終時,何者較好?

 

有人說:‘死了就算了,沒什么了不起。’有人說:‘死了二十年后,又是一條好漢。’有人說:‘人死就像睡覺一樣,沒什么好怕。’這些話聽起來很灑脫、很自在,就如同在動物園里眺望檻中的老虎一樣,但真正面臨死亡時,則猶如在山中碰到老虎,嚇得魂飛魄散,屁滾尿流,平常之灑脫自在,頓時煙消云散。

 

學會死亡,才能懂得生命意義;

超越死亡,才能印證生命價值。

世路茫茫,苦海無邊;

一念彌陀,安樂永劫。

仁者,請深思啊!

 

第一章、臨終關懷

 

第一節、臨終關懷的意義

 

一、世出世法,義有廣狹

 

‘臨終關懷’一詞,在醫療上即指安寧療護,乃是在設備完善之安寧病房,由專業的醫療團隊對癌末病患進行四全照顧。所謂‘四全照顧’即全人、全家、全程、全隊照顧。‘全人照顧’就是身體、心理、社會及靈性的整體照顧。‘全家照顧’就是除了照顧病人外,也照顧家屬。‘全程照顧’就是從病人接受安寧療護一直到死亡,乃至家屬的悲傷輔導。‘全隊照顧’就是由一組訓練有素的工作團隊,分工合作,通力照顧病患,成員包括醫師、護士、營養師、心理師、宗教師、社工、志工等。

 

安寧療護的觀念于一九八○年代引進國內,一九九五年行政院衛生署大力主導發展,并訂名為‘安寧療護’。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對‘安寧療護’所下之定義為:‘對治愈性治療,已無反應及利益的末期病患之整體積極照顧。此時給予病人疼痛控制,及其他癥狀的緩解,更重要的是,再加以心理、社會及靈性層面之照顧。安寧療護的目標是協助病患及其家屬獲得最佳的生活品質。安寧療護的某些方式,甚至在病患罹病之早期也可適用,例如:抗癌治療與癥狀緩解治療同時進行。’后來,世界衛生組織又作更進一步解釋:‘安寧療護肯定生命之意義,但同時也承認死亡為自然過程。人不可加速死亡,也不需無所不用其極地,英雄式拖延死亡過程。醫療團隊協助病患緩解身體上痛苦的癥狀,同時提供病人及家屬,心理及靈性上的支持照顧,使病患達到最佳生活品質,并使家屬順利渡過悲傷期。’

 

安寧療護必須以專業的知識、大愛的精神、團隊的模式,使臨終病人及其家屬得到應有的撫慰和尊嚴,以達生死兩無憾的境界。關懷者如果沒有經過學習與訓練,是不易勝任的。然本書所言之‘臨終關懷’,乃就佛法立場而言,偏重靈性之解脫,含義較廣,不局限于安寧病房之末期病患,大凡在生死道上受病苦纏身的可憐愍者,都是關懷照顧的對象;并且純以佛法中念佛法門來協助他們,體解生命真諦,了辦生死大業,故積極地拔濟饒益,使靈性從恐懼中超脫,有別于醫療上之安寧療護。

 

二、生死茫然,唯佛能解

 

自古以來,人類為超越死亡,透過科學的研究,探討死亡的過程及靈魂的真相,期望能揭開死后生命世界之奧秘,解決對死亡的恐懼與無知,但是生死卻永遠超乎我們人類的理解與想像,譬如:腦死就意味著死亡了嗎?呼吸停止就是死亡了嗎?人為何會經歷生死過程?生從何來死往何去?生前死后的世界究竟如何?這些問題,如果沒有證悟宇宙人生真理的佛陀,為我們解開種種謎團,吾人只有迷惑與茫然。

 

有一天,佛弟子馬蘭卡普特來到佛陀處,請問佛陀:‘世尊,人是否有來生?’佛陀答曰:‘馬蘭卡普特呀!如果有一個人已經背后中箭,他應該停下來思惟到底是誰射他?還是思惟箭是從哪里射出?兩者都不是,他應該立刻尋求幫助,拔出那枝箭,治愈箭傷。有一個比“有沒有來生?”更重要的問題,那就是“我如何從人生苦海中得到解脫?”’佛陀的教示清楚顯明,一個人在生死苦海中浮沉,最重要的是尋求解脫之道。如果沒有得到解脫,知道有來生又有何用?與不知道有來生有何兩樣?況且解脫生死后就不再輪回受苦,徹底解決前生今世、今生來世的問題。誠然,生死學是吾人一生必修的一門課程,也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

 

三、探索生死,尊重生命

 

死亡是生命無可避免的事實,而且可能會毫無預警地降臨,但有兩件事是可以確定的,第一我們總有一天會死,第二我們不知何時或如何死。正因為如此,所以我們必須探索生命的真相。世尊在《大涅槃經》云:‘在所有出于自覺的冥想之中,冥想死亡乃是至高無上的。’所以冥想死亡是至高無上的自覺,佛陀的開示,教我們思考生死,探索生命,與世人避諱生死,忌談死亡,大異其趣。冥想是諸佛菩薩思惟覺知宇宙人生的真理,因為幽冥難測,非凡夫所能窺知,故言‘冥想’,對凡夫而言,就是思考探索。

 

歐、美、日等先進國家,近代致力于生死學之研究,蔚為風氣,許多學者紛紛著書立說,大力推廣。國內也因相關學者之推動,在大專院校開辦生死學課程,為探索生命的真相,邁開第一步。佛教最早的臨終關懷機構,就是設在印度祇洹精舍之‘無常院’,目的在使病患能興起往生極樂世界之想,此乃根據彌陀凈土法門之思想而來。中國之禪林更設有‘安樂堂’或‘涅槃堂’、‘喜樂塔院’、‘安養中心’等,內設堂主,職司看護病僧的工作;現在的寺院則設有‘如意療’或‘安寧病房’,專為病患服務。此外,日本佛教大學佛教社會事業研究所田宮仁甚至提倡‘毗訶羅’,作為佛教社會福利的末期護理中心。這些機構,展現了佛教對生命之愛護及對死亡之尊重。

 

現今臨終關懷之組織,有‘蓮花臨終關懷基金會’、‘安寧照顧基金會’等。許多醫院也在衛生署的補助支持下,紛紛設立‘安寧病房’,提供臨終病人的安寧療護,尊重病人的意愿與權益。更有許多宗教人士,發心當義工,熱烈投入安寧照顧,幫助遭受病魔摧殘的苦難心靈,找到慰藉,安頓身心。凡此,皆是對生命的終極關懷表現。

 

印度近代詩人泰戈爾說:‘生似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生命的尊貴就是活得有意義,好似享受夏花之絢爛;死得很莊嚴,如同欣賞秋葉之靜美。如果惡疾無法治愈,死亡已不能避免,那么,坦然的面對以追求寧靜的善終,是最佳的選擇。此時,適時的臨終關懷,可以幫助病人圓滿的走完人生旅程。

 

四、臨終關懷,自他二利

 

臨終關懷者,尤其是發心志工與宗教師,他們沒有醫護人員的職責在身,也無病人家屬的法定責任,卻能無怨無悔的付出,其犧牲奉獻之精神,正是佛陀悲天憫人的胸懷體現。身為佛弟子,我們應學習與效法觀世音菩薩之悲愿,尋聲救苦,盡心盡力,幫助在生死海中與死神搏斗的苦難眾生。

 

一個扮演臨終關懷的人,他本身就是受益者,因為如此因緣,可以讓自身感受佛陀真實的教法:‘世間苦空、人命無常。’如果我們經常作臨終關懷、往生助念,不就是經常讀誦《無常經》?世尊在《無常經》說:‘生者皆歸死,容顏盡變衰;強力病所侵,無能免斯者。’又說:‘假使壽命滿百年,終歸不免無常逼;老病死苦常隨逐,恒與眾生作無利。’臨終病人以自身之病苦,活生生地向我們演說著人生的無奈與痛苦,這是對我們最真實的啟示,激起我們對生命的認知、對人生的覺悟。同時,學習幫助臨終病人,就是開始對自己的臨終負責,也自然而然容易生起悲憫心,這是自他兩利之善舉呀!

 

讓自己成長的最佳方法,莫過于關懷臨終病人,因為他讓你對于死亡做深度的觀照和反省。當你關懷臨終病人時,你會深刻地了解,人生最重要的課題就是解決生死大事。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