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女記者搶救溺水童感動心靈:生命重于一切(圖)
2006-07-21

生命與新聞孰輕孰重 “中國最美女記者”再引大討論
女記者搶救溺水童感動心靈:生命重于一切(圖)

河南電視臺內曹愛文的大幅海報

  生命與新聞孰輕孰重 “中國最美女記者”再引大討論

  曹愛文事件經本報報道后,省會多家媒體相繼進行大篇幅跟蹤報道,各大網站論壇對此事件的討論也一步步升溫。

  昨天,《河南日報》在頭版頭條發表社評《用生命溫暖生命》,稱曹愛文的淚水“消融了冷漠,滌蕩著心靈”。

    7月15日,新浪網轉載本報報道,就“生命與新聞孰輕孰重”展開投票

  -本報記者 郭富收 肖海麗 實習生 郭威/文 王棣/圖

  這個問題是個偽命題

  □董林 (大河網負責人)

  當我看到關于曹愛文的帖子時,給我的第一感覺是很震撼。最打動我的是她那張哭泣的照片,那應該是救助無望的時候,她的那種無能為力的懊惱、無奈、悲傷,給了我很大沖擊。在這個記者身上,體現了人性的美,充滿愛心的美。

  如果讓我回答“生命與新聞孰輕孰重”這樣一個問題,我認為這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毫無疑問,誰都知道,在那種時刻人的生命是第一位的,其他都是次要的。

  寧可丟職業,不要丟人性

  □滄海飛粟等 (新浪網友)

  新浪網的討論中,大部分網友認為生命高于一切。一名網友說:“新聞誠可貴,道德價更高。記者也是人,見死能不救?寧可丟職業,不要丟人性!”該評論得到了很多網友的贊同。針對論壇上還存在的懷疑曹愛文在“作秀”的觀點,有網友評論說,“很多人都因為平時騙人或被騙的次數多了,所以看什么都像是假的,真悲哀。”

  但也有少部分人表示“采訪才是一個記者的分內之事。”在此類觀點中,有網友提出了更深層次的思索:“在非洲和巴爾干一些國家種族屠殺現場、在戰爭現場、在人道主義危機現場、在瘟疫、災害現場……到底應該冒著失去自己生命的危險救一兩個生命,還是將現場的真實情況報道出去引起更多的關注,拯救更多的生命呢?相信答案是毋庸置疑的。”

  反響超出了預期

  □易先生 (新浪編輯)

  截止到昨天下午6時,新浪網關于曹愛文救人事件的討論,已有近1600條評論跟帖。緊跟其后的一個討論,網友跟帖只有500條。

  新浪網負責討論版塊的編輯易先生說,網友對女記者救人事件的關注熱度,超出了他們的預期。他說,從《河南商報》首先關注這個事件后,新浪首先進行了轉載。

  易先生說,看到稿子后,新浪迅速組織出了討論內容,并放在了要聞首頁重要的位置。他們把這個討論的主題定為“生命與新聞孰輕孰重”。

  易先生說,從評論的內容來看,支持記者救人的帖子達到了1100多條,而反對的帖子只有300多條。

  全臺職工要向曹愛文學習

  □周紹成 (河南電視臺臺長)

  這種在危難時刻挺身而出的舉動,體現了曹愛文的正義感和責任心,體現了一位新聞工作者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得到了現場群眾的贊揚。同時,體現了新聞工作者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人文精神。

  目前,河南電視臺已經作出決定,對曹愛文給予通令嘉獎,表彰她高度的人道主義精神和高尚的職業道德,并要求全臺干部職工以曹愛文為榜樣,加強職業精神、職業道德、職業素養的學習和歷練。

  曹愛文:一周沒出片子了

  昨天,曹愛文“抱怨”說,事情發生以后,她每天都接受采訪,已一周沒出片子了。

  繼河南電視臺都市頻道獎勵曹愛文1000元錢后,河南電視臺近日也貼出嘉獎令,再次表彰其行為。曹愛文的大幅海報出現在河南電視臺辦公大廳里。

  曹愛文說,第一次發現自己被寫進報道時,挺興奮,畢竟還是個小女孩,有些虛榮心,感覺自己得到了別人的認可。但一周之后,事情的影響遠遠超出了她的想象,盡管領導們還表示理解,但她不希望這件事會影響到自己將來的生活。

  “過去這么多天,每晚睡覺前,我仍會想起溺水女孩上衣上的龍貓圖案,大家對那天事情的討論,更讓我無法遺忘當日的情景。不過想起女孩的離去,我已經不再傷心了,有的只是遺憾。”曹愛文說。

  救人和職業沒多大關系

  □劉道興 (省社科院副院長)

  新聞工作者的職業是采寫新聞,曹愛文在人的生命遭遇危難時刻放棄采訪而救人,表現出了一種人性的本能。

  這件事也折射出了她內在品質的高尚,從這個意義上來講,這和她是新聞記者這一職業沒有多大關系,換句話說,即使她不是新聞記者,而是從事其他職業,遇到這種情形,照樣能挺身而出,因為她的高尚品格決定了她的行為。

  做新聞要有悲天憫人情懷

  □王克勤 ( 中國經濟時報首席記者、香港大學訪問學者)

  造就一篇好新聞的,絕不僅僅是靠漂亮的文字、敏銳的嗅覺和機巧的處理,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種俯仰天地的境界、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懷、一種大徹大悟的智慧。當這種境界、情懷和智慧面對社會發展進程的基本問題時,一篇好新聞便應運而生了。

  我們為什么做新聞?做新聞的終極目的是什么?人類的一切活動是為了讓每一個個體的人生命安全、健康、幸福、自由、平等、有尊嚴、有權利地活著,并且幸福地生活著,媒體與記者的一切行為都應該服從這一基本價值。

  我為中國當下功利、浮躁、麻木的中國新聞界出現曹愛文這樣的記者而高興,她懂得捍衛生命的尊嚴!

  教育:重技能更要重精神

  □劉敏言 (鄭州大學新聞系原系主任、文化學者)

  曹愛文的這種事跡是一個新聞記者高尚職業道德的體現,是她人生的一個壯舉。從職業上講,她不擔負救人的任務,但是從人文關懷上看,流露出了她人性的善良、人格的魅力和高尚的情操。

  她身上不僅僅體現了高尚的職業道德,也體現出了一種人格內涵,這與她本人的文化素養和受長期的良好教育是分不開的,也是現代新聞教育所體現的成果。這件事本身不是孤立的,而是一種人文精神的自然體現,是人的本性的自然流露。

  所以在現代教育中,更要注重“雙重”教育,尤其是對新聞專業的教育,不僅僅是對學生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教育,更重要還是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

  “這就是她做的事兒”

  □萬瑩 (曹愛文一起長大的玩伴)

  萬瑩是鄭州師專音樂系教師,兩人在河南電視少兒藝術團學舞蹈時相識,中學是同學,直到考大學時才各奔前程。萬瑩在報紙上知道了曹愛文救人的事后,她說當時自己的第一感覺是,“這就是她做的事兒”。

  “公交車上,碰到有人不給老人讓座, 一般人也就底下發發牢騷,說坐著的人沒素質,可愛文就不一樣。”萬瑩說,一次有老人上車沒人讓座,站著的曹愛文環顧車廂一周,然后攙著老人徑直就走到一個年輕小伙子面前,客氣但直接地請小伙子讓座。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