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最親的人莫過于母親,世上最大的愛莫過于母愛,世上最大的惡莫過于遺棄年邁的母親,尤其當她身患絕癥即將離開人世之際――也許,你有足夠的理由指責這位大逆不道的不孝之子,而我卻對他怎么也恨不起來。對于這起“棄母事件”,筆者最大的感受是悲哀,而不是憤怒。
這位棄母的男子,原本是一位“孝子”。為給母親治病,他花光了所有積蓄,還背了很多債。他帶母親去北京看病時,甚至在胸前掛了塊“賣腎救母”的牌子。逼著這位“孝子”最后變成“逆子”的,只是“貧困”二字。所以這起“棄母事件”不是一個簡單的倫理道德問題,而是社會救助機制問題。
試想,假如老百姓看病不那么貴,診療費、醫藥費不那樣高,這樣的“棄母事件”也許就可以避免;假如這位母親在操勞了一輩子之后,也能像城里人那樣享受著勞保、醫保,這樣的悲劇就肯定不會發生。當然,如果她的兒子很有錢,同樣不會遺棄躺在病床上的母親。可是,我們一時不可能讓所有人都變得富有,即使在美國,也無法保證人人能支付高額的醫療費用,能化解人生中的災難。只有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才能幫助那些無力自救的人渡過難關。
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先生最近表示,“實現‘全民低保’,是國家財力完全可以做到的”。中國有13億人口,“全民低保”要花多少錢我們無法估算,但是能不能做到是一個問題,愿不愿意做、是否努力去做是另一個問題。保障老百姓的生老病死無后顧之憂,這是最基本的人權,是最基本的社會保障。如果財力允許,我們可以實行“高保”;如果財力不足,我們可以實行“低保”,優先保障那些貧困人口。而無論如何,“棄母事件”這樣的悲劇絕對不能一再上演。
其實,這位男子棄母而去,出于無奈,也不失聰明。與其將母親抬回家眼睜睜地等死,不如放在醫院獲得基本救助。好在千佛山醫院沒有遺棄這位可憐的老人,為她開通了“綠色通道”,為老人維持治療,醫院的護理人員也擔負起了照顧其飲食起居的工作。這也算是一個農民想出來的沒有辦法的辦法吧,或許他相信,這是一個有情的社會。▲
《生命時報》 (2006-07-25 第2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