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 子
老子 道教尊奉為道祖。據西漢司馬遷《史記》記載,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署名西漢劉向著的《列仙傳》則說老子字伯陽,陳國人。道教認為,“聃”和“伯陽”都是老子的字。至于其籍貫,或屬之陳國,或屬之楚國,這兩種說法并不沖突,苦縣本屬陳國,后來陳國為楚國所滅,故苦縣又屬楚國。
關于老子的出生年代,《史記》未載,只記孔子曾向他問禮。《列仙傳》載老子生于殷時。道教典籍,如唐末杜光庭的《道德真經廣圣義》、北宋賈善翔的《猶龍傳》、南宋謝守灝的《混元圣紀》都說老子生于殷朝第二十二王武丁九年,歲在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時。
據道教典籍記載,老子于周文王時任守藏史,后來遷為柱下史。周朝衰落之際,老子辭官離去,經函谷關(在今河南靈寶縣境內)時,關令尹喜懇請他著書傳世,于是老子寫下了五千余言,這就是傳誦千古的《道德經》。
在先秦時期,先后有關尹子(尹喜)、楊朱、列子、莊子等繼承和發展老子思想,從而形成了道家學派。戰國末期的道家將老子與黃帝聯系起來,形成了黃老之學。西漢初期,黃老之學曾被作為政治上的指導思想。兩漢之際,黃老之學的清靜無為思想與方仙道的神仙信仰相結合,形成了黃老道,老子被視為“道”的化身。東漢明帝、章帝之際,益州太守王阜作《老子圣母碑》云:“老子者,道也 ”。桓帝延熹八年(165年),陳相邊韶作《老子銘》,稱老子“道成仙化,蟬蛻渡世。自(伏)羲(神)農以來,世為圣者作師”。
東漢順帝時,張道陵在巴蜀鶴鳴山創立正一盟威道 (又稱天師道),尊老子為教主,以“道”為最高信仰,奉《老子五千文》為經典。張道陵又著《老子想爾注》,認為道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即老子)。后來道教又將老子尊為“道德天尊”,列為三清尊神之一。在道教中還流傳著“老子一氣化三清”的說法。
唐朝皇帝姓李,自稱為老子后裔,尊老子為圣祖。唐高宗乾封元年 (666年)尊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 其后,玄宗又于天寶年間一再加號為 “大圣祖玄元皇帝”、“圣祖大道玄元皇帝”、“大圣祖高上金闕玄元天皇大帝”,并于西京、亳州設太清宮。宋真宗為避宋室圣祖趙玄朗諱,改稱老子為“真元皇帝”。大中祥符六年(1013)八月,詔加號老子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
唐玄宗開元三年(715年)詔以二月十五日老子誕辰為玄元節。后來唐武宗又敕老子誕辰為降圣節,全國休假一日。可見,老子的圣誕為二月十五日,曾被唐朝政府所確認,并作為公共假日。
(來源:rudaoshi.cn 編輯:畢昭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