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般若(觀慧)度(轉載)
2006-08-13
般若(觀慧)度
                              ---摘自《闡明釋迦牟尼佛諸密意》
 

分三:般若(觀慧)的性相、抉擇彼之自性、生起般若(觀慧)的功德。
     第一節 般若(觀慧)的性相    此章體例不統一
如實通達所知(所知:可以認識的外境,柱或瓶等任何事物均為有情之心乃至佛心所可了知的共同境界。)之實相,此如以加行、正行、結行攝持,就稱為到達般若(觀慧)(2863慧,觀慧,辨析力,智慧。梵音譯作般若。五別境界之一。緣各自對境所察事物,對其本性、特性、自相、共相、若去若取詳細辨別之最勝心所,具有除治猶豫之作用)的彼岸(觀慧度)。
第二節 抉擇彼觀慧之自性
分三:認識觀慧的不順分、分別觀察對治的自性、彼等無倒成辦。
一、認識觀慧的不順分
分二:認識邪慧(不如法的智慧)、思維邪慧之過患。
(一)認識邪慧
如同愚人,不認識觀慧的功德;如同外道,雖然尋找觀慧卻顛倒精進;如聲聞雖無顛倒,卻不能成為圓滿佛之因,即有如此三種邪慧。
(二)思維邪慧之過患
分二:此生的過患、永久生世的過患。
1、此生的過患
由無知之力,而自己畏縮;不了知應作和不應作;為天等世間所輕蔑;猶如狐貍投生于獅子中,不能進入智者的行列。此等過患,即如《律經》所說:“猶如獅子不會承侍狐貍”,即是說的這種人。如《藏嘎》所說:
實為二足之畜生,所有愚者遍舍棄。
又說:
無聽聞財此地上,感覺一切皆瞎子;
……
又:
智者面前畏避逃,蠢人之中歡喜戲;
雖無頸項之垂肉,也是有牙之黃牛。
    行者應時常憶念此等詩句所說的意義。
2、永久生世的過患
如《入行論》所說:
疾病纏身之諸人,于諸事業無能力;
同樣煩惱擾亂心,于諸事業無能力。
《俱舍論》也說:
諸法未抉而煩惱,永無寂靜之方便;
是故漂轉輪回海,導師如此而宣說。
    如無有觀慧,就不能作取舍,故做任何事也不得力;無論生往何處,皆成為鈍根;由此之業力,無論行何法都只能犯錯誤;縱然然觀修,我執根本也不會斷除;即使斷除,然不知道方便,也會墮入聲聞、獨覺的寂滅等過失中。
二、分別觀察對治的自性
分二:因之對治、果之對治。
(一)因之對治
敗壞觀慧之原因是無明,助緣是敬信邪惡的師友,如《釋量論》所說:
無明過患之根本,即是壞聚之見地(壞聚見:五蘊原是剎那變壞,和合成聚,無有真實我及我所,反執為有的染污慧。),
……
又說:
緣乃邪惡之師友,對此也有人評說:
邪惡自性遍黑暗。
佛經中記載,佛問弟子:“是誰讓你遭受如此之痛苦?”弟子回答說:“是不善的知識(老師)……”
因此,應精進于斷除邪慧的方便——聞思,即如經中所說:
聽聞斷除非真實,聽聞遣除諸罪惡;
聽聞增長諸智慧,聽聞獲得出憂苦。
又說:
如作聽聞勝觀增,……
    故依于聽聞,能減少無明的習氣。像這樣的聽聞,也應該聽聞清凈的善知識所作的、與三藏和四續部不相違的講述。如果講述的內容是與三藏和四續部不相合的近似法,那么,即使暫時雖現似善妙的行為,也不能作為上師,即如掛著野獸的尾巴賣驢肉,或如同獵戶穿著沙彌的裝束,或如給小孩暴飲暴食而導致腹泄等比喻。
(二)果之對治
分二:破除迷亂的觀慧、成辦無迷亂的觀慧。
1、破除迷亂的觀慧
分二:破除其他宗教的邪分別和佛教自宗的邪分別。
(1)破除其他宗教的邪分別
外道的邪見雖有不可思議之多,但可以歸總為常見(1064以執實心,觀諸法是常之邪見。)、斷見(784否定因果、前生、后世等說法的見解。)二種。其中,常見主要有四派:吠陀派(吠陀派:古印度一教派名。此派承許現、比、圣教及譬喻等四量真因、似因等正量觀察之規律。)、數論派(古印度一教派名,其創始人迦毗羅,有說為黑自在者,倡通曉二十五諦即得解脫之說。)、勝論派(見新編佛典287梵文稱吠世史迦,亦稱“衛世師”、“鞞世師”。印度外道之一,屬婆羅門教。據稱開創于成劫末的溫露迦(意譯鵂鶹,亦稱“食米齋”)仙人,以六句論為宗,造論名吠世史迦,意謂最殊勝之論。授法于五頂(梵名般遮尸棄),傳實、德、業、有、同異、和合之六句義。其后有慧月,加四句義而為十句義。)、能盡派(裸形派744印度一教派名。創始人離系子不慚裸體,因名無慚派;以灰涂身,因名圖灰派;流浪遠方,因名周游派。此派所承許之九句義為命、漏、律儀、老、縛、業、罪、福和解脫。時輪中所說九句義為有命、非有命、漏、律儀、所斷、縛、跳躍、去和來。)。斷見派據說僅有“這邊美麗”(享用現世)派。對這些外道,藏地的善知識們作了許多區別,揭示了他們的許多迷亂。他們全都是由因——我執所生,緣——不善的師友所攝持,本質——承許常、斷二者。
其中,四種常見主張:常我被業和煩惱束縛時為輪回;解開業和煩惱時為解脫。斷見主張:存在的我,在死即斷滅,既不存在輪回的束縛,也無脫離苦海的解脫。要破除彼等,可歸總為:斷除人和法之我執,而通達一切法無自性,以此從常、斷中解脫。
(2)破除自宗的邪分別
分三:破除執持聲聞宗、破除以大乘不了義執為了義、破除非聲聞非大乘的佛教。
A、破除執持聲聞宗
又有說差別部(有部:分別說一切有部。信奉《大毗婆沙論》的古印度佛教派系名。承認無為和有為三世的四宗派之一,即過去、現在和未來三時諸法,其體皆有,名為實有。)和經部(經部:信從契經,固執承認內心外境二者皆是實有的古印度小乘佛教一派系名。)。
B、破除以大乘不了義(1319未了義。為誘導尋常徒眾,以世俗之現象為主,指出補特伽羅、有情和蘊、界、處等,及其生滅往還,能漸次以言說意義稱量而增益者,以及開示此義之佛典及其注疏等,為不了義經。)執為了義之宗派。(655佛對殊勝化機,所說諸法法性遠離生滅戲論之甚深空性,及實有事性自然光明,超出一切思議言說境界之究竟義等,均是了義。此等經典及其注解為了義經。)
大乘又有唯識(唯識宗:是隨順圣者無著主張的一個宗派,他以理論破斥外境的實在,唯許心識實有,此分實相派和假相派。)和中觀(中觀派:遠離常斷二邊,二諦雙運,以此為主見的佛教四派之一。)二派,唯識派又有相(實相派1567唯識實相師。唯識師兩派之一。此派雖不承認所取境為實有,但承認如根識所現為實識有。)和無相(假相派1574唯識假相師。唯識師兩派之一。此派非但不承認所取境具實有,并如根識所現也無實有,并如根識所現也無實有,為識亦是假。)二派,中觀又有自續(中觀自續派:在世俗名言中承認事物自相實際存在的無性論者。)和應成(中觀應成派:但指出應成某種過失,啟發對方生起比量,使悟自宗的中觀師,即在世俗名言中也不承認事物自相實際存在的無性論者。)二派。如此之宗派,如墮入有無之邊,即使是自己承許為中觀,也需要加以破除,因為未超出常、斷之邊。彼等的詳細破除,參見我所著的《理量寶藏論》和《宗派的差別》。
C、破除非聲聞非大乘的佛教
分四:破除先前漢地宗、破除彼之追隨后世宗、破除當今著名的于唯識假相的觀修立為大手印宗、破除于現世般若度立為大手印宗。
a、破除先前漢地宗
僅認識自心就能成佛嗎?
在藏王赤松德贊(美髯公?赤德祖丹和金城公主所生子,吐蕃王朝第三十八王。迎請菩提薩埵和白瑪桑菩瓦來藏,建桑耶寺,并從印度、尼泊爾各地迎來佛教學者,培育翻譯人財,大量翻譯佛經,使以預試七人為首的藏族三百人出家初建僧團,由是佛教大盛。)時期,漢地的比丘說:“言詞沒有意義,以名言之法不能成佛!如能通達心,即為‘唯一白法’(只需通達一個見地就萬能,不需要其它方法。佛學詞典21頁。白法,梵語阿迦陀藥,是指一種能治百病的萬應靈丹,佛教徒常用以比喻樂空雙運的大手印,它能息一切生死苦惱。塔波拉結曾造論,證明佛曾將空性說名為“大手印,引用“唯一白法”代喻。向蔡巴也以“唯一白法派”為主造論典,使“大手印”之名廣為傳揚。2013),尋問印度和漢地的法派誰真實,益西旺波回答道:“靜命大師(2385希瓦措。譯言靜命、寂護。古印度一佛學家名。生于孟加拉,為薩霍爾王之子。后于那爛陀寺依止智藏論師出家,受具足戒。為中觀自續派論師及東方三中觀師之一,著《中觀莊嚴論》。8世紀中,應藏王赤松德贊邀請至西藏,設計修建桑耶寺。度初試七人出家,并開始建立僧伽制度,宣說律學、中觀。與赤松德贊和白瑪穹乃,并稱為“師君三尊”。在藏前后十余年,卒于土蕃。)有此遺教:‘蓮花生(1611吐蕃王朝“師君三尊”中之軌范師。生于印度西方古國烏丈那境內,得其國王因陀羅菩提撫養為太子,命名“蓮花生”或“池生金剛”。及長,赴孟加拉地方從巴爾巴哈蒂論師出家,號釋伽獅子。從八大持明受八部修行密乘,從佛密論師受幻化講述密乘,從室利僧哈聽受以大圓滿為主的眾多顯密經教。云游孟加拉及烏丈那等地,教化有緣皈依佛門,人稱蓮花王者。8世紀中,應吐蕃贊普赤松德贊之請入藏,倡建桑耶寺,教藏族弟子學習翻譯之學。從印度邀無垢友等通人證士至藏,翻譯重要顯密經論為藏文。為赤松德贊及王妃也協措杰等有緣者傳授無上密乘八法、金剛橛及訣竅正見等教法;創建顯乘經院及密乘道場,發展出家在家兩種僧團等,奠定了西藏舊派密乘之基。其后離開西藏,往之遮末羅等印度西方古國教化有緣,號稱羅剎王者、羅剎顱鬘大師云。)大師將此藏地交付于永寧地母十二尊(立誓永遠保佑藏土的十二尊主要地祗女神:遐邇名揚地母、頁巖孚佑地母、普賢地母、魔后地母等為四魔女神;獨具只眼地母、賢德明妃地母、剛烈尊勝地母、白衣龍后地母等為四藥叉女神;藏土孚佑地母、太一濟世地母、麗質冰心地母、翠聰綠炬地母等為四女醫神。)守護,故不會出現外道。然而自然會出現日夜、左右、上弦下弦、法清不清凈等兩兩的對法,此是緣起之必然。所以,在我離去之后,將出現一位漢地的堪布(和尚3074古印度四大語族中土語的“訶社”或“和社”,梵語音譯鄔波馱耶,藏語堪布,漢語親教師,尊稱為大和尚。),宣講抹殺方便和智慧的所謂唯一白法,即宣稱只需要通達心而成佛。這正是世尊在經中說的‘在五濁(1001五渣,五渾;壽濁、煩惱濁、眾生濁、劫濁和見濁。)之中的所謂見濁(1083五濁之一,執常斷邊,敗壞正見。),即于空性喜歡。’所以,不僅在藏地,就是所有五濁橫流之人,均自然于彼喜歡。此法如弘揚,就將損害共同的佛教!那時,應從印度迎請我的弟子名叫嘎瑪拉希拉(譯言蓮花戒,約于公元8世紀出生在東印度,是瑜伽行中觀自續派論師。)(蓮花戒)的大堪布來藏地,與漢地堪布辯論,從而戰勝之!’藏地雪域可照此授記去做!”
于是,藏王就迎請來嘎瑪拉希拉大師,在桑耶寺(3044山南札襄縣境一古代寺廟名。8世紀中,藏王赤松德贊和印度佛學家白瑪穹乃、希瓦措等三人仿照印度古廟阿登達波日寺形式,揉合漢地、西藏以及印度的建筑風格于一體,共同倡建。主殿代表須彌山,周圍有代表四大部洲,八小洲和日、月的小殿,雖曾幾度遭受火災,均經修復。11世紀中,原來流亡康青各地的僧徒,重返西藏,聚居桑耶寺,逐漸成為寧瑪派的主廟。),由藏王和堪布們作證人,收繳了所有人的武器,將兩串花鬘分別交付到兩位辯論者的手上,并如此約定:負者應向勝利者敬獻花鬘,并拋棄失敗者的主張,不如此奉行者將被國王所處決。當時,在嘎瑪拉希拉的席中,只有一些執持印度法派者和大臣郭等少數幾人。而于漢地堪布席中,竟匯聚了王妃卓色?祥秋和色瑪瓦?覺瑪瑪等眾多會眾。
當時,阿阇梨嘎瑪拉希拉問對方:“漢地的宗派是怎樣的?”漢僧說:“你的宗派從皈依和發心開始,就如同猴子爬樹一樣,從下面開始攀登(之法);而我的宗派主張:一切所作、能作的法,皆不能成佛,故由觀修無分別,通達心性而成佛!猶如大鵬從空中降到樹巔,是上降之法,故是‘唯一白法’!”
阿阇梨則指出和尚所說的,從比喻和意義二者來看皆不合理。首先,比喻不合理,即:大鵬是在空中倏然羽毛豐滿之后而降臨于樹巔;還是出生于山巖等之上,而羽毛逐漸豐滿才降下?前者不可能,后者只可以作為“漸入”(次第進入佛地)的比喻,而不可以作“頓入”(頓入佛地)的比喻。對此比喻疑問,堪布不能答復。
阿阇梨進而反駁說:“你不僅比喻錯誤,而且意義也是迷亂的。你所說的無分別的觀修是怎樣的呢?是要破除一種分別呢?還是要破除所有的分別?如是破除一種分別,那么,睡覺和昏迷等也成了無分別,因為存在僅破除一種分別之故。如是破除所有的分別,那么,你觀修不分別之前,需不需要先生起‘觀修無分別想’的分別(想法)?如不需要,那么,三界的一切有情也都成了觀修,因為先不生起‘觀修’想法的分別,也成了觀修之故;如需要首先有‘觀修無分別’想法之分別,那么,此想法本身即是分別,故失壞了‘觀修無分別’的承許。比如說‘不準說話’本身就是失壞了‘禁語’,或說‘不許喧嘩’本身就成了‘喧嘩’。”如此等等,以經教和道理加以破斥。
漢地堪布無力再辯。當時,國王說道:“如有答復,請說。”堪布說:“如頭被雷擊,不知道如何回答!”國王說:“既然如此,你應向阿阇梨獻花,請求原諒(道歉)!拋棄‘唯一白法’之法派!應按照不違背經教和道理的印度的法派而行,從今以后,誰再奉行此‘唯一白法’將受處置!”并將法律公布于整個藏地。
漢僧收集書籍之后埋藏于桑耶。據說當時,漢地堪布沮喪地回到自己的地方,但將鞋遺留在寺廟。因此堪布對諸弟子們如此授記說:“推測此兆看來,直到佛教將毀滅時,我的教法都會象鞋子一樣留下”
后來,諸善知識和智者們說:“漢地堪布雖不知道深法,但稍微知道征兆。因為這是現在那些人舍棄正確之諸法,主張認識自心而成佛,即‘唯一白法’的原因。”
另外,還看見一些《遺教》典籍中寫道:“不是堪布的其他一位漢僧泄氣去漢地時,遺留了鞋子,故推測此兆而說這些話”
當時,漢地堪布頭上燃起火,面朝西方極樂世界而逝。色瑪瓦?覺瑪瑪擊打自己的命根而自殺等等。
 
                                                                                                                                                 

                                                                   張煒明   譯

 四川康巴藏傳佛教文化研究會 《藏傳佛教文化網》。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