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燕趙都市報
中國醫師協會會長殷大奎12日在某論壇上稱:近些年中國醫患關系比較緊張,部分人把“看病難、看病貴”的責任都歸結到醫院和醫務人員,出現了對醫務人員不信任、歧視,甚至丑化的現象,這對社會和公眾都不利。為緩和這種緊張,他主動站在醫方作出承諾:要進一步呼喚中國醫務人員高度的社會責任感,提倡高尚的醫德醫風和對患者的至誠至愛,把救死扶傷、人道主義的精神發揚光大。(中新社8月13日)
應該說,相比前段時間有關部門“輿論妖魔化醫生導致醫患緊張”的言說,殷會長這番話要客觀和理性的多,主動的道德自省姿態很有點和解誠意———但說實話,筆者并未被這種承諾所感染,感覺這只是一種空洞、虛幻、自欺欺人的道德高調,如果醫師協會真想“呼喚醫務人員高度的社會責任感”,應該能在現實中敏感地抓住一些道德拯救機遇,以干預現實中公眾密切關注的媒介事件來“倡導對患者的至誠至愛”。
眼前就有這樣一個作為道德拯救機遇的公共事件:一位患者近日到河南駐馬店市婦幼保健院看病,由于帶錢不夠,隨后向素不相識的醫生禹軍借了20元錢救急,出于對禹醫生墊付治療費的感謝,患者回家后當即寫了封感謝信貼到醫院。然而,院方第二天竟對禹醫生作出了撤職和待崗的處理———沒有什么比醫生替患者墊付治療費更能改善醫患關系了,另一面,也沒有什么比懲罰這樣的好醫生更傷害醫患關系了!公眾對這種逆淘汰義憤填膺。好醫生在公眾眼皮下受到一次傷害,足以抵消一百次為改善醫患關系所作的努力。
如果醫療協會真想提升醫德醫風、緩解醫患緊張,應把這種公共事件當作一次難得的道德拯救機遇,及時通過干預事件表明自身的價值立場,對醫院的荒唐決定進行調查,力挺禹醫生的道德行為。說要“倡導對患者的至誠至愛”,禹醫生為患者墊資救急的行為不正體現了這種醫德,有什么比在如此鮮活的媒介事件中力挺一個好醫生更能傳播這樣的醫德醫風?牽引著公眾眼球的公共事件是最好的價值凝聚機會———可禹醫生待崗幾天了,沒有一個協會站出來表明立場。
其實,社會中一直不乏這樣的公共事件,有引起輿論風暴的哈爾濱天價醫療案,有揭露醫院黑幕后被迫辭職的醫生胡衛民,有為民工辦醫院遭遇行政刁難的杭州醫生趙華瓊———這些都是很好的道德凝聚機會,掌握著組織資源和網絡資源的各種醫療協會應該站出來,代表行業斥責天價案中不負責的醫生,力挺為民醫生胡衛民,幫助趙華瓊與刁難的行政部門進行博弈,站到善的一邊與惡劃清界限,把握住鮮活的道德拯救機遇對行業道德進行價值整合。如此公共事件中一個及時的表態,要比空談百萬次“醫德醫風建設”強上百倍千倍,雖然公眾痛恨懲罰好醫生的醫院,但如果醫療協會代表行業力挺好醫生的話,會爭取到公眾對整個行業的好感,從而改善醫患關系。可這些事件中各醫療協會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沉默,放任公眾在這些事件中滋長的不滿情緒。
一邊是對“對患者至誠至愛”的醫生受到傷害視而不見,一邊卻在高調地空談要倡導“對患者的至誠至愛”———道德拯救機遇卻空談道德,這種偽善的姿態怎能不讓人反感。(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