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除了普通的網絡游戲讓青少年癡迷外,一種叫做“網絡婚姻”的成人游戲,也因顛覆了人們的傳統觀念,而受到不少中學生的追捧。
所謂“網絡婚姻”,就是素昧平生的男女玩家,在網上認識并覺得“情投意合”后,便在虛擬的社區中“辦喜宴”,“結婚安家”,“生兒育女”,如果日子過不下去了,就選擇“離婚”。“亦真亦幻難取舍”,“網婚”究竟給未成年人帶來了什么呢?
“ 網婚”的過程可謂完備:情投意合的一對在網上一起置辦虛擬的家私;婚禮上華燈璀璨,“新人”站在最顯眼的位置,伴郎伴娘分列兩旁;司儀、牧師和賓客等一應俱全;燃放煙花、交換戒指、喝交杯酒等,和現實婚禮一模一樣;雙方“相聚”達一定時長還可擁有自己的孩子……“你是主角”的感覺讓人樂此不疲。
“網婚”包含幾乎所有的婚姻要素,卻惟獨缺乏責任:據央視報道,對北京軍區總醫院青少年心理成長基地80名年齡在14至18歲的學員進行調查,結果顯示,23%的人有過網婚經歷。在這些人群當中,有過十次以上網婚經歷的人員占半數以上,每次網婚最長能維持一年左右,最短的只維持幾個小時就離婚了;一男生在兩年的時間里娶了三十多個老婆,堪稱妻妾成群;有對新人婚后,一度在網上連續廝守五天五夜,可后來男方因事去外地一個月,就在這個月里,婚姻出現了變故,女方在網上偷偷“離了婚”,而且又找了一個新“老公”,男方氣得哆嗦。
向往“網婚”的少男少女基本上出于這樣的初衷:年齡不到,條件不成熟,但又想去了解,出于好奇心,就去體驗一下結婚是個什么樣子;進入婚姻殿堂時很興奮,覺著自己象一個成人了;“締結姻緣”也就是玩一下而已,沒什么大不了的。
可經歷了“網婚”后,少男少女的心理、行為,發生了或微妙或顯著的變化:有些孩子從此沉迷其中,無法在現實中正常地學習和生活了。他們每天要在網上泡五六個小時,家長不讓就變著法子去網吧;有些孩子逃課,一連四五天都在玩這種游戲,沒錢了,或實在需要換衣服、洗澡了才回家;學習越跟不上就越不想學,但求在“網婚”中不斷尋找到快樂和撫慰。更不應忽視的是,本只是一種虛擬,有人卻把它當成了現實,并為此付出了真實的感情。據《楚天都市報》日前報道,武昌某女生半年前在網上“結婚”,建立了“小家庭”。每天,兩人用溫馨的文字和圖片共筑“愛巢”。“家”里不但有時尚的裝飾,還有三頓飯的菜譜。可誰想“老公”、“兒子”突然“離世”,悲慟的女生因此不能自拔,患上了抑郁癥。假戲真做,幻想竟給人帶來現實的傷害。
“網婚”甚至對傳統的婚戀道德、家庭倫理、法制觀念發起了挑戰。時至今日,因“網婚”而導致現實婚姻破裂已不是什么新鮮事。成人“無厘頭”,不諳世事的青少年就更“沒譜”了。不少中學生沉迷虛擬的“快樂”、“幸福”之中,既逐漸銷蝕了理想、進取心,又損壞了健康的人格。有調查顯示,38%經歷了網婚的青少年,已一定程度地改變了對現實婚姻的看法;而一次次的結婚離婚,沒有任何現實法律的約束,也容易造成一種法律意識的虛無。這一切,無疑不利于未成年人的成長,也不利于社會的發展。
不可諱言,青少年在游戲中摸索現實知識是好的,他們也需要通過某種渠道來緩釋緊張。但“網絡婚姻”,畢竟是幻想與現實之間的一場游戲,當結婚已成“網事”,半夢半醒的“生存狀態”無疑對青少年產生學業、人際交流、婚姻和家庭觀念等方面的負面影響,部分人還可能誤入歧途。因此,喚醒沉湎于“網婚”的青少年,幫助他們校準人生坐標,已不容遲疑。同時,對“網婚”這種看似“溫和”的網絡游戲進行分級監管,明確區分哪些游戲可以讓孩子們玩,哪些游戲只供成年人玩,也應擺上有關監管部門的議事日程。
[稿源:紅網]
[作者:陸湘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