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報
心理
在時下的年輕人中,如果誰不知道殺人游戲,一定會被認為是“史前動物”。在短短的幾年中,殺人游戲風靡了全國,特別是受白領和學生的追捧。但現在殺人游戲也惹來了一些麻煩,就在不久前,哈爾濱的兩名女子因為沉迷殺人游戲結了仇,結果在現實生活中真正拼殺了一次,并付出了血的代價。而關于殺人游戲的討論也因此在媒體中展開了。
本是智力游戲
記者了解到,殺人游戲是一個角色模擬游戲,扮演角色包括“法官”、“警察”、“殺手”、“平民”等,具體情節主要是“殺人”和“找兇手”。“殺人游戲”的名字聽起來很嚇人,實際上卻沒有半點暴力成分,更不需要任何武器裝備。
很多親身參與過游戲的人都有不同感受,因其充滿懸念,而且緊張刺激,年輕的白領和學生更容易沉迷這個游戲。心理專家說,作為一種撲克牌游戲或網絡游戲,其本身無可厚非,甚至還是一個很好的智力游戲,因為參與其中可以鍛煉人的觀察力、邏輯思維能力、判斷能力還有口頭表達能力,甚至還有人說它曾是哈佛大學MBA的心理訓練課程,是上世紀末由硅谷歸國的留學生將其帶到國內。
而殺人游戲也很快在國內風靡:從最初留學生、IT界人士的幾個人扎堆,發展到專門的游戲吧、游戲網、游戲組織進行各類不同級別不同圈子的拼殺。有網民保守統計,全國至少有100萬人接觸過這個游戲。
玩家質疑“罪惡說”
很多玩家表示,自己之所以喜歡殺人游戲,只是因為它是一種休閑娛樂,并能讓自己迅速從日常緊張狀態放松下來。而不自覺的放松,也使一些人將自己生活中不為人所知的一面表現出來:比如本來沉默老實的人因游戲規則變得非常能言善辯。于是身邊有的同事朋友就覺得,是否這個“他”才是真正的他?游戲立刻引起了現實中的信任危機。
而關于殺人游戲的質疑也由此開始出現,比如認為殺人游戲涉及到欺騙、影響人和人之間信任,暴露人劣根性,推崇強權思想,鼓勵僥幸心理、賭博心理以及讓人成癮等。甚至還有學者認為,殺人游戲將最嚴重的犯罪當成游戲,違背了基本的倫理道德,并會讓人們對于“殺人”的敏感度不斷降低,從而給現實生活帶來許多負面影響。
記者為此向不少殺人游戲新老玩家進行了解,大多數人認為,這種游戲罪惡論的說法過于上綱上線,因為游戲畢竟只是游戲,實際上并沒有那么多所謂的影響。不但如此,很多玩家都覺得,面對面的游戲彌補了成年人距離隔閡,使人更加親密交流。如果說游戲存在欺騙、暴力、強權、成癮等問題,那我們日常接觸的書籍、電視劇、其他網絡游戲甚至小時候玩的兵抓賊的游戲同樣存在這個問題。
三類人不宜玩“殺人”
對于現實生活中受殺人游戲影響、甚至將游戲升級為真正的殺人行為的情況,心理學專家認為問題并不能完全歸咎于游戲本身,畢竟絕大部分玩家并沒有出現這類情況,而問題只在少數人身上。專家說,正常的人都會理智分析和對待殺人游戲,并能對游戲與現實生活作出區分,而每個人固有的性格不會因喜歡殺人游戲而輕易改變的。之所以出現成癮、暴力等問題,主要是有些人不適合玩這種游戲。
總體而言,有三類人不適合殺人游戲:一是未成年人。未成年人因為心智還不健全,容易受外界影響、暗示,且容易沉迷于其中而不能自拔;二是心理比較薄弱的人,有情緒障礙、特別是有精神障礙的人更不宜玩。這類人心理較脆弱,不夠堅強,且精神異常的人特別敏感多疑,玩這種游戲反而會加重病情;三是有心臟病、心腦血管疾病的人,因為這種游戲會引起精神緊張,容易誘發各種心腦血管疾病。此外,專家提醒,如果玩家的親密朋友或者情侶性格比較多疑或者精神相對脆弱,建議不要玩得太過火,以免“假戲真做”。總之,和其他所有社交游戲一樣,良好的人際關系要建立在真誠和信任的基礎之上,游戲僅僅是游戲。
至于一些玩家將游戲延伸到現實生活的信任問題,專家認為有這種想法的人本身心理素質可能不健全,性格可能過于敏感和多疑。因為人本質上就具有多面性、復雜性,有多種表現傾向。不能正確地認識這一點且輕易地受游戲干擾、影響而懷疑別人,這種人不僅不適合玩殺人游戲,且自身可能也需要接受一定的心理輔導。
專家支持:廣東省人民醫院精神心理科、廣東省精神衛生研究所林勇強主任醫師
本報記者陳佳利實習生孫邦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