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社科院青少所最近的一次調查中,16%的滬上青少年被訪者認同“在馬路上撿到1000元錢后私占、私分”,46.1%的青少年甚至贊同“誠實就是吃虧”的觀點,還有一成多青少年對一些違背傳統美德的行為持認可的態度。傳統美德似乎正面臨丟失危機。
近半數青少年認同“誠實就是吃虧”的調查結果,讓上海社科院青少所所長楊雄發出了這樣的感慨:“傳統美德在滬上青少年中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
楊雄告訴記者,調查顯示,當前,未成年人對一些基本的社會公共生活規范以及傳統美德的認同出現了一定的偏差。除了拾金不昧外,對“不讓座”以及“亂穿馬路”行為持有肯定與表示難以評價的青少年比例分別高達37.3%和29.3%,而對“公共場所隨意喧嘩”、“亂涂亂畫”、“乘車不買票”等行為表示認可的青少年比例也都超過了10%。
“這些都說明未成年人對傳統美德,或者說是公共倫理的遵循還處于一個較低的水平。”楊雄說。
雷鋒最大優點竟然是“帥”
楊雄說,在一個多元化的社會,社會道德的義務性正越來越少地被提到。人們更多考慮的是,我還給別人東西,我能拿到多少獎勵,拾金不昧已經附加進了經濟利益的元素。在旁人“拾金要昧”的行為暗示以及家長所灌輸的功利主義綜合作用下,青少年的個人主義正在不斷膨脹,而這樣的利己思想也導致他們在行為處事上特別注重個人利益,完全把一些公共生活規范拋在腦后。
尤其令人擔憂的是,中華5000年文化所積淀與傳承的道德精髓正面臨“丟失”的窘境。助人為樂更多的是只在3月5日才能被感受到,甚至有個別青少年在回答“雷鋒最大優點是什么?”時,竟然回答說“帥”。
引導要有全新的方法
楊雄表示,青少年所追求的大多是比較前衛的個體價值,不再把個人看作是社會的零部件,而是要成為切切實實的主體。楊雄說,“當前價值觀教育要解決的難點就是,如何在承認個人追求物質價值的同時,又引導未成年人獲取高層次的精神追求,防止功利主義、實用主義對未成年人的影響。”
楊雄告訴記者,上世紀90年代出生的青少年,他們的視野和所接受的信息量,遠遠勝過以往,所以,對于這一代未成年人的引導與評價要有全新的理念和方法,不要再把他們視作被教育的對象,而是應該在指出他們自身不足的同時,努力克服成人價值系統本身知行不一的現象,只有這樣的教育才會起到實效。
專家觀點
用社會規范來承載傳統美德
“雖說調查反映的僅僅是青少年一個層面的想法,但歸根到底,傳統美德的‘丟失’是全社會共同遭遇到的挑戰。”華東師大教育學系吳遵民教授告訴記者,在日本,如果被巡警發現所騎自行車的人并非車主,該騎車者就會有刑事記錄。所以,很多人都覺得“偷車”行為非常不值得。吳教授說,這個事例是一個非常好的提醒,傳統美德不是口頭說說就能發揚光大,它也需要一種社會規范來加以承載。
吳教授表示,把傳統美德的丟失怪罪于青少年顯然缺乏基礎。“只有社會形成一定的制約規范才能解決傳統美德的丟失問題。”吳教授說,并不是說大人從小讓孩子唱“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面……”的童謠就完成了傳統美德的傳承責任,家長、學校以及社會更需要做、也是迫切要做的更多的,應該是遵守傳統美德的行為來影響孩子,激發他們從內心自然而然地形成遵守傳統美德的良好愿望,并引導他們按照所接受到的教育信號來執行傳統美德。
市民聲音
物質鼓勵也需要
曾經公開懸賞招領失物的張先生告訴記者,雖然將拾到的財物如數上交或交還失主是我們的傳統美德,但很多人都抱著這樣一種心理:我的這種行為應當得到一定的回報,不僅僅是一聲道謝,還希望失主能給予一定的物質酬謝。《論語》中也記載:孔子有個學生見一個人掉進了河里,便奮不顧身跳下水把他救起。被救者家屬重謝了他一條牛。有人就說他貪心。孔子卻表揚這個學生做對了。因為這一行為向社會表明了:只要冒著危險救了人,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得到回報,只有這樣才可以鼓勵更多的人去救人。
“我正是受到了這個故事的啟發。”張先生表示,通過懸賞50元最終他遺失的證件“完璧歸趙”,他也非常滿意這樣的結果。“如果因為講究誠信善良、堅守正義公理,帶給人們的是尷尬遺憾,是否意味著需要通過‘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拾金不昧等傳統美德再現光彩呢?”張先生說,只要能在拾金不昧和拾金而昧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客觀上促使失主財物失而復得,給予適當的獎勵不僅將創造良好社會氛圍,更是傳統美德繼續傳承下去的一個紐帶。
記者調查
“歪理”聽上去竟如此完美
網友振振有辭應對傳統美德
傳統美德“執行”究竟有多難?記者特地通過網絡做了個調查。
問題一:拾金不昧
“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交給民警叔叔的手里面……”這首歌很多人都會唱。但記者調查中發現,所謂的“拾金不昧”已經被大多數的人所鄙視,而且他們還都有各自“圓滿”的解答。
不給是為了公平網友陳小姐就認為自己不會上交任意一筆撿取的錢物。“原因很簡單,我掉了錢也沒人還給我啊。”陳小姐覺得,既然別人拿了我的錢都不給我,一旦我撿到了別人的錢,就算是給自己補償了。
支持率:30%給自己一個尺度網友孫先生則“理智一點”。
“我會給自己一個限度,超過3000以上的上交。”孫先生覺得,3000元以上算是大數目了,自己放在身邊感到燙手,要是萬一被警察查到,“是不是會被安個侵吞他人財產的罪名?”不過,要是3000元以下,那就會心安理得。“畢竟金額不是很大,也算是發筆小財。”
支持率:50%盡一點自己努力而徐小姐告訴記者,自己會在原地等失主一會,“如果過了時間,那也就怪不得我。”徐小姐說,這樣做也算是盡了力,“用起這筆錢來會安心很多。”
支持率:20%令記者吃驚的是,在這些“拾金要昧”的調查者中,沒有一個人首先想到要把錢款交給警察或是相關部門,他們更多反問記者:“檢了多少錢?”、“旁邊有人嗎?”……
話題二:公車讓座
尊老愛幼也是傳統美德,最明顯的就是讓座。然而,記者采訪中發現,不少調查者把“讓座”改成了“有條件讓座”。換言之,并非所有的情況下他們都會讓座。
“讓座我會,不過要看情況。”網友滕小姐表示三種情況下她不會讓。第一,要讓的老人看起來比她壯實;第二,單獨乘車的小孩,這就代表他已經有了自主能力;第三,如果她自己背著大包。
滕小姐的說法得到了不少人的贊同。很多網友認為,遇到孕婦絕對要讓座,但老人就未必,孩子更是不一定。“萬一是十幾站的路,那豈非要站好長時間,就為了一句謝謝,值得嗎?”
話題三:謊言無罪
誠實,有時是一種不必要的東西。在調查中,不少網友向記者表達了這樣的觀點。
“大學校園里考試,很多同學都在作弊,難道你要我站起來向老師舉報?”一位高校學子如此表示。“這樣做豈不是弄僵了我和同學之間的關系?人家會認為我就是為了出風頭。”
這種說法得到了幾乎所有調查者的一致認可。“眼不見為凈,這樣最好。”不少人覺得應該如此。
一些網友毫不避諱地表示,在找工作的簡歷中就不同程度地進行了摻水,至少是當過學生干部,有的則平白添了在名企工作的經驗。
“這樣有什么錯呢?我不這樣做別人也會做,這只不過是為成功增添了一些砝碼而已,沒什么值得批評。”
社會公德永不落伍
復旦大學社會學系于海教授昨日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社會公德永不落伍,不管是中國古代的《論語》,還是西方的《圣經》,里面都有關于公德的闡述,是人類偉大的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當然,之所以現在會產生這樣或那樣解釋出的歪理,與中國轉型中道德水平的下降不無聯系。”
于海指出,不少大學生覺得作弊沒有錯,為什么?是因為在他們眼里,這不過是小事,和大人的一些所作所為相比,這算不了什么。“你們大人為了錢、為了升職可以說謊,我為什么不可以?于是出現了這種可怕的有樣學樣行為。”
拯救良知,于海覺得必須從兩方面入手:“首先,我們必須培養全社會的羞恥感。就拿公交車上的讓座來說,你不讓座可以,但你會如坐針氈。其次,獎懲制度與羞恥感相結合就能夠保證社會公德的正常延續。”于海特別指出,青少年社會公德心的培養尤其要引起關注。“目前,孩子們在環境保護、擔任志愿者等方面都做得比大人好,他們是祖國有希望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