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19-21日,亞歐會議第三次不同信仰間對話會議在南京舉行。來自亞歐兩大洲的會議各成員相聚在古城南京,共同探討加強不同信仰間對話與合作。 此次會議主題是“深化不同信仰對話,實現和平、發展與和諧”。來自亞歐會議各成員方的代表,包括政府官員、宗教界人士、學者等,圍繞不同信仰間對話與全球化,不同信仰間對話與和平,不同信仰間對話與社會融合及發展,不同信仰間對話與文化和教育合作等話題進行討論。

葉小文局長在會議閉幕式上發表了題為“和而不同、美美與共”的致辭: 這次會議,強調“增進不同文化和宗教間的相互理解和尊重”,用中國的傳統語言來說,就是“和而不同、美美與共”。 眾所周知,鼓勵不同文明和宗教的對話與合作、化解對抗與沖突,已成為一個國際熱門話題。聯合國就有多個涉及文明對話的倡議和機制,如“不同文明對話年”、“文明聯盟”、“宗教和文化間合作促進和平”等。強調“和而不同、美美與共”的意義和貢獻在于,為不同文明和信仰之間,實現對話、實施對話、有效對話、持續對話,奠定重要的前提和基礎。 我作為中國國家宗教局長,就從宗教方面談談這個話題。中國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五大宗教,信徒總數超過一億人。他們互相尊重、和睦共存,與不信教群眾之間和諧團結,在社會建設、道德凈化、慈善公益和文化交流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這種局面的形成,肇源于中華文明尚“和”的傳統,得益于中國宗教崇“和”的美德,離不開中國政府倡“和”的努力。 中華文明尚“和”的傳統。“禮之用,和為貴”。“和”的精神,是一種承認,一種尊重,一種感恩,一種圓融。“和”的基礎,是和而不同,互相包容,求同存異,共生共長。“和”的途徑,是以對話求理解,和睦相處;以共識求團結,和衷共濟;以包容求和諧,共同發展。“和”的佳境,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明史上,少有文明之間的互相蔑視、彼此踐踏,多是互相尊重、彼此欣賞;少有文明之間的以大欺小、弱肉強食,多是有容乃大、海納百川;少有文明之間的高低優劣、生存競爭,多是相互平等、和合共生;少有文明之間的孤芳自賞、一枝獨秀,多是互補共榮、百花齊放。集中到一點,就是“和而不同、美美與共”。 中國宗教崇“和”的美德。在中華文化“和”的海洋中長期浸潤的中國宗教,蘊含著豐富的和諧思想。佛教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主張緣起共生,依正不二;在人與人的關系上主張“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在僧團內部關系上主張“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在自我的和諧上強調內心和平,“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道教在促進人內心和諧方面,主張少私寡欲,知足常樂;在促進人際和諧方面,主張“齊同慈愛,異骨成親”;在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方面,主張物我共生,其樂融融。中國的伊斯蘭教倡導和平和睦、愛國愛教、“兩世吉慶”、寬容仁慈。中國的天主教和基督教則主張“與天和好、與人修睦、與社會和諧”,積極倡導圣經中“和平”、“和好”、“和睦”的理念。 今天的中國宗教,正在推進“五教同光,共致和諧”。他們攜手合作,共同承擔社會責任,開展社會服務,舉辦公益慈善事業,扶貧濟困;鼓勵信徒在工作崗位上和日常生活中,對社會盡責任,對他人獻愛心,將各宗教的對話不斷引向深入。中國宗教將這股“和”風吹向世界。他們在中國舉辦的“世界佛教論壇”,“國際道德經論壇”,赴美國四大城市和德國先后舉辦的“中國教會圣經事工展”,得到了廣泛的好評。 中國政府倡“和”的努力。中國政府是法治政府,依法行政。在中國憲法中確立了宗教信仰自由、各宗教一律平等、政教分離的原則。國務院頒布了以“維護宗教和睦和社會和諧”為宗旨的《宗教事務條例》。我們主張不同信仰者在政治上團結合作、信仰上互相尊重,支持各宗教努力挖掘和弘揚教義中有利時代進步、健康文明和社會和諧的內容,服務社會,利益人群;支持宗教界在獨立自主、平等友好、互相尊重的基礎上積極開展對外交往。 主席先生,各位嘉賓:在今天的全球化浪潮中,中華民族既認真發掘自己文化底蘊的精髓,又注意吸取全球人類的智慧。亞歐會議成員匯集東西方不同文明,涵蓋世界主要宗教信仰。中國政府和宗教界都懷著喜悅和興趣,關注在中國南京舉辦的這次會議,傾聽來自不同國度、不同文明代表的重要意見。“不同文明之間的接觸在過去常被證明是人類進步的里程碑。”(英國哲學家羅素)“要在距離遙遠的民族間建設一座相互交流知識和技能的橋梁,最終走向一個新的和諧。”(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茲)我深信,亞歐會議的不同信仰間對話會議,有助于我們進行深入的接觸,搭建交流的橋梁,邁向和諧的目標,實現“和而不同、美美與共”的愿景。

會議期間,葉小文局長還會見了印度尼西亞印尼宗教國務部部長巴休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