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堯 中國文化
王 堯:中央民族大學 教授,中國文化書院 導師,香港大學客座教授
主持人:各位中午好,我們下午的論壇馬上就要開始了。王堯先生在青藏高原待了13年,他是我們今天下午可能在座的所有人當中,生活的地區是最高的一個人,正因為這樣,王先生對西藏的文化、對西藏的佛教有切身的體會,王先生的藏語很好,這注定了他以前胡耀邦總書記入藏的時候,王堯先生是隨身的翻譯,而且王堯先生在十世班禪身邊工作過很長時間,從這方面講他也很高,他住的地方很好,然后他接觸的人也很高,這些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他的學問很高,學問怎么個高法,只有王堯先生自己來講,我和各位一起來聽王堯先生演講,歡迎王堯先生。
王堯:各位朋友,在座的都是企業家,對深圳的開發和建設作出了重大的貢獻,我們國內現在有個說法叫做"深圳速度",特別是在最近紀念鄧小平誕辰一百周年的全國性活動當中,到處都放映了深圳的建設情況。所以我也在想,我來過深圳很多次,每一次來都看到深圳的發展,速度很快,而且質量很好,國內也有一些地方發展的很好,但是往往有一些配套跟不上,但是深圳既能快速發展,又能注重環境保護,而且工程質量、交通的安排都感覺非常好,深圳的形象給我的感覺就是最近在雅典的奧運會上,我們中國女排那個勝利,是一個驚險的,經過艱苦卓越的拼打,最后取得了金牌的精神,我覺得這很像我們深圳,也可以說像我們中國,今天早上余敦康先生說了,我們中國是到了"中華民族最危險的時刻",就在上個世紀的三十年代,日本人發動了全面的抗日戰爭,中國面臨著民族的災難,而我們絕處逢生,經過了艱苦的斗爭,取得了勝利。我們大家可以比一下,1900年是戰爭時期,戰勝了八國聯軍,可是到了2000年我們換了一個了環境,所以我對深圳是很佩服的,我把深圳的朋友們安排這次中國文化首屆深圳論壇,我看是又一次的深圳朋友發起的向"中國文化"的進軍,這一次由中國文化書院和北大哲學系聯合發起文化論壇,深圳的企業家們特別是獅子會和鼎元公司安排的,在座的這么多人參加,我覺得很了不起,今天特別安排讓我介紹一下佛教的人生智慧。
剛才王博先生已經介紹了,我曾經有四十多年前的機會,那是我們共和國剛剛成立,我就到藏區去,在藏區前前后后長期擔任著藏區的工作和牧區。政策研究所做工作,我從語文入手,我進一步研究西藏的歷史,西藏的宗教和文化,使我感覺到我們這個祖國非常偉大,很了不起。我們五十六個民族當中,大家都對中華文化作出了不可代替的貢獻,藏族當然是這樣。
那么今天我要介紹佛教,我先簡短的給大家介紹一下佛教的歷史。佛教的歷史,多的不說,和我們中國有關的,佛教的文化有2500多年了,建立佛教以來2500多年,我們可以把它分成四段。第一段有五六百年左右,就是釋伽牟尼成佛之前,他有了覺悟,建立了自己的學說,然后組成了神團,宣傳他的認知道理,對人生的理解,這樣建成了佛教,在印度也就分成了一些流派,其中600年左右的時間就有了大乘之教的派別傳到中國來了,在東漢時期就傳入了中國,我們中國人對佛教原先是不理解的,然后通過中介--西域的少數民族胡人介紹進來的,佛教到中國有二千多年了,第二是大乘佛教傳到了中國以后,不斷地發展,在其中有很長時間,和我們固有的儒家和道家,也就是后來說的儒教和道教的相互的了解,撞擊乃至沖突,最后又融合,形成了今天的格局,我們現在可以毫不慚愧地說,佛教已經成了中國文化的組成部分,所以中國叫儒釋道三教,佛教在中國扎下根了,并且形成了自己的特點,其中特別是建立了中國自己的宗派,比方說像大家所熟知的禪宗,那就是中國的佛經,是中國人自己創造的,許多佛經在中國的土地扎根、發展,然后壯大,我們中國人應該說是對佛教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佛教在印度被消滅了以后,特別是印度教興起以后,佛教逐步逐步地就衰老了下去,再加上伊斯蘭教在印度發展以后,佛教更抵擋不住,佛教在印度被消滅了,但是它在中國生了根,又從中國向日本和韓國傳播,所以韓國和日本的佛教是中國傳過去的,是中國傳過去文化論壇四號下午的大乘佛教,那個時期是鼎盛時期。
下一步就是在隋唐時期,特別是在唐代,公元七十幾年的時候,印度的最后一批佛教傳播到中國的西藏地區,這一撥傳進來就是晚期的佛教,所以里面有很多秘教的成分,所以在藏教的成分里為什么有很多的秘教,包括一些咒語和對秘教神秘的崇拜,在印度的佛教晚期,因為要向印度教爭奪群眾的時候,不得不向印度教靠攏,所以這一部分就傳到藏區去了。所以我們應該感覺到中國人是對佛教做的貢獻?,F在只要在國際上,特別是近百年來,轉向東方來看東方文化的人,不得不看佛教。而看佛教的人就要學習兩種主要的東西,佛教的東西,一個就是漢語,一個就是西藏語,為什么呢?因為佛教的經典絕大部分都翻譯成漢文,同時又絕大部分地翻譯成西藏文,雖然是兩種不同的文字,但都是中國人的,中國人把佛教的經典保存下來,在印度有很多經論是不存在的,印度那個地方也很熱,中國最早的經文是在樹葉上寫的,很難保存,所以很多就毀滅了,不存在了,所以只能靠漢文和西藏文的經典來研究佛教,研究早期佛教的歷史,早期佛教的理論。
到了十四世紀的以后,又一種佛教,就是南傳佛教,我剛剛說大乘佛教進入內地以后又傳到日本和韓國了,當時韓國的新羅、高麗那個時期,特別是在新羅國成為國教這是一奇,70年代傳到藏族地區一直到現在。簡單地講到藏族地區成了一個門派。到了十三、十四世紀的時候,南傳的佛教,就是佛教除了向中國傳播以外,從印度又向南傳,緬甸和泰國傳播,這一部分叫做小乘佛教,我們禮貌一點說就是生文成佛教,傳到中國的是菩薩乘佛教,傳到希臘的叫金剛乘佛教,南傳佛教用的文字是巴比文,后來南傳佛教又透過緬甸和泰國傳到我國云南省的傣族地區,就是在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地區傳播,就是我們說的南乘佛教,簡單地說,佛教傳播到中國的歷史就是這樣的,所以佛教在公元到現在兩千多年了,傳到中國來,傳到中國的大陸地區,后來又70年代傳到云南最后又傳到傣族地區。
我們很長時期固有的文化思想,特別是思想界,或者叫儒家,或者叫道家發生了各異的問題,就是用我們自己的理念來理解佛教,所以這里面有些摩擦和沖突,最后又融合。在藏族地區比較簡單,因為藏族地區沒有像內地這樣儒家的東西,也沒有道家的東西,所以有一個原始的宗教,比較簡單一點叫做本教,所以幾乎就不是佛教的對手了,所以佛教很快從上而下,宮廷傳播到民間,幾乎像我們國內的三五律法的行為,但是佛教從此轉入地下,傳到民間,成為民間的佛教,成為家庭的佛教,這樣就更深入了,所以后來很快地,佛教復興時期,藏族各地也就產生了很多的流派,在深圳也有,在香港、臺灣、馬來西亞,只要有華人聚集的地方都有藏族佛教,其中有薩迦派,我們管它叫做花教,還有白教,最后一個比較大的,力量比較強的,得到明清兩個朝廷支持的叫黃教,就是這樣,在藏區又形成了這些門派,我們內地就是禪宗,三論和天臺、知恩等等,歷史上的佛教。門派是很多的,所以中國不管是在藏區。還是在漢族地區都產生了自己的本土的學說,形成了中國佛教,這就是中國佛教。到現在兩千多年了影響還是很深,今天早上龐樸先生講一分為三的時候,他提到兩個,一個提到佛法僧,佛是什么,法是什么,僧是什么,然后他又提到一個詞叫四大皆空,這些觀念是可以隨口說的,我們中國人幾乎把佛教的術語用到普通人民的生活上,已經幾乎不覺得是外來的宗教,把它當成本土的,思想文化的一個傳承。
我們有時候隨便說的,你這個人怎么豬八戒倒打一耙,你可以問他,豬八戒,的哪八戒呢,他不知道,這四大皆空,哪四大呢?為什么皆空?我想利用這個機會簡單地把這個事情和大家談一談,為什么我們現在要把目光投向佛教,為什么社會,包括你們作為企業家和普遍的社會大眾,都想在佛教里面尋求一些智慧、尋求一些知識,或者是尋求一些精神上的出路,為什么?我來談一談。
當前的社會發展,近幾十年來發展的速度是歷史上任何時候沒有這樣迅猛的,大規模地、產業化的生產,所以看出來現在是物質生產迅速地提高,滿足人民的生活,大家的生活大大富裕了,交通迅速地發達了,電訊事業,我們現在都感覺到,現在這個電訊事業速度是空前的,能解決許許多多的問題,生產發達了,交通便利了,電訊事業空前的發展了,人民的生活發達了,一句話就是我們的兜里面有一點錢,總歸結起來一句話就是物質生活都豐富了,物質生活豐富了,同時精神空虛了,因為大家都很忙,忙于生產、忙于營銷、忙于經營、忙于處理日常的事務,沒有時間領會精神生活安排,所以這許多事情不是我們所能料到的,有自然災害的產生,像最近不停地臺風,風災、水災、旱災、地震、饑荒、疾病,現在很多人都聽說了,因為我近兩年在香港工作,一次是SARS,一次是禽流感,簡直是草木皆兵,人心慌慌,不管你有多少錢,不管你有多少地位,你對這個問題無法解決,甚至是束手無策,人到那個時候感覺到自己很渺小,所以這個時候人就把目光投向宗教,其中包括佛教,我們中國人信仰佛教是比較多的,都向通過佛教尋求答案,這是目前的事實。
我在這里給大家講一個基本的東西,佛教為什么能夠指導人們在為難時期,在生活空虛時期,這個思想苦悶時期提出這個答案呢?它根本的是什么?它有一個根本的東西,比如我們現在中國的佛教在提倡的,雖然是佛,但是他是人,他在人間得到了歷練、鍛煉,磨煉最后得到了覺悟,他在人間建立了教團,向人間傳播,這是第一個事情,這是人間佛教,解決了恰恰的是人的問題,人的生活質量提高了,生活美滿了,這就是富土,就是樂土,不能在人間之外找樂土,有人說我們到西方之外找樂土去,找凈土去,可是能找的就是在人間,就是在人間來尋求自己解決人類問題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