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王堯:漫談佛教的人生智慧 中
2006-10-10


  作為佛教徒就要守住自己的戒,守住這個凈、這個就要看你自己有什么要求了,就是殺、盜、淫、妄、酒,這五戒,佛教就是要叫你做好事,不能做惡事,所以就說這五戒了;戒殺,不殺生,我們假如要今天上午余老師也提到過,就是尋求和平存在,人與動物、人與其他的生物要用好地在這個地球上來相處,不能因為人自己以高級智慧者自居,對其他生物侵犯他們的生命權、生存權,而不主張殺生,而主張放生,首先戒殺就是一種尊重生命,尊重各種生物各種生命,這與我們當前的地球的環境有關系,有環保工作,保護生物的工作都是有聯系的。所以佛教提倡的戒殺本身就是一種要求,要求尊重人命,所以佛教徒就應該有這種認識,這是佛教提出的第一個戒,這種智慧已經給了我們一個理論的根據,而且實踐當中還有為什么要戒殺生,說了戒以后就不能再殺生了,所以戒殺是一種尊重生命的表現。


  第二戒盜,戒盜竊,小偷小摸這種盜竊,還有更進一步的,現在的綁票,在網上盜騙的,到銀行盜竊,入戶去盜竊,各種各樣的形式,或者在路上行竊等等,本來這個詞按照梵文的原意是不告而取,我們自己學西藏文,對這個觀念是一樣的,這種事情在我們中國從來是尊重的,這就叫做尊重所有權,也是尊重。


  第三個戒淫,淫就是不正當的男女關系。這一條目的是要尊重人家的人格、貞操、戒律,這里面講了很多了。


  第四個妄,妄就是說假話,不可以妄,不可以說妄語,不可以說假話,這個我們自己看也是可以理解的,尊重事實,事實是怎么樣就是怎么樣,這是第四個。


  第五個是酒,不主張喝酒,反對喝酒。為什么?酒有多種解釋,其中有一條為什么要反對這個呢?因為它喝多了以后會使人喪失理智,喪失理智就會作出非理智的行動,或者是惹很多的禍。所以對酒這一條法律里面認為主要是一種刺激性的飲料,會麻痹神經、會喪失理智的。你看現在開車的人不能喝酒的,法律上規定,喝酒駕車本身是犯法的,因為除了你自己的生命以外,你還要尊重別人的生命,因為你要駕駛機動車,在馬路上危險性是很大的,除了對自己的身體有危害,對行人和其他人的生命也有危害,殺妄淫酒所以這五戒是作為一個基本戒律,對一個信佛的人的一個拘束,這就是眾善奉行,諸惡莫作。所以就提出一個無常的觀念,我們對中心無常到這個無常觀到中國以后,這有一個相當長的過程,把這個加以理解,所以后來我們為了使民間更容易理解無常,就有一個無常鬼,演戲的時候就有一個無常鬼拖著長長的舌頭,這是對死的理解。我們舉一個例子,比如說這罐水,水在我們一般人看來,從各個角度可以了解它,一我現在渴了,從止渴的角度來說,水是好東西,可以給我止渴。假如我是個農民,水可以幫我灌溉莊稼;假如我是搞運輸的,那么船在水上,我就可以航船,河里面有諸多的水,我就可以行使,水可以幫我們止渴、灌溉,現在水的用處又多了,水可以發電,使它變成一種電能,又可以有許多的作用了,這都是水的作用。我們說了半天,假如我們問問,這水,究竟它的本質是什么?本質是什么?水是流體,是流來流去的,假如我們到零下二十度,這水變成什么樣呢?結成冰了,又是固體了,還是沒有說清楚,我再問,我們假如把它加熱到100多度的高溫以上,水又變成氣體了,說來說去水的本質究竟是什么?我們談了許多有利的方面,我剛才還沒有談到水的危害,發洪水的時候,1998年中國鬧大水災的時候,我們對水是怎么看的?所以到這個時候要想得到一個準確的答案,水是什么東西?還要到佛教里面找,因為佛教有一個根本的規定事物叫以它起,就是任何東西他的組成都是合成的,它不是獨立存在的,我們可以進一步從化學分子里知道水的構成,水的構成是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是H2O,這是水,水是什么東西?水是H2O,一個H,一個O不能構成水,單單兩個H不能構成水,水是個東西,這個東西是H2O,是依靠一個清源自和兩個氧源自構成,這就叫做以它起。我們把這個公式套在我們每一個人身上,以我自己為例,我這個人現在站在這里給大家說事,可是我這個人哪里來的?我不得不承認這一點,開誠布公的說,我是我父母所生的,我的父親、母親他們結合以后生了我。假如我父母結合,就沒有我,這個道理我想每一位都會承認這一點,每個人都是父母結合生的我,父母哪里來,父系是祖父和祖母結合生的,母系和外婆和外公結合生的我,由此來看,一代、三代、五代往上推,可以推到無窮,假如其中有一代發生問題了,他們的結合發生了問題,就可以影響到你今天。你想假如你的祖輩,從你的父系來說,你的祖父,再往上,你的曾祖父,高祖父,任何一代的結合發生了問題,就不可能有你了。母親也是一樣,千千萬萬的可能性最后有我這個人,有我這個人這才具備第一條件,有我,到今天這個講臺上和大家見面,這才具備第一個條件。


  另外一個緣分是什么呢?就是我的工作情況,假如我不是學這個,而是學別的東西的,我今天也不可能到這里來,這里遠一點來說。從近期來說,就從這一次到深圳的深圳論壇上來,我們是在北京和陳總和鼎元的老總我們一起約好的,那是也很有可能,一個偶然的機會,最清楚的就是湯一介先生也說好了要來,誰知道因為另外一個不可克服的因素他就來不了,我來了這里是緣而聚,你們諸位女士、先生想一想,你們本身也是緣,所以我們到這里來聚會,這是一個緣分,這個因緣與我們對于事物的認識有密切的關系,所以一切的事物是以它起的,因緣是條件,沒有這個條件就不可能產生這些事情。這是最基本的條件,我剛才講了以水為例,水這個東西,你又知道他的本質是什么?本質就是空,所以事物的空性就是這樣理解的,并不是不存在,這個瓶在這里,我說是空的了,我明明看見它是存在的,里面裝著水的,我說的空的。意思不是這樣理解的,空是在它本質上是依靠因緣,緣起緣滅。所以這一點我把我們藏區的佛教和內地的佛教來進行一個比較,它們是共同的,在這個地方沒有太大的差別,除了語言文字的翻譯不同以外,今天早上龐樸先生演講中講到中庸和佛教里有很多領域共通的地方,這個中道在佛教的認識上是一致的,講中道,所以這些地方我們是有著共同的構思,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就可以進一步理解。


  一個人,他在這個世界上,他有幾個層次來表現他對人生的看法。比方說在行為上,一個佛教徒怎么看這個東西?我現在特別提出一件事情,可能有朋友已經對這個接觸到過,比方說人死亡,死亡是任何人無法逃避的,死亡是必然要到來的,佛教徒是怎么樣看待死亡?這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也是需要認真對待的問題,去年向碰到一件事情,四月份香港有一位演藝的歌手,很了不起的一個演員,很受香港青年、香港社會所歡迎的一位演員叫張國榮,大家知道,張國榮先生他有三個億左右的資產,他有成功的事業,他有錢、有地位、有榮譽,他走到哪里都會受到歡迎。可是他從二十四層樓上跳下去了,當時我正在香港,引起香港社會的極大地震動。對待死亡他是這么看的,他就這樣以一死為解脫,他可能有一些煩惱,煩惱在什么地方我沒有去探索這個,從傳媒上介紹的情況來看,他是需要一個精神上的疏導,但是他沒有很好的精神上的疏導,同樣另外一個演員,和他情況也差不多的,得了重病,但是堅持自己信仰,她尋求自己生命的最后歸宿。叫梅艷芳,梅艷芳臨終的時候走的比較瀟灑,而且也坦然,她結識了一個喇嘛。當她過世的時候,生命一結束這個喇嘛就起來了,白教的一個教士給她送葬,送完了以后,第二天在香港,我有一個朋友請我吃飯,她的媽媽哭,她說:"媽媽你不要哭,她已經走到了一個安詳的地方去了。"她知道最后自己生命的終點,這是喇嘛說的情況。這是完全條件差不多的兩個藝人,兩個歌手,深受香港群眾喜愛的演員,可是張國榮先生走的那么匆忙,走的那么委屈,走的一陣,使社會上引起了極大地震動和不安,可是梅艷芳卻不一樣,她走的時候盡管經歷了很多的生與死的痛苦,但是她還是走的很坦然。藏族佛教有本書藏文書叫做《中音聽文解讀》


  這個經典在上司的指導下就可以指導下如何渡過死亡,如何來接受死亡的現實,然后你如何安排,這個觀念存在,大家從這里就可以聯想到一點,就是西藏人相信有轉生,有很多的喇嘛,認為有轉生活佛,我們在這里給大家介紹一個觀念,我們在香港有很多人,包括我們內地也有,很多的漢民族對藏族不大清楚,認為所有的出家人都是喇嘛,所以認為年紀大的是老喇嘛,年輕的小孩子是小喇嘛,然后藏族的佛教叫喇嘛教,其實這是錯誤的,喇嘛是上師的意思,在現在來說,只有有格西學位以上的出家人,有知識的出家人才能叫喇嘛,其中包括轉世的活佛,并不是說所有的出家人都叫喇嘛。有人問我,那么我們對普通出家人叫什么呢?那個就叫德隆瑪,德隆瑪就是我們內地的比丘尼,最小的到廟里去十歲以下的都有的,那個就叫做德丘,德丘是學童。他能知道你死亡,這個本來是藏族佛教里面流傳下來的,沒有一個人能逃避死亡的,死亡是橫在人的眼前,每個人都無法逃避,慢慢慢慢年齡大了,疾病到來以后,喪事快到的時候,他就開始著急,甚至手忙腳亂,這個是叫做《中音聽文解讀》,這個生命結束了,就投胎到另外一個生命當中去,這個叫做中音,大家知道佛教是六道輪回,有上三道,下三道,上三道是有天、有阿修羅和人;下三道是地獄、惡鬼。人的生命,根據你一生所做的行為,你應該到哪一道里去,他指導你在生命結束的時候,你的靈魂往前走,這個叫做《中音聽文解讀》。這是一個美國人議論問題和西藏的喇嘛合作,在上個世紀二十年代把它翻譯成英文,就很流行了,成為歐美人士第一次接觸的到這個經典,然后到49年又形成了一個高潮,最近前十年又有第三次高潮,所以現在把死亡問題,藏傳佛教里面把死亡作為第一命題,他認為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可以得分的,和其他的宗教比起來我們是可以得分的,每一個人都知道死亡,最近有一本書是西藏生死書,他在英國讀書的后來寫的一個故事,后來臺灣有一個出版社把它翻譯出來了,而且翻譯的很好,除了有一些名稱上面翻譯的不太正確以外。這本書很暢銷。


  我們大家也知道藏傳佛教,對于生命離開身體以后,對遺體的看法也有他佛教的看法,他有一種人生的智慧,他對這個問題的認法不一樣,大家知道天葬,人死亡以后,生命離開他的軀體以后,對于遺體的處理,在藏區有這么幾個辦法,第一個辦法是塔葬,死亡以后請技術工,讓他是盤坐在里面,這是很高級的人,他們死后把身體脫水,脫水以后內臟拿掉,就他的肉身用泥和香料涂起來,幾乎還是保留原來的樣子,然后在外面修一個金塔,這是少數的人,像第十世班禪就是這樣處理的。1999年我有一次機會和索唐先生一起,我們又到西藏去了一次,我們又一次瞻仰了第十世班禪的金塔,就是這樣。還有一類是火葬,適合比較高的家庭。這一種也是不多的,第三類是最普遍的就是天葬,因為在藏區居民區,幾個居民區當中一定有一個天葬場,天葬場就有一對專門吃腐肉,吃尸體的禿鷹,這樣處理一個死人。我在這里介紹一次參加的喪禮,當時我在日格樂地區工作,當地的一個天葬師,就是處理人的尸體的師傅,叫做天葬師,他很受人尊重的,他是當地盟會的主席。他告訴我明天早上我們就去,因為一個女的50多歲病死的,去世了,明天早上就要進行天葬,你跟我去看吧,你不是想了解一下嗎?我說好,頭一天晚上我到死者家里面送個哈達,然后到家里進行一次慰問,第二天早晨這位天葬師就領著我去,離這個村子十公里左右的山底下有一個平臺,我到的時候天還沒有完全亮,已經有兩個人在了,就是一位天葬師和一個小孩,小孩是他的助手,死者已經被人背到那個平臺上等待處理了,處理就是分成三堆,人的肉一堆,內臟一堆,然后把骨頭砸碎,用布蓋起來,這個時候禿鷹聞到那個味道就來了,有一百多只鷹。就哇哇的叫,往天葬的平臺上走,天葬師把帶頭的一推,處理完以后他揭開第一堆,就是骨頭那一堆,把人的頭蓋骨和腦漿鋪在上面,禿鷹的領袖吃了一口回頭就走,然后那一百只鷹,一沖而去,一會兒就沒有了,那個骨頭都捏成核桃大小的團處理了,第二堆就是肉,也是帶頭的鷹吃一口就走了,然后別的鷹沖上去也很快吃完,到第三堆內臟的時候,它就不動了,吃飽了再離開,然后其他的鷹再沖上來,整個的人就處理完了,干干凈凈。后來他和小孩兩個人就洗手,因為他也怕傳染病,都處理完了以后,家屬就歡呼了,"升天了,升天了!"把一個生命就這樣解決了,生命離開了身體了以后,對于身體,他們的看法非常簡單,這是一個寄生的一個東西,只是一個皮囊,軀體是一個寄居的皮囊,所以天葬對于環保來說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因為西藏這個地方大家都知道,可耕地在河谷地下才可以進行農業生產,種地,假如把尸體葬到河谷里面會占用一點地,又有害污染。逐步的這個葬法產生了極按大的影響,所以對于木材的使用,然后我們回到家庭以后,全村的人每一家庭拿著一壺酒來到死者的家里慰問,再拿著一大鍋的粥,每個人喝一碗,順便說一個西藏人的生活習慣,父子不同碗,碗都是自己帶的,每個人自己帶碗,他有是這樣的蔸里面是一個木頭碗,到人家作客就拿這個碗,放到自己的面前,喝完茶這個碗就放到自己兜里了,到喝粥的時候也是自己掏出來,我自己也覺得自己對于藏區生活習慣的無知,在早期的時候碰到這樣的事情,有一天晚會,男男女女圍起來跳舞唱歌,唱了一個歌詞,當時我不懂,就問我旁邊的一個藏族的朋友,問他唱什么,他說是"我的女朋友啊,你要是一個木頭碗多好啊,我就覺得這個民族真夠嗆,這個女孩子你既喜歡他,把她比作花,鳥兒都好,你為什么要把她比作碗了,后來我才知道,藏族的父子是不同碗,放在兜面,藏族的主要飲食就是茶,酥油茶。喝的時候,把上面的油吹到一邊,他不停地喝,旁邊不停地添加,后來碗里剩下半碗油,然后在吃面的時候就攉著這個油,一和就可以了。藏族人都習慣把碗裝在自己懷里面,貼身放,所以我們不了解這個情,到實地生活以后才知道,所以向這個家庭糾準備了粥,而且對尸體的處理,后面從文獻上才知道,大概在11世紀以后,藏族才開始天葬,這個辦法很快就流傳開了,這個禿鷹自然形成了一個群體,幾個村子就有一對,除了人體,其他的牛羊以外的驢、馬這些腐肉都不吃,藏族一般情況下,豬肉不是禁忌,不像伊斯蘭教,他是可以吃豬肉的,但是不多,因為藏族生產的豬很小,我第一到藏族看豬,很小跟羊養在一起,我有一次到了一個藏族朋友的家里,我看到有七八十只羊,而且還有一只豬在里面,這個豬的嘴很長,像老鼠一樣,在羊群里竄來竄去,后來主人告訴我,它是為了通風的,長的很慢,三年也長不大。類似這種情況,當地有一套生活的經驗,有處理生活的一套辦法,這個辦法在藏區來說,佛教是很重要的。


  現在給大家介紹一下,在藏區人們以佛教的智慧怎么樣處理煩惱的問題,這對我們內地人有很好的借鑒的作用,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很多人經常會產生很多煩惱,比方事業的失敗,或者哪怕工作上的一個小小的挫折,婚姻、家庭、學習,諸多的問題,都會產生一些煩惱,煩惱事很多,如何對待呢?從藏傳佛教,國內對煩惱根本的解決問題就是治心的問題,就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上一次也是和王守常先生一起去藏區,認識了一個(王明清)先生,他是一個佛學家和我們一起到了第七世喇嘛的行宮,管理人員開了門以后,讓我們大家都參觀,這個是達賴喇嘛閉關的關房,我們出了宮殿以后他就提出來,他說我能不能夠再來一次,后來我們和管理人員來說,他們說可以,第二天他又來了,他說要來在關房旁邊打坐,然后他說了,前兩年他又到這里來了,他告訴我說那一次打坐救了我一命,他說我當時打坐的時候情緒特別好,當時有很大的觸動,我到天湖那兒去造成了極限地氣侯和自己生命的較量,所以后來我就渡過這個難關,這是最近和我們說的。他到那兒打坐我還不太清楚,所以我講幾個具體事實。我在這里給大家介紹的藏族佛教是我國三大宗教的一個支派,而這個恰恰是我們中國文化的一大部分,藏族人民,藏族佛教界也好對我們中國內地的佛教保持著非常友好的態度,我這里有一個護身符,這是朋友送給的藏傳佛教的護身符,后面是一個"啊"字,前面是五行、十二屬、八卦、九宮,大家知道這是我們內地傳統文化的很核心的部分,可是藏族人民就把這個部分全盤地接受過來,他的目的很清楚,他把這個東西送給我,他說這個東西你帶著有好處,我琢磨了很久了,這個東西看起來圖象是什么,因為八卦比較清楚,九宮、十二屬也可以,后來五行看起來很麻煩,是東西南北五中這五個方向,這個東西是三百年的時間,而這個東西流傳到藏區,在唐代我們就可以從敦煌文獻里發現藏文已經把這個完整的翻譯了,曾經西藏文把這個《尚書》和《戰國策》翻譯過來,唐代,大家想一想,在那個時期西藏人對內地的文化有著高度的熱情,所以我們的漢藏這兩個民族,現在這種文化上有這么高度的交流,不是從今天開始的,所以現在大家看到的,在深圳我也知道有好幾位喇嘛在這里,在香港,在剛才提到的只要有華人的地區他們都會到的,掀起了一個藏傳佛教東傳,他們有一個哲學,就是說文殊菩薩,他的根本道場是在五臺山,特別是到了清朝的時候,滿洲皇帝入關,喇嘛給滿洲皇帝上書,所以說大皇帝是文殊菩薩的轉世,因此叫文殊菩薩大皇帝,到了清朝受到這樣的尊重。我們現在在香港和臺灣都會感覺到這一點,藏傳佛教不停地向外傳播,我個人看,這件事情,由于藏傳佛教是佛教的一個流派,和內地佛教是同一個來源,不過進來的比較晚,藏傳佛教是公元7世紀傳進來的,雖然形成很晚,但是形成了一個教,藏族地區沒有像儒家、道家這樣的本地的思想交鋒,所以很快就形成了藏族全民信仰的宗教,后來又形成了很多的流派,這些流派在立法上是不同的,但是教制是一致的,現在掀起的一個藏族文化向外傳播的運動,這個運動從公元十三世紀開始,我簡單地回顧一下這個時間,元代有88個喇嘛,以薩迦派為代表,這個教派曾經長期90多年一直是元代宮廷里面擔任高級宗教顧問的,這叫做帝師的,一共大概13個人,然后元代被推翻,退出了中原以后,朱洪武所在的明朝,明朝是一個漢人政權,可是朱洪武是出家人,最后當兵,最后起義,最后得到天下,對藏族佛教又采取了一個政策,后來派了幾位法師來到藏族宣傳政治情況,也邀請藏傳佛教的領袖東來,可是到了他的兒子死去,就是永樂皇帝開始,領袖就來了。這里就介紹了一位叫大寶法王、大乘法王、大癡法王,現在有三個法王,一個是大寶法王,一個是大乘法王,還有一個是大癡法王。八寶法王的名字翻譯成漢語就如來,所以就叫做如來大寶法王,后來永樂皇帝為了祭奠他的父親和母親,紀念朱洪武和馬皇后,舉行了一個大的法會,在南京舉行的,在南京城的五臺山舉行的,在五臺山舉行這個法會的時候,留下了一個書寫的畫,當時畫師根據現場的情況畫的,其中用四種字體寫的,這個一丈六尺的手卷,現在留在拉薩收藏,這是當時的書,當時沒有照相機,是用一副一副畫,分鏡頭把它畫出來,這一位法師是西藏的白教,他當時就是轉世活佛了,他是第五位轉世活佛。我們朝廷里給他一個封號就是如來大寶法王,從那個時候開始,一直到現在,一代一代傳承,現在的如來大寶法王17世,就是1992年我們國家用宗教名義給他的封號,轉世的大寶法王。99年底到印度去,現在在印度,在研究他自己說為了取一個帽子,黑帽子現在是在印度西經的容德寺,他為了戴這個帽子去了印度。去年SARS時期香港的佛教界舉行了一個念死亡經的一個法會,希望能夠消災去病這么一個法會,本來他也是要來的,香港方面都做了準備了,可是印度政府說,你可以去,但是去了以后就不要回來了,后來他考慮以后就沒有來,打了一個電報來,電報是用西藏文打的,電報上說"SARS瘟疫在中國的大陸和香港、臺灣發生了嚴重的災害,危害人民生命事件,我感到非常的難過,現在念死亡經。我為印度,也為中國大陸和香港人民做祈禱,我看他下面簽名是用漢字簽名的,是嘎瑪巴如來大寶法王。從永樂皇帝為大寶法王以來,到現在的17世現在一直傳承,所以喇嘛教的同傳勢頭一直沒有停止,這就是漢、藏文化交流的一部分,我想藏族有他的智慧,他發明了活佛轉世制度,這個制度意味著什么,它起著什么作用?我們休息一會兒再和各位繼續聊天。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