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日報 作者:尹明舉
從公元937年綿延至1253年的大理王朝22代國王中,先后有9位國王禪位為僧,再加上被迫遜位的1人,便足足有10個國王最后都當了和尚,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現象。南北朝時期,梁武帝蕭衍篤信佛教,曾四次皈依佛門,都因群臣的苦諫仍然歸座龍椅。清朝順治皇帝也曾因愛情不得志而試圖出家,卻被其母后阻止。此外就別無帝王出家之事了。
大理國帝王出家則近乎成了一種習俗。除了第二代王段思英是被迫遜位為僧以外,其余9位都屬于自動禪位為僧的。他們是:第8代王段素隆、第9代王段素貞、第11代王段思廉、第13代王段壽輝、第14代王段正明、第15代王段正淳、第16代王段正嚴(和譽)、第17代王段正興(易長)、第20代王段智祥。為什么一代代帝王最終都舍棄江山美人而心甘情愿皈依佛門呢?總體上說,這與大理國“以佛立國”、“以佛治國”,全民信佛的社會意識形態是分不開的。佛教思想在大理的統治地位從南詔晚期隆舜把佛教遵為“國教”開始,代之而起的大理國一以貫之地承襲下來,直到元代還依然如故。元朝的行巡使郭松年在《大理行記》中曾描述道:“此邦之人西近天竺,其俗多尚浮屠法。家無貧富,皆有佛堂,人不以老壯,手不釋數珠。”尤其在大理國時期,形成一種社會風氣:上至國君,下至庶民均以出家為榮;“以佛治國”的思想在政治制度上也有著充分的體現。一是各級官員都從有文化的僧人中選拔。大理國中、后期也仿效中原王朝實行開科取仕,而對象是僧人中的讀儒書者(阿吒力僧人均可有家有室),標準就是“通釋習儒”,即通曉佛學的義理又熟悉四書五經。這些人便是大理國所特有的“釋儒”的階層;二是舉國崇僧敬佛,國中的大事均有高僧參與決策。在人們的思想觀念中,國家的災祥禍福,都與當朝的帝王有關,與他們前世今身所作所為有著因果關系。國家一旦出現某種災禍的征兆,便是帝王孽障纏身,只有出家,才能消災免難。
大理國九位出家的帝王各有各的故事,但都毫無例外地體現著上述的思想觀念。當今人們耳熟能詳的段譽(段正嚴)就是典型的一例。歷史上的段譽并非《天龍八部》小說中所描寫的風流才子,而是一位文韜武略的帝王。他七歲入學,在點蒼山龍苑就學于天臺山云游到大理的高僧六鉉法師。六鉉非常賞識他慧根超群,著力培養。段譽26歲即位,曾幾次平定37部叛亂,并主動親和大宋王朝,多次進貢,獻禮獻樂,被宋徽宗冊封為云南節度使、大理王。段譽當朝期間勤政愛民,講究以佛法的仁慈治國。對于當眾辱罵他的部將高智昌(高升泰之孫)病死后,還大辦佛事為其超度。高智昌手下的兩名軍官刺殺段譽,未遂被擒,段譽卻稱之為“義士”于以赦免,此二人自殺后,又為他們立“義士冢”。段譽在位39年,后因彗星出現,認為國有不祥之兆,加上四個兒子爭奪王位,于是便禪位出家無為寺,法號廣弘,終年94歲,是大理國最高齡的王者。
當然,大理國的帝王出家,生活上的享受是不同尋常的。野史記載大理國民謠曰:“帝王出家,隨臣一邦,嬪妃一串,素裹紅妝。出家猶在家,舉國敬菩薩,早晚拜大士,禪室如世家。”生動地描繪了帝王出家這一特殊的歷史現象。也正因為大理國的統治者們秉承“以佛治國”的思想,以佛家的學說來化解各種社會矛盾,包括權力之爭,協調各種關系,因而在大理國延續316年間沒有發生過什么大的戰爭、動亂或官廷殺戮之類血腥的事件,成了中國歷史上延續時間最長的封建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