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官員自殺及其人格分裂[圖]
2006-11-06

來源: 光明網

作者:汪丁丁  著名經濟學家,就職于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

凡議論這類話題,開篇第一句不可不批判主流媒體,因為他們的格調總是流于庸俗。

最近被廣泛報道和議論的“官員自殺”現象,部分地是由于報道者不享有“知情權”,部分地是由于議論者缺乏關于“自殺”的心理學和社會學常識,人云亦云,議論一番,大多只是滿足類似于市井街頭看熱鬧的好奇心而已。

死因尚未明確的死亡事件被稱為“非正常死亡”。例如,死亡可能因他殺、自殺或偶然因素而導致。前兩者,按照邊沁《道德與立法原理導論》的劃分,屬于“有意圖的”行為;“偶然”、“無意”、“過失”、“意外因素”等導致的后果,另立一類。獎懲判斷一律基于對行為意圖的考量,邊沁的這一思路因此受到實證主義者的批評。

不過,對于“自殺”概念的界定而言,我反而覺得邊沁的理據更令人信服。或許因為此,在《大英百科》“自殺”條目內,自殺被定義為“結束自己生命的意圖”。舍此基于意圖的定義,我們將更難以肯定被觀察到的結束自己生命的行為究竟是否出于“自愿”,從而難以界定“他殺”與“自殺”?;蛟S因此,法律家們發明了另一術語——“脅迫自殺”??墒?,奈特指出,“說服就是一種脅迫”。(“科學,哲學,社會過程”,《倫理學雜志》,1942年,第52卷,第3期)

假如行為主體確實具有自殺意圖,那么,根據我閱讀各種關于自殺的研究報告所得的印象,產生自殺意圖(suicide ideation)的各因素,按照它們的重要性排列如下:

(1)焦慮,確切而言是承受焦慮的極限的大幅度降低,因為焦慮是現代生活的要素,沒有誰不在承受焦慮,僅當焦慮成為無法承受且無法緩解的心理活動時,才發生自殺意圖;

(2)悔恨,在想像中被歸咎于自己并給自己或他人造成極大損害或極大降低了幸福感的行為;

(3)理想人生的幻滅,這是涵蓋相當廣泛的一項因素,它不僅是青少年產生自殺意圖的主要因素,而且是各種天災人禍以及意外事件的災難性后果的承受者產生自殺意圖的主要因素;

(4)預期的未來痛苦大于死亡的痛苦,這一范疇與范疇(3)有重合但顯然涵蓋更廣泛,它是自殺現象的經濟學解釋中常見的范疇。例如,人們可能從未思考過人生理想故而幻滅無從發生,但仍可以有關于未來痛苦的考量;

(5)自殺的意義超過了生存的意義。這一因素尤其出現在“自殺式恐怖行為”的時代和稍早些的“存在主義”思潮流行的時代。不過,它的涵蓋顯然遠比這兩類自殺行為更廣泛。例如,以所謂“羅密歐與朱麗葉”方式自殺的意圖;又例如,當同性戀行為被嚴厲壓制時同性戀者的自殺意圖;再例如,當信仰被嚴厲壓制時信仰者的自殺意圖。

此外,根據演化心理學原理,就自殺意圖而言,研究者大致達成共識的另一項事實是:女性遠比男性更容易產生自殺意圖,雖然男性自殺的成功率遠高于女性。又根據“生命周期”理論,不很令人信服地,研究表明,中年時期的自殺率高于青少年時期,雖然青少年和老年人的自殺率正以驚人速度上升。

綜上所述,讀者很容易詢問:難道我們的政府官員當真遠比普通人更容易產生自殺意圖嗎?我這里沒有統計數據支持這一假設,并且我也不相信這一假設的真實性。

即便如此,仍不妨就官員自殺現象發表一番議論。假設這一時期的政府官員以較高的幾率承受著產生自殺意圖的上列五項因素(聯合作用或分別作用)導致的心理壓力,并且更頻繁地被報道發生了自殺,那么,我能否提出至少令自己信服的解釋?

基于常識,我提出這樣一種解釋:官員自殺不同于普通人自殺的理由,擇其要者,在于他們承受著遠比普通人更高的“人格分裂”的心理壓力。注意,這里所謂“人格”(persons——整體人格),不是人格心理學所謂“性情”(人格——personalities,或氣質——temperament)。按照人格心理學家的解釋,我們每一個人都可能有、而且確實存在程度不同的多重人格——外向型的,神經質的,甚或“精神質”的(Hans Eysenck,1993,“creativity and personality:suggestions for a theory”,《psychological inquiry》vol. 4,no. 3,pp. 147-178)。不過,這一心理傾向并不使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自殺意圖。事實上,這些被稱為“性情”的心理傾向可以有某種程度的相容性,從而維持我們每一個人自我意識的“整體感”。在這一意義上,正常的自我意識不是“分裂的”——盡管它可以在許多社會場景中扮演許多不同的角色。

考察我們的日常生活和我們在各種社會場景之間的角色轉換,不難看到,官員們的日常生活,或許是最具緊張關系和緊張關系最持久的場景轉換。事實上,這里報道的自殺官員,大多是“處長”這一級別的。他們的日常生活遠比更高級和更低級的官員更經常和更激烈地被中國社會的兩種截然相反的價值體系撕扯著。一方面,中產階級及其價值觀正在形成,或許還正在擴展;至少,這一生活方式與中層公務員的生活方式前后相隨——他們希望享有穩定而豐裕的家庭生活和體面的社會地位。另一方面,我們的官場政治,或者更廣泛而言,我們的政治文化,正在經歷迅速轉型,而且不得不在轉型期間成為各種最骯臟的文化因素的污水池。這些處長們,就因為中國經濟素以“處長經濟”著稱于世而深陷于污泥之中不能自拔,故而遠比普通人更傾向于發生“人格分裂”——自我意識的分裂。后者,是自殺意圖的黑暗淵源?!?/FONT>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