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很不太平,各種沖突和戰爭不斷,而且或多或少同宗教問題有關系,特別是與基督教和伊斯蘭教有牽連。實際上,直接因宗教差異引發的沖突并不多見,當前國際上出現的沖突大多是對領土、資源的爭奪和地緣政治的角逐引發的。對利益的爭奪有時不好擺到桌面上來,就需要有正當的理由,由于宗教具有神圣性和感召力,就很容易被拉扯進去。不可否認的是,一旦宗教因素卷入其中,沖突就變得復雜和敏感,一方面會以宗教感情表達出來,另一方面又容易沉積到心理深層,更加難以化解。從這個意義上講,促進宗教之間的溝通與和解,對防范和化解各種沖突有著很重要的意義。
避免沖突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對話,政治層面有政治對話,文化層面有文化對話,宗教層面有宗教對話,對話也就成為了一種普遍現象,并且由此生發出關于宗教對話的種種理論和觀點。無論是基督教、伊斯蘭教還是其他宗教,都主張寬容和寬恕,同時由于對本宗教神圣原則的持守和執著,又都具有較為明顯的排他性,再加上宗教與政治、經濟、文化、民族等結合得很緊,使宗教對話呈現出復雜性和敏感性,往往淺嘗輒止,流于形式,難以觸及信仰核心問題。但是,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找到比對話更有效的避免對抗的方式,只要還有對抗,在宗教之間通過對話增進了解、加深理解和實現和解的努力就不能放棄。為了擺脫目前的困境,許多熱愛和平的人士正在致力于尋求宗教對話的有效方式和可行途徑,讓人有所期待。
反觀中國的情況,顯然是另一番景象。中國各宗教之間沒有爭斗和沖突,彼此尊重,和睦共處。中國的各個主要宗教,除道教是“土特產”,其他各個宗教都是“外來戶”,在經歷了種種磨合后,落戶成家,融入中國社會大家庭,和睦相處,共生共長。
既然我國各宗教之間的關系沒有出現大的問題,那么還要不要搞宗教對話呢?如果要搞,又如何搞呢?這是一個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世界上的主要宗教,都有上千年的歷史了,但彼此間的了解并不深,誤解卻不少,還常常出現對抗,能夠坐下來心平氣和地對話,應當說是一大進步,實在很有必要。我國包括伊斯蘭教、基督教在內的各主要宗教,雖然關系相處得不錯,可以說是相敬如賓,相安無事,但恐怕還談不上彼此間都有很深入的了解,一定程度上的隔閡還是存在的。我國社會正處在一個變化很大的時期,中央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戰略任務,宗教如何在促進社會和諧方面發揮積極作用,是需要認真對待和深入研究的一個時代課題。如果各個宗教之間能夠通過對話,加深了解,維護團結,開展合作,共謀善舉,攜手為促進社會和諧發揮積極作用,則大有益于宗教,也大有益于社會。因此,我國各宗教之間有必要進行對話,但這種對話要從我國國情出發,創造出符合中國宗教實際、具有中國文化氣質的對話模式。國外的宗教對話理論可以參考,經驗可以借鑒,但不能生搬硬套,照葫蘆畫瓢。
第一,共同探討和諧之道。
中國各宗教為什么會和睦相處,有必要深入地探討,很好地總結。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伊斯蘭教也好,基督教也好,來到中國這個地方,一直在不斷做出一些調整,才逐步適應這里的水土和氣候。在崇尚和諧的中國傳統文化浸潤中,伊斯蘭教成了中國伊斯蘭教,基督教成了中國基督教,都透露出了中國的特色和氣質,彼此能夠和合共生。儒釋道三家更是如此,雖然也有義理爭辯,甚至面紅耳赤,但君子動口不動手,并最終形成了彼此融合、互補共榮的走勢。
一般認為,宗教對話就是要在多樣性中尋求統一性,在差異性中達成一致性,從而為各宗教之間的和平共處打造一個共同的基礎或平臺。其實,各宗教之間的多樣性與統一性、差異性與一致性是客觀存在的,多樣性或者差異性并不直接導致沖突,統一性或者一致性也并不一定就能達至和平,正如中國先哲講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強化差異可能造成對抗,強求一致也可能導致逆反。只有尊重差異、尋求共識、平等相待、彼此欣賞、有分有合、互信互讓,才能建立起和諧關系,實現良性互動。國際關系、族際關系、人際關系和教際關系,實際上都該如此,而這也正是中國和合文化的精髓所在。因此,中國的宗教對話應當充分體現中國的和合文化精神,把“求同存異”作為宗教對話應當遵循的基本原則,把“和而不同”作為宗教對話應當追求的主要目標。一致性固然重要,多樣性也同樣寶貴,只有在追求“同”的同時,也充分尊重各自的“異”,在中國和合文化的氛圍中共融。比如各宗教的朋友在一起吃飯,飲食習慣和禁忌各不相同,漢傳佛教只能吃素、伊斯蘭教不吃豬肉,都得尊重,怎么辦呢?無非三種方式:一種是全都吃素,偶爾吃一頓素餐也無妨,而且素食有利健康,大家都能接受,這就有點像“全球倫理”,是大家可以接受和認同的普遍倫理原則;一種是一桌兩制或一桌三制,圍坐在一張桌子上,實行分餐,你吃你的素食,我用我的清真,這叫多元共存,各美其美;第三種是分桌用餐或分廳用餐,吃完飯再坐到同一張桌子上來開會,討論共同關心的話題,這叫互相尊重,有分有合。無論哪種方式,都體現了求同存異的原則。在我們國家,既然有這樣寶貴的經驗,就不要藏著掖著,各宗教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進行總結,上升為共同的信條,一方面我們可以當作傳家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發揚光大,另一方面也可以“和風西送”,為國際社會解決宗教關系提供可資借鑒的宗教和睦模式。
第二,共同應對新的挑戰。
隨著開放的擴大和改革的深入,我國社會各個方面都在發生著極其深刻的變化,宗教方面也出現了一些新的情況和問題,有些是各宗教共同面臨的重大課題,形成了新的挑戰。比如,如何堅持獨立自主自辦原則,抵御境外利用宗教對我進行滲透的問題;如何加強愛國宗教組織自身建設,增強在信教群眾中的凝聚力的問題;如何加強宗教教職人員培養,順利實現宗教界人士新老交替的問題;如何探索服務社會新途徑,在促進社會和諧方面發揮積極作用的問題;如何應對社會上不良風氣的影響,強化道風建設等等,能不能正確應對和妥善處理,對我國各宗教沿著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總方向前進關系重大。在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的關系上,盡管一直以來關系都很好,但不等于今后就不會出現任何問題,實際上已經遇到了不少新情況,出現了一些新的變數,有的來自國外的影響,有的源自急劇的社會變動。
在對外開放條件下,我國各個宗教與國外宗教的聯系越來越密切,受國外宗教的影響也越來越大?,F在國際上又是文明沖突,又是宗教紛爭,尤其是基督教與伊斯蘭教之間恩怨不斷,時不時鬧出一點風波,如美國關塔那摩監獄審訊人員褻瀆《古蘭經》事件,丹麥等一些歐洲國家報紙刊登褻瀆伊斯蘭教的圣人穆罕默德的漫畫等等,都引發了全球穆斯林的抗議風波。一些宗教極端勢力打著伊斯蘭教旗號搞恐怖暴力活動,鼓吹“圣戰”,已經構成了一種極其嚴重的全球性威脅,但有人把恐怖活動歸咎于伊斯蘭教,散布“伊斯蘭恐懼癥”,這是很危險的,容易把反恐斗爭引入歧途,引發更深層次的矛盾。美國發動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也觸動了基督教與伊斯蘭教關系這根敏感神經。每當國際上發生此類事件,中國穆斯林和基督徒的態度就備受關注。國外有的伊斯蘭組織要求中國的穆斯林去參加“圣戰”,有的基督教組織希望中國基督徒到中東去傳教,“回歸耶路撒冷”,這些都需要我們保持警覺。國際上基督教與伊斯蘭教之間發生的沖突,盡管在我國宗教界還沒有引起大的波動,但如果神經一再受到刺激,難免會產生反應。對此,我國伊斯蘭教界和基督教界不能高枕無憂,要加強溝通,防患于未然。
除了外部的刺激,還有內部的變化。一方面,隨著經濟轉軌和社會轉型,宗教獲得了新的發展空間,穆斯林數量穩步增長,基督徒人數急速攀升,傳播區域不斷擴大。另一方面,隨著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出現了大規模的人口流動。在這些流動人口中,包括相當數量的各個不同宗教的信徒,這就使我國宗教的地理分布格局開始發生變化,給宗教之間的關系帶來新的不確定因素。長江三角洲地區有不少人到西北地區去做生意或者投資辦廠,他們中有一些基督徒。西北地區是穆斯林聚居地區,伊斯蘭教有著廣泛影響,基督徒到那里辦工廠做生意的同時,如果進行傳教活動,很可能會帶來新的社會矛盾,甚至引發沖突。西部地區到東部城市包括上海來打工做買賣的穆斯林也越來越多,既有從事高端職業的,也有經商開拉面館、賣羊肉串的,他們如何與當地人相處,當地人如何對待他們,必須引起我們的關注,如果相關工作跟不上,有可能引發矛盾,甚至把民族問題和宗教問題都扯進去,使問題復雜化??傊?,隨著人口流動加快,不同宗教信徒之間的雜居更加普遍,接觸日益頻繁,摩擦的可能性就隨之增大。這就需要伊斯蘭教團體和基督教團體關注這方面的情況,彼此交換意見,幫助解決矛盾,協商處理問題。
第三,共同擔當社會責任。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包括穆斯林、基督徒以及各宗教信徒在內的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景。伊斯蘭教也好,基督教也好,都主張和平和睦和諧,有著豐富的和諧精神資源,促進社會和諧不僅是各宗教共同的社會主張,也是共同的社會責任。伊斯蘭教和基督教都主張和諧,包括人與社會之間、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伊斯蘭教是主張“兩世吉慶”的宗教,穆斯林要遵循真主的教誨,既要堅定信托后世,得享天園,又要積極耕耘今世,創造和享受美好的今世生活。穆斯林只有通過在社會中做出積極的貢獻,才能體現履行了真主規定的義務?;浇虖娜松窈秃靡髮崿F人間友愛,教會要在上帝所創造的世界中為上帝作見證,基督徒在世的責任就是要尋求人間的好生活,作光作鹽,榮神益人。我國伊斯蘭教和基督教都具有愛國愛教的優良傳統,穆斯林按照圣訓的教導把愛國作為信仰(伊瑪尼)的一部分,基督徒按照圣經的要求把愛國作為靈性生命的崇高表現。因此,積極投身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偉大實踐,既是穆斯林的使命,也是基督徒的使命。
境內外“三股勢力”和“東突”分子打著伊斯蘭教旗號,歪曲利用伊斯蘭教經典教義,宣揚極端主義思想,蒙騙信教群眾,從事分裂破壞和暴力恐怖活動。為了揭穿他們的陰謀,正本清源,扶正壓邪,各級伊協組織開展“解經”工作和講新“臥爾茲”活動,對伊斯蘭教經典教義做出符合原意的正確解釋,弘揚適應社會發展要求的積極內容,得到廣大穆斯林群眾的積極響應,收到了明顯效果。我國基督教中還存在一些消極、保守的神學觀點,不利于我國基督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努力,不利于廣大基督徒積極投身于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偉大事業,我國基督教界為此開展了神學思想建設,努力構建合乎中國教會自身處境、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神學,并把神學思想研究成果落實到神學院校教學、教會講道中間去。無論是伊斯蘭教的“解經”工作,還是基督教的神學思想建設,都是對宗教教義作出符合社會進步要求的闡釋,但各有特點,各具特色,伊斯蘭教界和基督教界可以就此相互交流,彼此借鑒,共同促進,把開明、寬容、和諧的理念體現到講章和“臥爾茲”中去,引領廣大穆斯林與基督徒和睦相處,促進社會和諧。
中國各宗教之間開展對話,應當著眼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大局和大勢,立足于中國的國情和教情,著重于各宗教共同面對的課題和共同擔當的社會責任,開展交流對話,逐步形成共識,服務和諧社會,豐富和諧文化。開展宗教之間的對話,黨和政府要正確引導和給予熱情鼓勵,專家學者要積極參與和提供學術支撐,形成多方協作、攜手推進的生動局面。要通過不斷總結經驗,積極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宗教對話路徑和模式。宗教差異的存在是長期的,宗教對話的道路也很長,希望基督教界本著博愛精神、伊斯蘭教界本著普慈精神,開展交流和對話,并落實為合作行動,共同承擔起促進社會和諧的神圣職責。
來源:中國宗教網 2007.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