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學習各種語言、知識、學術、技術等不同領域的學問,都有他專有的名詞或術語。宗教也不例外,尤其是佛教,經典浩瀚,佛學名相繁瑣,佛門用語特殊,使得許多有心涉獵佛教的人士視入佛門為畏途,即使是一般信徒,也多不知其義,因而阻礙佛教的發展。為了讓有心親炙佛法者易于扎穩基礎,建立信心,因此,本篇特別將佛門一般用語列出,并略做介紹。
大磬
以銅鑄造的 盂形法物,置于佛桌右側,法會、課誦時,由維那以棓(木制之棒)擊鳴,以引導一切唱誦的起落、快慢、轉合。
木魚
誦經時敲打的法器之一。古稱魚鼓、魚板。為魚形木制的法器,中鑿空洞,扣之作聲。佛教既是講慈悲的,為什么用木頭做成魚形,在誦經時敲打呢?原因是一切魚類,牠的眼睛都是終日睜著不閉,所以出家人取此義以示精進,不敢稍有懈怠而已。
引磬
俗稱小手磬。作碗狀,底部中央貫以紐,附木柄,以小鐵枹擊之。于誦經禮佛起止時皆鳴之。
鐺子
法器之一。以銅片制成,狀如圓盤,四邊鑿有小孔,系于銅制圓形架上,下按木柄,以小槌擊之。執鐺子時,名"照面鐺子"。
鉿子
鉿子,名"平胸鉿子",敲時左手托下鉿,右手提上鉿往下敲,必須音聲響亮;不敲時,兩鉿相合,雙手捧持,用二指與中指夾心,皆平胸次。
鐃鈸
寺院法會時所用法器之一。鐃與鈸原為二種不同的樂器,后來混而并稱為鐃鈸,而流傳至今。
鐃,古來即廣用于佛門中,有金鐃、銅鐃之別。銅鐃,類似銅鈸,惟形狀較小,由二個鈸構成,音亦清澄,故俗稱為鐃。
鈸,又稱銅鈸、銅盤,由響銅制成,呈圓盤形,中央部份隆起一圓,此圓的中心穿有小孔,并以紐帶穿之,使用時,依節拍相擊鳴奏。
鈴
誦經時使用的法器之一。用青銅、紫銅等材質所制。鈴有驚覺、歡喜、說法三義。鳴鈴以供養諸佛,稱為振鈴。
鼓
敲打樂器之一。有各種形狀及大小,為寺院中常用的法器。其種類有:羯鼓、魚鼓、云鼓、搖鼓、金鼓、石鼓、懸鼓等。依其用途可分為:齋鼓(食時所用)、浴鼓(浴時所用),及誦經、梵唄等所用的鼓。
一般寺院中,常見于大殿前的左右兩方建鐘鼓樓,分別安置鐘鼓,稱為"左鐘右鼓"。寺院每于晨昏擊鐘敲鼓,以警行者當勤精進,慎勿放逸,稱為"晨鐘暮鼓"。
鐘
寺院為報時、集眾所敲打的法器。依其用途分為梵鐘與喚鐘兩種。
梵鐘:又稱大鐘、撞鐘、洪鐘、鯨鐘等。懸掛于鐘樓上,用于召集大眾,或做朝夕報時之用。
喚鐘:又稱半鐘、小鐘。吊于佛堂內的一隅。其用途在于通告法會等行事的開始,故亦稱行事鐘。
香板
用于維系佛教僧團中的規矩和秩序的木板,形如寶劍。依使用目的之不同,而有諸多名稱:用以警策用功辦道者,稱為"警策香板";用以懲誡違規者,稱為"清規香板";用以警醒坐禪昏沈者,稱為"巡香香板";于禪七中使用者,稱為"監香香板"。一般由方丈、首座、西堂、后堂、堂主、維那、糾察等職事所持用。
梆
禪林用來通知大眾入浴、齋食等的鳴器。又作飯梆、木魚、魚鼓、魚板、魚梆、鳴魚。在古代禪林中,常掛于浴室,供作鳴擊,以通知大眾入浴。現今一般寺院常懸掛于齋堂外,用來通知大眾用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