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修訂草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教育經費向農村傾斜”預示著農村教育經費“腸梗阻”有“破冰”之望。
“保障義務教育經費,要求制定適應義務教育基本需求的有關經費標準,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根據職責共同負擔義務教育經費并負責落實;合理配置義務教育資源,經費投入要向農村學校和城市薄弱學校傾斜”……這是修訂草案中的一些內容,筆者以為,教育經費向農村傾斜合乎現代文明和全民教育理念。
自上個世紀80年代鄧小平同志提出科教興國戰略以后,歷屆政府都曾拿出錢來扶持農村教育,但我國教育經費投入一直不足,農村教育經費嚴重“貧血”,導致農村教育軟、硬條件落后、師資嚴重不足。而更讓人擔憂的是在這種物質匱乏和政策缺失的背后,造就了越來越大、越來越深的城鄉教育溝壑。在某種意義上說,國家如何看待農村教育的差距,以及以怎樣的方式讓他們達到適度和諧,決定著社會秩序的協調程度和文明水準。
“經費投入要向農村學校傾斜”,對中國的百姓來說,出現這樣的政策,的確有理由感動。這不僅僅是由于它觸及了一些較為嚴重且普遍的社會問題,給人們特別是農村貧困人群帶來了解決問題的希望。而且,“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根據職責共同負擔義務教育經費,并負責落實”,使教育經費能夠穩步提高到“科教興國”所需的比重成為可能,體現了政府勇于為民創建平等、和諧氛圍的愿望和決心。
只有讓每個公民都能平等、充分地享受教育這塊“蛋糕”,進而參與到社會的競爭和建設之中,我們的社會才能健康有序地發展。教育經費向農村傾斜,擴大的不僅僅是農村人的權利,更是社會文明、和諧的最終要求,這一做法體現了政府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眼光和胸懷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