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柯云路的BLOG
她為什么要說“父親不如西門慶”?
“發現爸爸婚外情,女兒該不該管”引來大量留言。
留言的多為年輕人。
有的是發現父親的婚外情,有的是發現母親的婚外情。
看來這類現象并不孤立。
一個女孩這樣形容自己發現父親婚外戀后的心情,“我絕對饒不了他”。
這使我想起不久前媒體廣泛報道的“女大學生狀告父親”,覺得該事件中折射出許多深刻的東西。
對一個問題的認識通常可以有多種角度,我是從情結、心理行為模式的角度切入的。
女兒對父親究竟有多大仇恨?
幾個月前,在國內多家媒體看到一則報道:19歲的大學生王靜本來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父親是山東省國土資源廳干部,母親在一所職業中專工作。然而這一切,在女兒“發現”父親有了“另外的女人”之后,完全改變了。
一直以父親為驕傲的王靜當然不愿接受現實,在很長一段時間,她執著地希望留住父親對家庭的感情,想方設法挽回父親與母親關系。當所有的努力都告失敗后,王靜毅然選擇了“戰斗”。自2005年6月13日起,在整整一年的時間里,王靜兩次只身進京到中紀委舉報父親“包養二奶”的“惡行”,并強烈要求組織上“清除這個敗類”。
雖然舉報引起了有關部門的相當重視,但其后給出的結論卻讓王靜無法接受。經反復調查,王靜父親并無“包二奶”的行為,因而也不可能對其做出任何懲罰。
舉報無果,固執的王靜并不氣餒,又自辦了“反二奶網”。面對記者的采訪,王靜指著電腦上那些揭露父親的文字說:“父親節就要到了,這是我送給爸爸的特殊禮物!”
再說父親。
面對女兒的進攻,王靜的父親一方面仍然堅持離婚。另一方面,他選擇了沉默。為了躲避媒體和女兒的糾纏,他甚至離開了原來的工作只身到另一城市生活。當他終于決定面對媒體時,語調平靜:“要是去年或者前年提到這事,我的眼淚會嘩嘩地流,但現在不會,流給誰看呢?你看看我的頭發,就是這三年白的;你看看這皺紋,就是這三年添的;你看看這胳膊,瘦成了這個樣子……生不如死啊!”
王靜的父親向記者坦言:“我們父女倆感情很深,她從小就很信任我,一些女孩子的事也跟爸爸說,甚至不跟她媽媽講。她上學忙的時候,我每天都去食堂買了菜給她送上樓去,后來不住在一塊兒了,我還經常去學校門口守候著,等她放學了一塊兒去飯店,點上兩個菜,爺倆聊會兒天。有一次我過生日,買了四個菜去找女兒,我問她:‘你還記得今天是什么日子嗎?’她說不記得了,我說:‘是你爸爸的生日。’然后我就落淚了,女兒也跟著我落淚。”
我們在這段與女兒關系的陳述中可以讀到另一番意思,王靜的父親與妻子的關系并不親密。
當記者再問:您和妻子的矛盾已經三年了,為什么從沒見您發表過您的看法呢?
王靜的父親說:我是為了女兒啊。我們是有血緣關系的,將來她總會有長大成人那一天。要是那時候人家都議論她告父親這件事,會對她造成什么影響?再說她是個女孩子,將來還要嫁人,男朋友會怎么想?”
當記者再將這些信息傳達過來時,王靜斬釘截鐵地表示:“將來爸爸進了監獄,我會去監獄看他,因為他永遠都是我的爸爸,但我不允許他在外邊包‘二奶’。”
此事在媒體關注下被迅速放大,成為一個事件。信息時報與搜狐網更推出聯合調查:“女兒舉報父親包二奶”,對于王靜的行為,您有什么看法?參與調查的人意見紛爭。有支持王靜的,覺得就該大義滅親;也有認為王靜的行為太過極端,不應以如此手段傷害父親。
為什么本來只涉及一個家庭內夫妻父女關系的事會在全國引起這么大的新聞熱潮呢?想來并不奇怪,在這則新聞中,不僅有“包二奶、反腐敗”這些響亮詞匯,還有“女兒狀告父親”這樣的特殊情節,它尤其刺激奇特,自然容易成為新聞。
在依靠“組織”懲罰父親的愿望不得實現時,王靜采取了更為極端的手段,將父親的“丑行”公布在網上,并使用了爆炸性標題“父親不如西門慶”。
西門慶何許人也?
這是一個在中國社會婦孺皆知反面人物。在《水滸》中,他勾引人婦,害死了老實木訥的武大郎,即使在封建社會,也是遭人唾棄的人。而在《金瓶梅》中,西門慶更風流成性,妻妾成群,醉生夢死,生活奢糜。
王靜對父親究竟有多大仇恨,使她不惜用這樣的狠話傷害父親?她與父親,她的父親與母親之間究竟發生了什么,其中的許多細節外人難以揣測。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事件脈絡已大致塵埃落定。在輿論的如此高壓下,在中紀委的督促下,至少現在可以證明,一,父親并不腐敗,二,父親并沒有包二奶。在女兒指控的意義上,父親已被證明其清白。“父親不如西門慶”不僅是夸大其詞,甚至可以說“父親根本就不是西門慶”。
那么,女兒為什么還要用如此極端的方式向父親開火?
原因在什么地方?
戀父情結與怨婦暴力
我們注意到,在對王靜的采訪中,她曾說過一句話:“寧毀爸爸的前途,不毀這個家”。
這就說得很明白了,道出了王靜全部行為的心理基礎。
這個世界上,女人對自己所愛的男人——或是丈夫,或是父親,或是戀人,她投入的愛越多,越可能產生一個邏輯——愛不成,就轉化為巨大的仇恨。她愛對方的宗旨,就是要求對方屬于自己。如果達不到這個目的,她寧肯毀掉對方。
這使我想起一個流傳很廣的民間故事。
有一位英俊勇敢的勇士,由于觸犯國王被抓了起來。國王很仁慈,讓勇士自己對命運做出選擇:第二天早晨勇士將被押到一個角斗場。角斗場有兩個小門,一個小門通向鐵籠,那里等待著幾頭餓獅,會在瞬間將赤身裸體的勇士撕碎,吃得連骨頭都不剩。另一個小門通向一個布置華美的新房,美麗的公主將盛裝等在那里準備做勇士的妻子。
然而,誰也不知道兩個門后是怎樣的情景。
最后一夜勇士被關在監獄里,送飯的是國王最信任的一位使女。
使女一直深深愛著勇士,只有她知道國王將如何布置角斗場上的兩個小門。那么,當使女見到勇士的時候,她會指示他走哪個門呢?是讓他去送死,還是讓他得到公主?為了救出心愛的人,使勇士活下去,她只能失去他,讓他成為另一個女人的丈夫。如果她想讓勇士只屬于自己,就可能將通向獅籠的門指給勇士。
這就是使女面臨的選擇。
這個故事同時是還是一種心理測試,不同的女人會做出不同的回答。
在對王靜的采訪中,她說過這樣一段話:“我是占有欲很強的人,即使這個家庭是個空殼子,我也要這個空殼子。我要讓我的父親回來。”
這特別表明了這個女孩的一種心理情結。
如果父親不愛她了,去愛別人,她寧肯毀掉他。
推而廣之,如果一個曾愛她的男人不愛她了,不能繼續成為她的丈夫或者愛人了,他去愛別人了,她也寧可毀掉他。
并不是所有的女孩都這樣對待自己所愛的男人。也有另外一種情況,為了所愛男人的幸福,她寧肯失去他,也不會加害于他。這樣的情結在童話故事《海的女兒》中有清晰的表現。
此外,關于王靜狀告父親,除了這個女孩的個性外,還有一個值得擔心的社會共性。
戀父情結是人類普遍的心理情結,這種情結即使在關系正常健康的父女之間也同樣存在。但今天的中國是一個獨生子女的年代,女兒與父親的關系往往更為緊密。從心理學意義上講,這種家庭中女兒的戀父情結會特別深重。
如此深重的戀父情結,已經造成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我們經常看到女孩走向社會以后,不太愿意也不大容易和自己年齡相當的男孩談情說愛。一些女孩選擇跨代婚姻,找年齡大自己半代甚至一代的成功男士組成家庭。一方面由于女方不需要人生原始積累的奮斗了,可以直接享受對方成功的成果;另一方面,由于男人成熟,年齡偏大,自然會對女方有父親般的呵護。這樣的家庭模式會使女孩的戀父情結得到充分滿足,能在丈夫身邊繼續扮演小鳥依人的角色。
王靜的行為只是這個戀父情結濃重的歷史階段中更加極端的表現。
因此,她的故事既帶有特殊性,也還有一般性。
更偉大的父愛
那么,這類比較容易極端處理愛恨主題的女孩,其心理模式會不會改變?
一方面,改變是比較困難的。
可以想像,當這樣的女孩在面對婚戀時,對她所愛的男人有可能重復這樣的模式:她會限制男友或丈夫與其他女性的正常交往。如果男友或者丈夫與其他女性稍有親密,她不會容忍,更不會容忍出軌現象。
和這類女孩組成家庭的男性要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她會對你好,會很專一,但她同時會有很強的控制欲。
這是一種心理模式和心理需求,觸犯了這種心理需求,她可以不惜毀掉對方,以捍衛自己的占有欲。
另一方面,雖然改變比較困難,但也不是改變不了。
什么因素能夠促使一種心理模式的改變呢?是明白這種心理模式導致的行為模式會給自己帶來人生的損失。
王靜對父親的行為已經帶給她很大的損失,既傷害了父親,也損害了自己。當事實真相被逐漸披露后,大多數人認為王靜的行為是過激的。
隨著生活的磨練,一次又一次付出的生活成本也許終會讓王靜認識到,這樣做并不符合自己的人生根本利益。這才能夠對這種心理行為模式有所抑制。
對于王靜,我們還有這樣幾句話。
她是一個聰明正直的女孩,敢愛敢恨。雖然我們不贊成她對父親的行為,但這并不說明王靜的品質不好。她是從她的道德良知的準則出發弘揚正義的,她并沒有心理的陰暗。從她自建的網站上也可以看出她的才華和韌性。希望這個女孩能夠更早地認識自己的心理特征,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如何對待自己,如何對待父親,如何對待今后的戀人,都有更清醒的自我認識。
同時,在未來的婚戀選擇上,找到符合自己心理特征的選擇。與她相伴的人,應當更寬厚,更忠誠。
再想說的,就是對父親們的一點告誡。
在享受女兒的依戀時,要對女兒長久的人格成長負責。在親情的表達與渲瀉上保持適度的克制,可能是更偉大的父愛。讓女兒擁有自己的精神世界,愛父親又不依賴父親。當女兒終有一天離開父親獨自面對生活時,知道怎樣尋找自己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