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06-12-30 來源:熱訊家電網
■回跪是人性十位名記談記者下跪采訪選擇,而非職業選擇
■受訪者跪的不是記者,而是希望
河南記者何永剛,11月30日在面對受訪者下跪后,做出了回跪的舉動。
“當時并沒有太多想法,只是看到一個年齡跟父親一樣大的老人,和姐姐一樣的孕婦跪在自己面前時,作出的自然反應而已”。
3958名網友參與了搜狐網的主題討論:2837人支持“記者的跪地是為了體現一種公平,道義,優良的道德傳統”;而1121人則認為“記者下跪很不正常,這樣的下跪沒有合適的理由可以張揚,而且屈尊了自己和受訪者的地位”。
針對網友的一些疑問,本報采訪了包括四位曾獲得“2003年中國記者風云人物”稱號的曲長纓、王克勤,朱玉、陳峰在內的十位記者。
十位記者均表示能夠理解何永剛回跪的行為,但七人表示不會選擇以回跪方式來表示尊重。有人認為“記者的工作是記錄,而不是表演”,也有人認為“記者對采訪對象的尊重應該體現在他完成本職工作上”。三位表示贊同的記者中,有人認為“以回跪表達尊重,是不會過頭的”,“在當時那種境況下,回跪比所有的語言更能表達記者的心情”。
6名記者講述“跪”故事
10個受訪記者中有6個不只一次遇到采訪對象下跪,還有1個記者被采訪對象當作“青天大老爺”。
這6個有此遭遇的記者中,2個忍不住落淚,4個覺得“驚恐”、“擔待不起”。但他們都沒有還以跪禮,而是趕緊把采訪對象攙起來。
王克勤:我很驚恐,趕緊攙他起來
一個60多歲的老人沖著我就跪下了,那時我才20多歲,第一次碰到這種情況。
那時我當記者才三年多時間,在白銀市平川區共和鄉新地村調查農業稅費的事情。好多農民都來找我反映情況。
一位60多歲的老人進來后,沖著我就跪下了,毫無征兆的。我非常驚恐,趕緊跳下炕,攙他起來,“不能這樣,我擔待不起”。一是因為老人的年紀,另外就是“跪”在中國人心目中是一種最高禮儀。
后來,我又經歷了多次。在甘肅省岷縣堡子鄉,三四百農民跪在了我的面前,反映鄉干部選舉作弊。我很震驚,趕緊跑上去,一邊喊一邊把他們一個個地扶起來。
王軍:令我猝不及防的下跪
第一次碰到受訪對象下跪,令我猝不及防。2000年的12月份,我還在新華社北京分社上班。一位50多歲的中年婦女,進我的辦公室后,“哐當”一聲就跪倒在我面前。她臉上的痛苦我都能感受到。但當時能做的就是趕緊扶起她來,讓她別跪,有事好好談。盡量讓她平靜下來。
朱玉:我的眼淚忍不住了
2002年,我去河南朱裴店采訪矽肺,一種職業病。采訪對象劉心祥老人已經70多歲了,帶著5個孫兒孫女過日子。他四個兒子,除了最小的兒子出外打工遇到了車禍,一條腿瘸了,其余的三個兒子都是得矽肺死的,兒媳婦又改嫁了,一家過得相當苦。
采訪完,我從口袋里掏出了二百塊錢給老人家,當時他就把孫子孫女給扯了過來,讓他們給我下跪。我自己也是孩子的母親,見他們一跪,我的眼淚就忍不住了。
其實我們能做的只是這么一點,而且也是應該做的,卻得到了這么強烈、中國最高禮儀的感恩方式。這是感情上無法承載的。
盧躍剛:能做的只有扶他起來
我是1999年第一次遇到了這種事兒。浙江某個村的農民,40多歲,被他們村里推選出來,到北京反映田地被侵占的情況。他講述了村里人的遭遇:他們曾告到了法院,但法院不受理,還以擾亂治安之名給這些告狀的人判了刑。他也因此被判了半年;還被人拿電棍擊了生殖器,陽痿了。
我請他到辦公室介紹情況,他一進辦公室,就跪在了我的面前。盡管我估計他也不是第一次向人下跪了,但我心里仍然很震撼,畢竟對他來說,這是惟一能表達他心情的。而我能做的只有把他扶起來,繼續聽他講他的遭遇。
曲長纓:平靜敘述比下跪更打動我
遭遇受訪對象下跪已經有N次了。一般情況下,我還是比較冷靜和理智的,想了解真相的愿望占據了上風。相比于受訪對象的下跪,那種平靜的敘述反倒更能打動我。
1998年4月份,黑龍江伊春市的一個林業局因為沒有及時通知洪水到來的消息,幾千名群眾被困,當地群眾的意見非常大。在采訪死亡家屬的時候,他們竟然都給我們跪下了。雖說心里真的挺難受的,但沒想過給他們回跪。我們就趕緊勸他們起來,“你看有什么話,就跟我們說,跟我們反映……”
曾鵬宇:一個求字,重若千鈞
我遇到的兩次采訪對象下跪都發生在2003年, 11月份那次是在平輿采訪特大殺人案時,與此事不相關的一對夫婦在我住的賓館門口等了一個小時。要不是我出去扔東西,他們就那么站著,大冷天的,也不伸手敲門。
老夫婦都有60多歲了吧,一看就是老實本分的人。他們帶著被警察打瞎眼睛的孩子。老父親跟我說了情況,沒等我說話,補了一句“我知道你這次來是為了那些孩子,所以也不敢麻煩你別的,只求你看看這份材料。”瘦弱的母親拉著兒子的手,忽然就跪下了。
滿頭白發的老人給我這么個年輕的后生跪下了,讓我承受不起,天底下又有誰能承受得起?我連忙去扶,居然扶不起,只聽得她低低地說了一句,縣政府不讓我們進去,我們只有找你,求你一定要看我們的材料。一個求字,重若千鈞!
而我的眼淚終于在他們走后不爭氣地掉了下來。
記者:你跪不跪?
■楊海鵬:記者不是演員,現場不是舞臺
■陳峰:回跪是一種選擇,難道記者要站著采訪?
10個受訪記者中有7個認為不能以回跪方式完成采訪,只有3個認為“回跪也是一種選擇”,“用回跪來表達對受訪者的尊重并不過頭”。
記者不能回跪
■曲長纓:記者應該是客觀的記錄者
在采訪中,我看過有些受訪對象不僅下跪,而且還向記者磕頭的情況。越是這樣,我了解事件真相的欲望就越強烈。我不會因為有人給我跪了,就偏向一方,記者應該是個客觀的記錄者。
■楊海鵬:記者不是演員
如果回跪,就太個人化了,太戲劇化。往往這樣的跪求,對人是某種程度上的恭維,也會讓記者對自己的定位產生錯覺,記者的能力被放大了,這是可怕的。
雖然記者的一些文章,可能能促使幾個部門解決問題。但記者只是客觀的記錄者,如果沉湎于那些弱者給你的角色當中,那么這個時候,就是一劑毒藥了。
1998年長江洪水時,很多記者到了一線,明明沒有必要站在水里面報道的,非得站到水里,其實就是有表演的成分,他們太入戲了。你自己只是一個記錄者,干嘛要把自己當成演員,把現場當成一個舞臺?
■朱玉:交警不必為了尊重司機跪著指揮
不能因為跪著的是一位長者,記者就還以跪禮,除非下跪這種方式更加有利于我的寫作或者是采訪。
老人下跪,我會過去攙扶他起來,而不是我也給他跪下。在工作狀態中,記者完全不必用下跪來表示尊重。不能說交警為了尊重司機,就用下跪的方式跪在馬路中間指揮交通吧!他只是一個執法者,只要把交通維持好就是對司機的一種尊重,而司機對乘客的尊重,就是集中精神開好車。記者對受訪者的尊重,就是完成好自己的本職工作。
■王克勤:讓下跪者明白,這些權利本屬于他們
我不贊成回跪的方式。情急之下有這樣的動作是可以理解的,但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有尊嚴的站立地活著。
其實記者只要跟下跪者把道理講透,他們就不會跪了。要讓他們了解,法律是會保護他們的合法利益的,記者不是在學雷鋒,只是在履行職責。這樣對方就不會覺得欠你的。
■王軍:以獨立立場來了解真相
我干嘛要跪呢?記者不必以跪來表示什么。
記者在采訪過程中,需要以獨立立場來了解真相,而不是為某個采訪對象控訴。任一事件,記者都應該客觀,對報道進行平衡,這個平衡指的是信息來源。
■曾鵬宇:回跪無效
回跪有用?如果無效,那么就不要去表現這樣的姿態。
■盧躍剛:自己不回跪,但理解回跪
不會采取回跪的方式,但能理解回跪的記者。
這是他當時的情緒表達,再正常不過。記者又不是青天大老爺,當他無以回答的時候,用這種方式來回答求助于他的人,這個是自我心靈的救贖。
什么你是記者,可以不跪,這玩意邏輯不通嘛。記者首先是個具體的人,其次才是記者。
記者回跪也無妨
■陳峰: 回跪也是一種選擇
盡管我對跪這種方式很反感,但如果實在勸不起來,又必須接著采訪,回跪是一種選擇啊。難道你要站著采訪嗎?
記者是承受不起這種跪的,加上對方的年紀又比我們大,那就回跪吧,一是對對方的尊重,同時也是告訴對方,您這樣做未必合適。
■李振盛: 以回跪來表達尊重不過頭
早年在從事攝影工作的時候,我也曾用各種姿勢,包括跪著、躺著的方式來拍攝。現在成為受訪對象時,也接受了記者跪著采訪我。
有一回,德國的記者采訪我。全程45分鐘里,他一直跪著,這位記者在德國也是知名記者。我多次讓翻譯示意他坐著采訪。但是人家拒絕了,說跪著采訪是他的工作方式。
而有一回在墨西哥開會,新華社一個記者也是跪著給我拍照。他們覺得跪著就是一種工作狀態,和尊卑完全沒有關系。批評者不要動不動就上綱上線,這種尊重弱勢群體的做法,我覺得很好。難道尊重有尊重過頭的嗎?
■曹愛文: 語言不如回跪 能表現心情
在不知道該以什么樣的形式來表達我當時心情的時候,可能會回跪。這樣能讓他感覺到我們之間是平等的,我能理解他此時此刻的心情。要讓采訪對象感覺到你們之間的平等,讓他感覺你是真心想幫助他們的時候,這樣做有可能是最好的。因為此時的語言是蒼白無力的。
他們為什么要跪?
■盧躍剛:受訪者下跪是因為他們受到了踐踏
■曾鵬宇:他們只能用中國人最沉重的方式來表達他們的寄托
在講述這些辛酸“跪”故事時,10名記者都不約而同提到,受訪者跪的不是記者,而是他們心中的那線希望。
比較起記者該不該下跪,這10個記者更熱衷于回答的問題是,老百姓為什么要給記者下跪?
有一半以上記者希望,采訪對象不要再下跪,讓“下跪”或者“回跪”不再成為我們注目的焦點。
■陳峰:我反感把自己當青天的記者
我反感跪,是覺得有些人腿太軟,擱誰都跪,當然不排除有些人是真情所至。我也反感那些把自己當青天的記者,他們把人家跟他下跪當作榮譽。記者解決了問題,不是因為自己有多大能量,而是報道引起了社會的關注。記者這個職業更多還是傳遞事實,記錄者嘛!
■盧躍剛:下跪的受訪者精神上不強大?
受訪者下跪是因為他們受到了踐踏,社會上很多救助渠道被堵塞,他們在被打擊、雪上加霜下,去尋求救助,他們用這種最能表現這種心態的,甚至是茍全性命的表達方式,草根只能這樣了。
有的人認為,“一些采訪對象動不動就跪著,覺得他們應該從精神上強大起來”,說這種話的人不懂得社會心理,不懂得社會情境狀態嘛,什么叫做精神強大起來?不下跪就精神強大了嗎?
受訪者給記者下跪,很多時候跟尊嚴和倫理無關。在他看來,以下跪來表達自己的內心可能是真實的,得當的。就像陜西一個被毀容的婦女,見我就把自己的裙子撩開,讓我看她被硫酸毀掉的身體,一個女人讓陌生人看她的身體,這不是更令人震撼!特殊的情境是不能用一般的倫理觀來度量的。一個沉冤似海的人,他應該怎樣來表達自己的情緒呢?
■曲長纓:下跪者對記者預期過高
老百姓跟記者下跪是因為該作為的部門沒作為,于是他們對記者產生了很大的預期,他們下跪是有急切訴求的。而實際上記者的能力是有限的。
■曾鵬宇: 他們是給自己的希望下跪
受訪者下跪無非兩種可能,一是表達感謝,一是希望得到幫助。無論是因為哪種方式向記者下跪,是他們對心中尚存的希望的一種寄托。他們的下跪不是向記者下跪,如果一個法官、一個檢察官或者是一名醫生、老師能幫助他們,他們都會下跪。尤其是愿望在正常情況下無法達成時,他們只能用中國人心里這種最沉重的方式來表達他們的寄托。
■王克勤:讓受訪者有平等、法制意識
受訪者給記者下跪會給記者帶來更大的壓力。有個人冷不丁給你跪下,你會不會傻在那里?人心都是肉長的。
其實,我們做記者的希望,每一個人都要有尊嚴的站立地活著。因此要讓更多的人有平等意識,有法制意識,這才是我們的職業更深層的意義。
◎十位記者介紹◎
◎王克勤◎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被業界稱之為“中國的林肯·斯蒂芬斯(美國著名揭黑記者)”。曾推出《北京出租車業壟斷黑幕》等一系列深度調查報道。2003年被央視評為“中國記者風云人物”。
◎陳峰◎
前《南方都市報》記者,因新聞作品《被收容者孫志剛之死》獲得“2003年度中國記者風云人物”稱號。
◎朱玉◎
新華社國內新聞部主任記者,因揭露“龍膽瀉肝丸事件”被評為“2003年中國記者風云人物”。
◎曲長纓◎
央視《焦點訪談》記者,在揭露“山西省臨汾市堯都區陽泉溝煤礦特重大礦難瞞報死亡人數”后,被評為“2003年度中國記者風云人物”之一。
◎盧躍剛◎
原《中國青年報·冰點》副主編,長篇報告文學《大國寡民》被列入1998年文學類10大暢銷書。
◎楊海鵬◎
原《南方周末》記者,現為《財經》記者,經典作品《三位諾貝爾獎科學家指斥中國核酸營養品》。
◎王軍◎
新華社主任記者,曾在新華社北京分社就職,現調入新華社《瞭望周刊》。曾出版《城記》一書。
◎李振盛◎
做攝影記者20年,退休后旅居紐約,出書辦展游走世界。《紅色新聞兵》評為“世界最佳攝影畫冊”,2006年入選“影響世界未來50華人榜”。
◎曾鵬宇◎
《北京青年報》記者,曾在“平輿特大殺人案”報道中質疑被害者人數。獲2004年十大風云記者提名。
◎曹愛文◎
河南電視臺都市頻道主持人,今年7月在采訪落水少女的報道現場,挺身救人,被評為“中國最美女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