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慈孝網
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千百年來,人們講求誠信,推崇誠信。誠信之風質樸諄厚,歷史悠久。它早已融入我們民族文化的血液,成為文化基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環。
西方圣哲但丁說過:人,不能像走獸那樣活著,應該追求知識和美德。然而,近些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沖擊、滌蕩,人們發現,誠信在消退,拜金在滋長,利益取代了美德,誠信讓位于欺詐。在許多人的人生天平上,沉下去的那端是金錢、美貌、利益,高高翹起的唯有誠信這端——誠信,變輕了!
唉,誠信之風將止將息,有識之士扼腕嘆息。于是,我開始懷念遠古。那是一個充滿人格魅力的時代。那些君子翩翩風度的背后,是一個用誠實、信用、執著的信念支撐的人的結構。那別蕭蕭易水而去的壯士,難道他不留戀自己的家園故國?難道他不知道深入虎穴的艱難與危險?但他義無反顧地去了,去得那樣堅定,帶著一腔對國家的忠誠和對誓言的忠貞。那手執和氏壁在秦王殿上慷慨陳詞的藺相如,難道不知道秦王的陰險與貪婪嗎?他出發前許下了完璧歸趙的承諾!他正是在尋著一條實踐諾言的艱難道路,在英勇地悍衛國家的利益和個人心靈深處那份不朽的契約!
誠信是誠懇,誠信是守信,誠信是一句承諾,誠信是許諾后的行動,誠信更是一根不屈的脊梁,是人生的一把尺。
古人云:君子養心莫于誠。
是的,正因為有了誠信,才有“君子一言,駟馬難追”的承諾;才有五關之前,“赤免胭脂獸”的一騎絕塵;才有“三分天下有其一”的豐功偉績。誠信,是小朋友將拾到的一分錢交到警察叔叔手里時臉上的欣喜;是少先隊員宣誓時眼中的閃光;是焦裕祿推開鄉親的柴門時送去的一陣春風;是孔繁森將藏族老奶奶凍傷的雙腳捂進懷里的深情。是開國領袖看到新中國第一屢曙光作出的“中國人民翻身做主人”的承諾,是改革開放總設計師回望珠海碧波時發出的“中國人民要富起來”的偉大召喚,是繼往開來的領路人俯瞰西部時做出的“中國要實現偉大復興”的決定,誠信是人生的一把尺。
作為青年教師,我們不僅要掌握現代科學文化知識,更要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切實做到“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我們要把人生的誠信這把尺,高高舉起,讓人人都能看見。
朋友們,讓我們讀中華書,扎中華根,立中華志,贊中華魂。崇尚真善美,學做誠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