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銀行儲戶都有這樣的儲蓄卡
“我雖然80歲了,但身體特別好,我也想做點什么,能不能讓我也加入道德銀行啊?”1月25日,80歲的長春市民王先生找到記者,希望能成為道德銀行的儲戶。東北首家道德銀行于2003年5月19日在長春市湖東社區正式成立,儲戶們的儲蓄量是以時間來量化的,如果累計做好事的時間達到800小時,就可獲得一張終身儲蓄卡。與其他銀行不同,道德銀行的受益者主要是社區里的老年居民。在道德銀行登記的3500名儲戶中,有在校大學生1500人,2000人是社區里的老人。行長張文均告訴記者,成立4年來,道德銀行從沒有挨家宣傳,拉居民加入,居民是自覺參加。
[成立背景]
“非典”時期成立
70歲的張文均老人是道德銀行的行長,也是銀行的創始人之一。建立道德銀行的想法是在“非典”時期產生的,張文均說,湖東社區是全國優秀社區,社區內的風氣一直很好,但在那個特殊時期,大多數居民都閉門不出,即便是鄰里家發生了矛盾也沒有人來管,做好事的人就更少了。道德銀行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成立的。
[成立之初]
有人背著錢褡子來入戶
與其他銀行儲蓄金錢不同,道德銀行的儲戶儲存的是做好事的道德思想。銀行的工作人員將儲戶們做好事的時間記錄在銀行的賬冊上,“等到他們有困難的時候,就會得到其他儲戶的幫助。”張文均說,不少居民沒弄明白這一點,在銀行成立之初還鬧出了不少笑話。登記入戶的第一天,一位老大爺背著錢褡子來到社區,“這位老哥哥說要參加道德銀行,他把自己的積蓄都拿出來,讓我們給有困難的人用,他不知道我們這個銀行是不要錢的,要的是付出實際行動”。
[銀行儲戶]
3500人中有1500名大學生
道德銀行成立的前幾個月,社區的居民都不相信真的會有人免費為自己做好事。為了讓大家更多地了解有這么一家為人做好事的銀行,儲戶夏大彪免費為社區的居民修了半天鞋,這讓社區的居民很受感動。這樣一傳十,十傳百,到目前道德銀行已有儲戶3500人,其中包括在校大學生1500人。這些大學生主要來自吉林大學南湖校區、長春理工大學、長春師范學院和長春大學。張文均說,很多學生都是知道了道德銀行的事后,由學生干部或是團委老師領著集體入戶的,“最晚的是去年加入的,他們一有時間就來,現在把我們這兒當成社會實踐的一個基地了”。
[行長自豪]
道德銀行讓美國人佩服
雖然做好事沒有報酬,但儲戶們都很用心。儲戶老劉說,退休在家沒什么事干,加入道德銀行為社區居民做好事,他覺得自己又被別人需要了。2005年夏天,有一對美國夫婦來到社區,他們對道德銀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們說在美國這些人就是義工,但能有這么多人以銀行的形式來為大伙做好事,讓他們很佩服。”說起外國友人的贊賞,張文均很自豪。
[成立4年]
雖不轟轟烈烈但平穩發展
記者在銀行的賬冊上看到,每個儲戶的賬頁都記錄著他們在何時何地做了哪些好事。儲戶們做的好事包括到孤寡老人家打掃衛生,到敬老院給老人們講故事,與幼兒園的小朋友聯歡等。張文均說,除行長外,銀行設有1名儲蓄員和3名監督員。監督員主要負責監督賬本,“我們會詢問受益人及周圍的鄰居,看看究竟有沒有人來做好事,做了多長時間等等。”監督員老孫說。
張文均說,道德銀行實際上是為老年人設立的,“其實真正需要幫助的是老年人,銀行的忠實參與者也是老人居多”。因為課業、假期回家等原因,大學生儲戶不能每天都呆在社區。回顧道德銀行成立至今走過的4個年頭,張文均說:“我們不是盲目地擴大儲戶的數量,而是要切實地為居民做實事兒”。
來源:星辰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