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教傳媒網 2007-2-7 現代教育報
到某校學習,會議室桌面上擺滿了裝訂整齊、美觀的各式各樣的教育教學資料。我隨意翻開一本,里面是敬老愛老的活動記錄,圖片上孩子們正在敬老院參加勞動呢,一個個面帶微笑、精神抖擻。當我正在為他們的愛心感到高興時,后面的體驗日記卻讓我的心情再也高興不起來了。
體驗日記是孩子們勞動回來后寫的感受,“本來我們幾個都不想干,但是一看到照相的老師來了,大家都認真地干了起來,要是偷懶被照下來多不好啊……”“照相的人終于走了,我們排好隊回到了學校……”
現在學校里類似的“獻愛心”活動比較多。比如:打掃“紅領巾”衛生街;為殘疾人、希望工程、家庭困難的兒童、國家的重大工程獻愛心,捐款捐物等。但大都帶有強制意味(諸如定指標、搞評比、公布捐款的數額、給捐款捐物多的人發獎等),往往會把充滿愛心的活動搞得變了味,與本意相去甚遠。學生向他人獻愛心變成了給別人看,賺取老師的表揚、同學的羨慕或者是為了獲得某種榮譽,這會扭曲學生的心靈,對學生的成長極為不利。
扶危濟困、奉獻愛心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培養學生的愛心,鼓勵孩子奉獻愛心并沒有錯,然而獻愛心的行為一旦被榮譽、金錢量化,并被某種功利性的東西所誘導,就難免變味。
筆者認為,學校和家長有責任引導孩子如何獻愛心,讓孩子知道獻愛心的意義,保護好他們純潔的心靈,防止獻愛心做好事演變成學生間追逐名利的手段,讓孩子們把愛心輻射得更廣更遠。
(張西南 江蘇泗洪縣石集王莊小學)